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Cyclone V10 評測:一顆射向老用戶的子彈

「擠牙膏」是什麼?不存在的!

老實講,在 Cyclone V10 發表以前,筆者真的沒料到這幾年業績蒸蒸日上、一路順風順水的 Dyson,會下決心給自己的主力產品做那麼大的設計改變。而且不光如此,馬達技術上的演進,甚至強到了讓 James Dyson 爵士直接「停止開發」有線吸塵器的地步。在個人看來,要做出這樣兩個決定,勢必意味著 Dyson 對 V10 充滿信心。那在原本已經很厲害的 V8 之後,這款新品又能進化到什麼地步?接下來筆者就跟大家聊聊用過一段時間後的體會吧。

外觀設計


如開頭所說,Dyson 在 V10 這款機器上進行了重大的設計變革,而這一點在外觀上有著最直接的體現。相較 V6 到 V8 造型上極高的傳承性,V10 你一眼就能看出是完全不同世代的產品。Dyson 標誌性的「花冠頭」氣旋和集塵筒被一整個順時針轉了 90 度,這樣一來握持在手裡的機身主體就變得更像一把從科幻作品裡出來的手槍(砲?)了。

按照官方說法,這種吸入端、集塵處、排氣口呈一直線排列的設計,是為了盡量避免吸進裝置的空氣打到氣旋,能讓氣流更順暢、產生的噪音更小。與此同時新的組合方式也讓握持部分的重量分佈有了變化,實際上比 V8 要重一點點的 V10(2.61kg 對比 2.68kg),在真正使用時給手帶來的負擔倒好像有所減輕。只是,當你要在平面上放置機身時,因為塵筒橫置底部著地面積就會變小。對於像筆者這樣平時喜歡把主體和長桿拆開放的人來說(一個靠牆一個放地上),可能會覺得碰一下就容易往前倒的機身會有那麼點欠穩當。



此外,在 V6 和 V8 兩代上一路沿用的中置加後置雙 HEPA 濾網組合,此番也因為貫通式的設計,二合為一全都去到了裝置的尾部。V10 現在採用的是內外一大一小、一長一短的分層式方案,一圈類似過去中置濾網的網面被嵌在跟原本後置濾網一樣的褶皺形外圈裡面。筆者大約粗估了一下濾網的面積和厚度,應該跟之前的舊款旗鼓相當。如果再算上 Dyson 在邊緣處加上的,用來防止未過濾空氣外洩的橡膠圈,新機對氣流的過濾能力應該是沒什麼好擔心的。

實際上,為了確保 V10 的濾網能正常發揮作用,廠方這次也有專門在握把側面電量顯示燈的旁邊,再多加一顆會根據吸力變化及累積使用時長,來建議使用者清理濾網的提示燈。毫無疑問,這肯定比過去純靠腦子來記的辦法要準確許多啦。

吸頭種類



根據慣例,Dyson 依舊為 Cyclone V10 推出了多個不同的版本,而筆者從廠方那裡收到的是配置比較齊全的 Absolute,跟上代一樣仍提供了 6 種不同的吸頭。分別是中文地區用戶比較多用的軟絨地板頭、吸地毯的直驅頭(北美版上會多一個調節吸力的開關,其它地區的版本都跟 V8 一樣)、清理床褥的迷你電動頭和使用頻率相對低一點的縫隙吸頭、軟毛寬嘴頭以及軟毛刷。比較遺憾的是,從上代開始出現的可彎式延長管這次似乎仍然只在部分地區隨吸塵器附贈。比如大陸這邊,筆者就還沒有看到這件工具,如果你經常有清潔高處需要的話,這應該會是一樣事半功倍的打掃利器。

雖然 Dyson 對 V10 這代的機體結構做了很大的調整,但值得慶幸的是吸頭、長桿上的連接設計相比 V8 並沒有改變。也就是說,對於從前一代產品升級過來的用戶而言,家裡已有的那些配件只要不壞,就都可以直接拿過來裝在新機器上使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V10 的集塵筒橫過來以後,機身主體上那個用來插入吸頭或桿子的主接口,位置會比之前的產品要略高一點。這個變化對大部分使用場景都沒什麼影響,除了在清掃床、櫃子、沙發等傢俱底下的地面時,你會需要留心一下桿子有沒有撞到傢俱。因為接口變高後,會導致長桿跟地面形成的夾角角度也一起變化,有些本來能輕鬆吸到的地方可能會變得難吸甚至根本吸不到喔。

除塵表現


在幾項跟吸力有關的關鍵數據上,V10 對比 V8 的升幅都來得較 V8 對比 V6 要大不少。首先 V10 的額定功率現在已經達到了 525W,在 V8 的基礎上整整增加了 100W 之多。與此同時,其每分鐘的轉數也增強到了 12.5 萬轉(前兩代都是每分鐘 11 萬轉),Max 模式下的最大吸力也從 V8 的 115 AirWatts 漲到了 130AW(北美頂規版 150AW)。而這樣子大幅度的提升,居然還是在第十代數位馬達減重近一半(從 225g 降到 125g)的前提下實現,Dyson 的工程實力真的讓筆者嘆為觀止。

不過還是那句話,這些變大的數字在日常使用時是沒法精確感知的,但你卻往往會在某一刻突然意識到「哇這吸力果然比之前更強」。對筆者而言,這樣的時刻印象最深是出現在清理落地窗軌道時,原本靠 V8 沒法隔空從凹槽裡吸出來的髒物(這種地方開口往往比吸頭要小),現在用 V10 已經能吸上來不少了。


另外許多人應該都會關心,吸力由以前的兩段變成現在的三段後,日常打掃究竟是低檔還是中檔用得更多?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會覺得現在的低檔比 V8 要弱,如是用來定期維持家中清潔,這一檔大概能算勉強夠用。而 V10 中檔的吸力比 V8 的低檔要強一點,按照筆者平日的打掃習慣,這是相對來說用最多的一檔,清潔效果也完全令人滿意。最強的 Max 模式則如前段所說改進明顯,對付一些難吸的髒物或是位置要比過去更為輕鬆。

至於吸塵過程中的噪音,V10 在運行最低檔時聲音確實不響,但對應的吸力也會比較弱。另外兩個檔位以筆者自己的使用頻率來說其實是可以跟 V8 的兩檔相對應的,測出來的數據 V10 總體要比 V8 稍吵一點(差距也就 1、2 分貝吧),但鑒於吸力也強了所以並沒什麼可指摘的地方。是說,平時使用光聽噪聲音量其實並不會覺得有太大分別,V10 真正的問題是它發出的聲響有點回到過去那種高頻噪音的狀態。如果不像筆者這樣有邊戴耳機聽東西邊打掃的習慣的話,可能會覺得它有點刺耳。

續航、清理


這次 Dyson 在 V10 上將過去的 6 芯電池升級到了 7 芯(電量從 65Wh 變到 66Wh),馬達上減掉的重量原來全都補到了這裡(咦)。在發表時官方談到續航力強調最多的就是「一小時」這三個字,但筆者其實一直抱的都是「日常使用未必能以吸力低檔模式來論」的觀點。而在體驗之後,至少個人的判斷結果也的確是這樣。V10 在各種條件下的使用時長都達到甚至超過了官方宣傳的水平,低檔能用 35 至 60 分鐘,中檔可持續 25 至 40 分鐘,Max 檔則是能保持「狂暴」狀態 6 到 7 分鐘,具體的情況視吸頭種類而論。實際使用時真正能讓你吸滿一小時的理想情境並沒那麼多,所以這個「最多可用」的時長數字更多是拜降低的功率所賜啦。

如果拿 V8 來比的話,筆者在兩台機器上常用的兩個檔位,他們的續航時長區間其實很接近。但 V10 對應的吸力顯然是要勝過 V8 的,所以這一代在功耗控制上的進步還是相當值得肯定。不光如此,按照 James Dyson 接受採訪時的說法,V10 所用的電池衰減很慢,就算你每天使用「15 年後還能有 80% 的最大電量可用」。不出意外的話,這應該是三年前收購來 Sakti3 所孕育出的成果,當然具體是不是真有那麼厲害,那得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能有答案了...

至於充滿電所需的時間,則依然是 3.5 個小時。新的充電座設計則是有利有弊,裝上的時候雖然無需像過去那樣對準頂上的插頭,但因為吸塵器是直直地從上往下插入充電座的開口,所以拿出來的時候也必須直直地由下往上。這時手往上推的方向只要稍有點斜就會很費力,所以這部分的設計還是欠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啊。


說到完美,Dyson 這次對 V10 塵筒清理機構的改造可謂非常成功。隨著塵筒橫置,開蓋的方式也變成了向前推出。整套動作都是順著「槍口」的方向,操作起來會比需要往上提起拉手的 V8 更直覺一些。不光如此,V8 時代因為兩手發力方向較難控制在一條直線上的關係,塵筒蓋子打開的一刻往往會伴隨裝置的晃動,筒內的微塵也會因此揚起。而在 V10 上開蓋時手晃的幅度幾乎可忽略不計,加之筒身較長(容積增加到了 0.5L,北美頂規版更是有 0.76L)可以伸到垃圾箱的更深處,筆者在清理時基本上沒有遇到灰塵會大肆飄散到空氣中的情況。

要說這套設計的缺點,個人目前勉強能想到一個,那就是 V10 在清理塵筒時必須完全拆下裝在前面的長桿或吸頭。對 V8 的用戶來說,有時如果想偷懶的話,是可以直接把吸塵器架到垃圾桶上,然後直接開蓋讓髒物落下的。那塵筒蓋本身即是連接件一部分的 V10 顯然沒法這麼操作,所以在倒灰時還是老老實實該拆就拆吧。話說,看著 Dyson 無線吸塵器的塵筒清理方式一步步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James Dyson 老爺子為了不髒大家的手,還真是從來沒有停止過動腦筋呢。

結語


雖然在評價 V8 時筆者曾笑言 Dyson 在之前幾年難逃「擠牙膏」之嫌,但也認可 V8 的確是一款集大成的產品。正因為此,大膽啟用新設計的 Cyclone V10 才顯得可貴。誰都知道新設計總難免伴隨著風險,而且背後少不了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但 Dyson 沒有在 V8 的成功後保守求穩,不單處處求新,甚至還革了自家有線吸塵器的命,這份勇氣是讓筆者感到相當佩服的。

説回產品本身,V10 在許多方面都完成了對 V8 的超越。尤其是更強效的 Max 模式和新的塵筒設計,筆者相信但凡是用過 Dyson 無線吸塵器的人看了都會心癢癢。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一代的上市價格比之前還要低(以 Absolute 為例,HK$6,480 / NT$26,900)。無論是潛在的新用戶還是猶豫要不要升級的老用戶,這次做購買決定,應該會比 V8 出來時要更加輕鬆、容易一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