Vivo 分享 X50「微雲台」技術的更多細節

以感光器和鏡片的整體運動來提升運動、暗光拍攝效果。

Vivo
Vivo


在新的 X50 系列真正亮相以前,Vivo 又遵循慣例,提前分享了主打賣點「微雲台」的技術細節。這個首現於 APEX 2020 上的概念,從最初公佈到成為量產方案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而 Vivo 內部則是在去年五月首次提出了為手機主攝增加微型雲台的構想。按照官方的說法,這套設計的難點在於「挑戰空間」。「微雲台」的內部構造大致由「限位機構、雙滾珠懸架、鏡頭、音圈馬達、雙 S 型 FPC 排線、T-FPC、磁動力框架、模組載架以及保護蓋」構成,要如何將這麼多東西放到手機的有限空間中,是 Vivo 過去一年裡一直在設法攻克的課題。

Vivo
Vivo


在最終的成品上,Vivo 利用了一套創新的堆疊方案,將「微雲台」的佔板面積和厚度控制在了 363 平方毫米和 4.5 毫米。一般小型雲台方案的整體佔板面積大約是「普通主攝相機的 5 倍」或「潛望式相機的 3.2 倍」,而 Vivo 的「微雲台」將面積減少了約 40%,厚度也下降了 1mm。不光如此,Vivo 還將「微雲台」和顯示面板背面的距離壓縮到了 0.13mm,配合「良好的結構保護措施」,最後實現了「外觀設計與主板佈局完美平衡」的堆疊設計。

同時為了節省空間,Vivo 也為「微雲台」選擇了內縮式的異形磁動框架。「微雲台」內的雙滾珠懸架結構則能利用兩對滾珠配合十字支架,達成讓模組在 X 軸、Y 軸上「雙軸轉動」的防震效果。在此基礎上再配合多角度的立體彈片,「微雲台」最終的防震角度可以達到「正負 3 度以上」,也就是傳統光學防震技術的三倍。


那 Vivo 做這麼一套複雜方案的目的是什麼?如開頭所說,主要是為了提升手機在運動和暗光場景下的拍攝表現。首先在拍攝運動畫面時,相比 OIS 更大的防震角度保證了更強的穩定性。同時由於「微雲台」是帶著感光器、鏡片整體運動,不存在光學防震那樣的相對位移,邊緣畫質的損失也能被盡量避免,從而帶來更好的畫質。而在錄影的時候,Vivo 會將「微雲台」的 X、Y「雙軸轉動」跟 X、Y、Z 三軸的電子防震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提供更平穩、順暢的拍攝體驗。


與此同時,「微雲台」賦予相機的穩定性也大大提升了其感光效能。根據 Vivo 實驗室的測試結果,在 OIS 關閉前提下 1/50 秒快門的照片暗光成片能力,與 OIS 開啟狀態下 1/8 秒快門的成片能力接近。而「微雲台」則能做到在 1/4 秒快門下與普通 OIS 相同的成片水準,另外更長的曝光時間也能改善暗光拍攝時的色彩表現。值得一提的是,Vivo 這次還找到 Sony 訂製了新的色彩濾光片(所以 X50 系列的感光器可能來自 Sony 和 Samsung 兩家?新的 ISOCELL GN1 是 X50 還是 X50 Pro 用?)。相比普通產品,它的感光能力提升大約在 10% 左右。

Vivo
Vivo


Vivo
Vivo


總體來說,X50 系列這次選用的「微雲台」方案應該會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手機影像嘗試。而且根據 Vivo 提前投放的廣告來看,新機還將具備輕薄機身的賣點。考慮到 5G 手機使用大電池的必要性,Vivo 在這些方面究竟是如何兼得?還真是讓人感到非常好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