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成功透過自動化設備將數位資料儲存為 DNA 並讀取出來

它將「HELLO」轉譯成 DNA 並成功進行讀取,但這過程共花了 21 個小時。

微軟成功透過自動化設備將數位資料儲存為 DNA 並讀取出來

日前微軟與華盛頓大學旗下公司的研究人員,成功將數位資訊轉換為 DNA 並順利重新讀取,除了讓施作該項作業的設備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完整端到端的 DNA 儲存設備,微軟在利用 DNA 來取代數據中心的路途上,也因此向前邁進了一步。雖然該技術仍有改善的空間,但微軟希望能藉此證明 DNA 儲存技術的進展。

在首次執行時,這部要價一萬美元的原型設備透過把位元(0 和 1)編碼為 DNA 序列(A、C、T、G),順利將「HELLO」這組字母合成為 DNA 並以液體的方式進行保存。接著,該設備利用 DNA 序列分析儀來對其進行讀取,並使用解碼軟體將序列轉換回位元。經過 21 個小時的反覆過程,終於成功將這五個字母重現。目前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掌握了一項技術,可以將整個過程縮短為 10 到 12 個小時。此外,他們也提出了可以降低數千美元成本的方法。

HELLO(以位元表示就是 01001000 01000101 01001100 01001100 01001111)在核苷酸形式中會培養出大約 1 毫克的 DNA,其中將只需要保留 4 微克用於測序。如果按照 Technology Review 的說法,憑藉這樣的效率,一個足以佔據整座倉庫的數據中心所儲存的資料,往後只要幾個骰子大小的設備就能搞定。如果未來技術進一步完善,這樣的方式也將能讓資料儲存的比以往更久。就像微軟所說的,一些存在於巨大象牙和古代人類中的 DNA,都已成功地儲存資料達數萬年之久。而以上的因素,也是為何微軟等科技公司在面對迫在眉睫的數據儲存問題時,都將 DNA 技術視為解法之一。早先的報導也曾提及,微軟真正的目標是希望在本世紀末前,可以讓數據中心內部使用基於 DNA 技術的儲存系統。

DNA 儲存固然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但這回的突破在於該系統可以在完全自動化的方式下順利運行。當然,如果希望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合成 DNA 和讀取資料的成本勢必得先降低。雖然這項技術目前聽起來是有點太「科幻」了,但換個角度想,其實在相關技術問世前,我們不就一直透過 DNA 在儲存資料了嗎?

來源: Nature, Microsof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經由: Engadget, Technolog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