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帶人生:Infobar C01

我的日系手機平成記憶。

如果閣下看 Engadget 中文版已經有些年頭的話,應該還記得過去我們的前同事 Danny 曾寫過一系列名為「倒帶人生」的專欄,為大家介紹和回顧一些或經典或冷門的數位收藏。而最近隨著日本進入新年號令和的日子越來越近,筆者雖未有過在東瀛生活的經歷,但回顧過去人生中跟這個鄰邦有關的記憶卻著實不少。尤其在即將落幕的平成年代,誕生於日本的許多科技產品都曾讓筆者非常癡迷。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個人也有一些懷舊的情緒想要分享,不介意的話,這次就由筆者來領著諸位的思緒「倒帶」吧。

說了那麼多,還沒有提到本文的主角,但實際上各位若是有留心筆者每篇文章下個人簡介的話,想必對「Infobar C01」這幾個字多半不會陌生。這款發表於 2012 年的手機,很遺憾至今為止在筆者手中都還沒法正常插卡使用。然而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個中緣由接著就向大家娓娓道來。

Infobar C01
Infobar C01


Infobar 這個系列屬於日本電信商 KDDI 旗下的 iida 創意設計產品線,至今為止總共推出了七款手機。做為 au Design Project(au 為 KDDI 下屬品牌)的代表作品,Infobar 系列的硬體設計均由大師深澤直人操刀,合作代工方則包括 Sharp、HTC、Kyocera 等多家知名廠商。筆者擁有的 C01 由 Sharp 製造,它是 Infobar 所出的第四款產品。論先後它正好處在中間,而或許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背景,令其成為了系列中最有特色的異類。

實際上在 C01 問世前一年,Sharp 也打造了 Infobar 系列中第一款無實體鍵盤的(相對)大螢幕手機 A01。彼時的行業整體早已經在順著這樣的方向往前走,隔年推出的鍵盤機 C01,在個人眼中很有可能是出於日本市場對舊式手機留戀的一次反覆。從它身上你可以看出功能手機造型跟智慧手機內裡的結合,只是這種交融並不長久,C01 以後的 Infobar,除了去年出的十五週年紀念款 xv 外,就都是大家現如今熟悉的那種型態了。



以結構來說,C01 可歸類為傳統的直板手機。其機身材質為光面塑膠,配合明快的色彩,很容易就能吸引到旁人的目光。au 為 C01 提供的配色共有三種,分別是黑白的 Ichimatsu(市松)、白黃相間的 Kiiro(黃)和如今儼然已成為系列標誌色的 Nishikigoi(錦鯉)。筆者所持的即是這最後一種,它以正紅色做為裝置的主體色調,覆蓋整個背蓋和中框表面。螢幕四周則是一圈有一定寬度的白色邊框,底下的十二顆按鍵,則是以五白、四青、三紅的組合來呈現錦鯉之意。

C01 的按鍵撐足了正面下方的區域,每一個都很大顆。而且它們均微微呈枕狀(邊緣比中間低一些),無論在觀感還是觸感上都十分明顯。以手感來說,十二顆鍵都有著不錯的鍵程和回彈力,加上只有 52mm 寬、一拇指即可掌握的輸入區,要實現「盲打」操作簡直易如反掌。當然囉,那種感受成長在觸控年代的小朋友多半是不會了解的。

Infobar C01
Infobar C01


C01 的電源和音量鍵被放在左側中框的上半部,開關鍵的位置很高,對右撇子來說簡直是「最遙遠的距離」。在裝置底部,則是過去相當常見的帶蓋式連接埠設計。你要用指甲輕輕摳出外面的小蓋板,然後才能看到藏在裡面的 micro-USB。而這也是 C01 上唯一的插孔,想用耳機的話就得裝上隨盒附贈的 3.5mm 轉接器。實際上,在更早的功能型手機時代,耳機孔並非每台手機的標配之物。轉接線或者是專屬插頭才是更多見的做法,果然潮流這種東西,終究只是在循環往復啊。

不過,盡管 C01 的底下有蓋,但它並不符合現在許多人心中「日系手機就一定防水」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它的後殼一整個可以打開,背板內側設有 FeliCa NFC 可用於行動支付。auIC 電話卡(日本外沒法用的罪魁禍首)和 microSD 記憶卡則都是插在機內,1,020mAh 的電池也可以拆下更換。此外,背面上半部還是揚聲器和相機的位置,今時今日來看效果自然是非常一般了。

尤其是這顆 8MP 的相機,更是還要承擔自拍的任務。在進行拍攝時背蓋上並沒有反光面之類的東西給你預覽,所以要麼是碰運氣,要麼就得依賴機器識別到人臉進入一個預設框框後自動按快門的功能了。另外在相機的右側,則是老日系手機一定會有的掛繩位。現在的新產品都要靠額外的保護套來提供穿繩孔了,自己裝飾手機的樂趣變得單調了不少,有時想想還真是挺懷念的。

Infobar C01
Infobar C01


如前文所說,Infobar C01 的內核已經是一款智慧型手機。其搭載的 Android 版本最終停留在 2.3,跑的客製 iida UI 則是請來另一位互動設計大神中村勇吾擔當。雖然這套軟體最初是被用於前一年發表的觸控機 A01 上,但單純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個人認為其基於方格元素的視覺效果跟擁有十二鍵的 C01 更相得益彰。

在系統的主介面 iida Home 中你看不到常規的 app drawer 或是平鋪的圖示、widget,只有大、小方格或是長條矩形,以縱向排列形式在 3.2 吋的 854 x 480(306ppi)TFT 液晶螢幕上展開。跟這種設計思路最相近的,應該是已經入土為安的 Windows Phone 系統。但 Infobar 在視覺細節的塑造上,要比走極簡路線的微軟 Live Tiles 豐富得多。關於這點,更晚推出的 Smartisan OS 倒是頗有點致敬的意思,但其跟 Infobar UI 的似同之處,可能也就只是停留在第一眼的觀感而已。



iida Home 裡顯示的格子分為 app 和方格化的 widget 兩種,前者實際上就是把圖示放到單獨的方片上,它是縱向瀑布流的構成主體,基本上沒有什麼自訂的空間。而後者的數量則非常有限,只有電話、行事曆、時鐘、鬧鐘那麼幾個。它們是可以設定大小的,而且在方格裡還設有可以按下去的快捷按鈕(比如顯示來電或去電、開關鬧鐘等等)。個人認為這是個很棒的設計細節,只是在螢幕偏小的 C01 上按鈕難免會比較難按,體驗上會遜色於大螢幕的 Infobar 機種。

不過,雖說方格化 widget 的種類不多,但這幾塊「牌子」起到的卻是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存在能讓主介面的視覺效果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至於它們以外的其它 widget,在 iida Home 右滑以後會出現一個名為 widget Home 的區域。在這裡你可以隨意添加別的 widget,基本可以理解為「負一屏」啦。

Infobar C01
Infobar C01


那在這麼一套 UI 中,滑動、縮放等操作自然多是靠螢幕上的觸控來實現。而當時還是以選單、Home、返回組成的標準 Android 三鍵,則是被做成了一條電容式按鍵,出現在了螢幕和實體鍵盤的中間。當然,為了操作的便捷性,au 也在系統內提供了設定捷徑物理鍵的選項。但不管怎麼說,因為交互上疊加了不同的輸入方式,使用起來必然會有一定的學習成本。

另外估計也是受限於當時硬體的效能(高通 Snapdragon S2 處理器配 512MB RAM),可以看出中村大神在 UI 動畫效果的設計上還是保持得比較克制。在 C01 上,比較明顯的動效就只有解鎖時錯落亮起的方塊而已,對比一年後 Infobar A02(來自 HTC)上那套浮誇的做法,它給人的感覺要低調、內斂許多。

Infobar C01
Infobar C01


去年看到十五週年紀念款 Infobar xv 重新回歸直板手機樣式的時候,筆者心裡當真是非常地激動。因為偏長條真正更「bar」一點的型態,才是個人眼中 Infobar 最大的魅力所在。之所以會這麼想,可能跟筆者年少時最初留下的日本印象有關。大概在 20 年前,筆者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了真人出演的同時代日劇(動畫片當然更早)。故事情節什麼的,顯然早已經忘了個乾淨。但唯獨記下的就是主角身著職業裝走在東京繁華街頭,掏出襯衫口袋中掛繩直板手機的帥氣身影。

是啊,現在的人聽筆者這麼描述可能會覺得很老土。但只要是見證過日本科技行業,尤其是手機行業平成初、中期輝煌的人,心裡多半會有那麼一款產品,能代表當年對日本發達的一種嚮往。你鍾情的可能是「ガラケイ」(gara-kei)中靈活多變的 Sharp 920SH,而對筆者來說,當年日劇都市 OL 手裡那些細長的直板,便是我心中日系手機的浪漫了。

誠然,人生不可能真的倒帶,日系手機曾經帶來的種種驚艷,也早早在廠家的故步自封中日漸消淡。平成末年,一部筆者追了十七季的日劇,裡面的老紳士主角也將手裡的本土手機換成了 iPhone。時至今日,日系手機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已不再是一個特殊的符號。但筆者不會忘記那段歲月,而且應該也會一直慶幸,自己經歷過那樣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