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360 Eye 吸塵機器人評測:吸哈俠

給市場帶來新方向的合格初代產品。

現在回過頭看,其實距離 Dyson 的 360 Eye 機器人吸塵器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的時間。誰會想到,這款在 2014 年發表前就已經醞釀了十幾年的產品,之後又會再花一年時間完善才最終首發於日本市場。接著又是一年,總算輪到歐美用戶。而我們大中華區這邊,則是一路等到今年年中時,才只有近年 Dyson 業績增長最快的地區 — 中國大陸,迎來了這款可能是當下清潔機器人市場中最大牌的明星。

按照 Dyson 工程師之前告訴我們的說法,之所以要等那麼久,是因為他們需要在投放產品前,先對目標市場的用戶習慣有一個足夠的了解。那打磨至今的 360 Eye,面對中式家庭環境會有什麼樣的發揮?就讓已經體驗了一段時間的筆者,接下來慢慢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吧。

外觀設計




迄今為止 Dyson 的大多數家用產品,在其各自的領域中造型都稱得上前無古人(後有山寨...)。360 Eye 毫無意外地繼承了這一傳統,在一眾機器人中,其存在感之強絕對是獨一無二。之所以這麼說,最大的原因自然是它明顯高人一頭、小人一圈的機體。在行業普遍以「圓餅」為設計方向的大前提下,三圍 240 x 230 x 120 mm(分別是長、寬、高) 的 360 Eye 完全就是個異類啊。

不用筆者指出,相信大家也都清楚把尺寸做成這樣肯定會有利有弊。好的地方,在於底面積更小會更利於清掃類似桌子、椅子下面那些通過路徑比較狹小的地方。不足之處就是高度的限制,有腳的沙發、床底等等,搞不好就會把 360 Eye 拒之門外。而根據個人過往觀察的經驗,現代東方家庭中似乎還是偏好無腳傢俱的比例略高一點?(可能因為樓房多需要兼顧收納)所以相信對不少人來說,360 Eye 的高度估計不會成為問題。當然,如果你有顧慮的話,購買前先在家裡測量一下就能確定合不合適了。



除了獨樹一幟的大小以外,360 Eye 左右兩側的履帶傳動系統在當下的市場中也屬十分罕見。它在結合了高度調節方案(運算法 + 感應器)和前置的防跌落滾輪以後,面對樓梯或高度差較大的地方不會摔下,同時在相差大約 2cm 內的不同水平面間(比如說地面和地毯)上下爬行也是游刃有餘。當然囉,有履帶這樣的設計元素加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裝置外型本已很強的科技感。在這點上,Dyson 產品絕佳的家居裝飾屬性,也在 360 Eye 身上體現無遺。

Dyson 在 360 Eye 兩側中間靠近頂端的部份留出了兩條凹槽,讓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提起裝置。吸塵器本身 2.44kg 的份量也不算重,若是家中有不同區域、樓層打掃需要的話,即便是女生拿著它走應該也不會很累。集塵盒被放在了裝置的最前方,頂上是標誌性的「花冠頭」。透明的盒體讓裡面的灰塵一目了然,需不需要清理一看便知,比許多同類產品要靠應用來通知的做法更加直覺。最後,塵桶跟機身主體的結合處,以及機器尾端都設有 HEPA 濾網。根據日常使用 Dyson 無綫吸塵器的經驗,長時間使用應該也不會產生異味。

除塵表現




要評價一款吸塵機器人的清潔能力,得考量清掃範圍的全面性以及對各類灰塵的吸除能力這兩個方面。關於前者,360 Eye 一方面是依靠履帶來應對各類平面,而另一項更關鍵的要素,就是其名字所代表的「全景視角」智慧導航系統了。這部分的核心是一顆能夠完成 30fps 拍攝的 360 度全景相機,機器人在取得周圍的畫面之後會對環境進行即時分析(數據僅儲存在機內),然後確定大致的行進路線。在開始移動後,裝置也會透過 SLAM 技術(即時定位地圖構建)來隨時獲取自身方位以辨別所處位置是否已打掃,同時塵桶兩側的紅外線感應器在靠近障礙物時也會幫助機器人做進一步的路徑微調。

這麼一套方案的好處,是 360 Eye 在大部分正常運作的時間內,看上去都會比那些要靠碰撞來「探路」的產品更加機靈。它在移動到障礙物前時會適當地停下,然後靠轉向、迴旋等動作完成小幅貼近,從而達到盡可能增加清掃面積的目的。而且在正常情況下,這台機器人的重複清掃率也很低,大多數時候你是不太會看到它在房間裡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跑的。



看到這裡,相信許多讀者也已經發現筆者其實一直在強調一個「正常」的工作狀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 Dyson 的這套全景探測系統,跟市面上相對更主流的 LDS(雷射測距)方案相比,對光線的依賴性要高出許多。筆者家裡原本有一台米家的掃地機器人,一天裡任何時間都可以使用,而且並不用做什麼特別的燈光設定。但於 360 Eye 而言,室內明亮度稍有不足,就會影響到它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表現。

筆者在評測過程中,特意營造出了幾個不同的光線環境。首先是南北兩側都有落地窗的客廳、餐廳等區域,即便有類似飯桌下「腿」影重重這樣的高難度任務,360 Eye 的清掃效率還是很強,而且迎頭撞上障礙物的機率也不算很高。接著是亮度稍差一點的房間區域,大體上的路線仍沒有問題。但在一些有陰影的地方,360 Eye 雖不會一頭撞上去,但已經會出現一些類似前側方或側後方碰到障礙物的情況了(後者主要是原地轉動時碰到)。然後是臥室內部,窗口掛有一層紗質窗簾的衣帽間,以個人評判標準應該算處於明亮和昏暗之間,而這樣的環境機器人已經有一些犯難了。它在門口探測時「猶豫」要不要進入的時間明顯變長,進去之後的清掃路徑也只是集中在中間一小片空無一物的區域。衣架旁邊、椅子下方等明明鑽得進去的地方,也都通通被忽略了。



至於夜間不開燈的環境,360 Eye 如意料之中地沒法順利工作。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款裝置相對較高而且全景相機又正好處於中間的位置,有時一些比較矮的障礙物在近距離範圍內會探測不到。此外,對 360 Eye 來說玻璃門也是一大難題。估計是由於相機拍到的畫面是其判斷主要依據的關係,Dyson 的機器人在玻璃門前會相當執著。筆者家不巧正好有那麼兩扇,有幾次看 360 Eye 在那裡實在糾結得太久,以致於最終不得不起身跑過去出手相救。

是說,在類似這樣的時刻,筆者就很希望能透過硬體或軟體的方式,乾脆給 360 Eye 的打掃區域設一個限制。但 Dyson 似乎是覺得沒這個必要,360 Eye 並沒有其它品牌常見的虛擬牆配件,然後在配套的應用裡也沒有類似的分隔選項。想要省心,就只有在摸清它的「脾氣」後,直接關上那些它不太容易去到的房間。



除此之外,一些有斜面扁平底座的東西最好也隔離開,因為 360 Eye 的履帶系統實在太能爬,有些時候反倒會讓機器人自己陷入困境。上圖中這根灰色的,是筆者家裡一個架子的固定桿,它底下的這個圓盤面,每次清掃都會被 360 Eye「衝鋒」好久。但實際上完全沒這個必要,為了省電省時間,筆者後來就只好在打掃前把它擋上... 不過話雖如此,儘管有這樣的瑕疵,但 360 Eye 的履帶還是非常好用的。對付由磁磚、地板、地毯等多類不同表面組成的清潔環境,說 360 Eye 如履平地可是一點都不誇張。尤其是地毯或墊子,這款產品是筆者至今為止見過清理效果最好的。 當然,這背後強勁的吸塵馬達和貫穿左右的大刷頭才是更大的功臣。



360 Eye 搭載了一顆每分鐘 78,000 轉的第二代 Dyson 數位馬達,吸力就算沒法跟同門的其它吸塵器相提並論,要在機器人市場中稱雄還是輕而易舉的。而跟機身等寬的刷頭,清潔面積相當大。上面有為地毯準備的尼龍刷毛和為硬質地板準備的碳素纖維刷毛,盡管沒有配備邊刷,但牆角的打掃效果至少個人是滿意的。在測試期間,筆者有試過先用米家的機器人強效吸一遍,接著馬上再拿 Dyson 的開「強力模式」來打掃,結果是 360 Eye 的塵桶裡依然能積上不少灰塵。而且實話說,即便是只開「靜音模式」,這台裝置的吸力也已經很強了。如果你是那種會設定定期打掃的類型的話,日常開「靜音」估計已經夠用,還能省掉一些中間充電的等待時間。

說到「靜音」,360 Eye 的這個模式其實也不能說安靜了多少,更大的意義實際上還是延長了續航。在這個模式下,筆者聽下來覺得它的聲音應該跟開強力的米家機器人差不多。不過 Dyson 的兩個模式裡面都伴隨著高頻的噪音,普通人聽上去估計是有點刺耳的,但筆者自己因為已經習慣了他們家的無綫吸塵器,這上面感受倒也不怎麼深。另外有一點 360 Eye 做的很出色的是,履帶再加上比較光滑的底面,大大降低了吃到電線的機率。筆者將音響線、Dyson 自家風扇的粗電線以及電腦、手機的電源線都鋪在地上試過,其中沒有一個能拖住 360 Eye 的步伐,它基本上都能做到自行脫困。

軟體操控




可能有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盡管現如今 Dyson 的風扇中有一整個 Link 系列,但其第一款真正能聯網的家居產品實際上還得數 360 Eye。在挺長的一段時間內,Dyson Link 軟體裡其實都只有這款機器人可連。用戶可以在其中設定 360 Eye 的定期清掃計畫,與此同時,在軟體中也可以查看裝置的清潔路徑。除了圖像看起來很酷以外(咦?),你也能很方便地找出未清潔的區域,然後用別的工具人工打掃乾淨。另外,後續在更新後 Dyson Link 中也加入了前面提到的模式切換。如果對機器有不了解的地方,應用裡照例也能找到一些說明介紹。

當然,在 Dyson Link 中也提供了直接控制機器人的虛擬操作介面,不過它並不支援像小米那樣的手動遙控行進。總體而言,這款應用除了偶爾連線有點不穩外,使用體驗還算是直覺、方便。筆者只是希望 Dyson 未來能再開放一點,讓裝置可以跟更多物聯網產品進行聯動。比方說前面提到的 360「Eye」會因為光線不足導致無法正常工作的問題,實際上完全可以透過感應器 + 智慧燈的方式來解決。機器進出昏暗房間時電燈也自動開關,成本不算很高但效果應該會改善不少。

續航、清理




老實講,在初發表時筆者就已經預想到,伴隨著 360 Eye 的強勁吸塵表現,其單次續航力多半是難以讓所有人滿意的。在強力模式下,這款裝置可以連續工作 45 分鐘。若是開啟減小吸力的安靜模式,則能換來再多半小時的清掃時長(不管哪個模式在相機分析前進路線時吸塵馬達都是不啟動的)。這樣的續航力夠不夠用,顯然取決於你房子的大小。以個人的情況來說,家中二樓在 Dyson Link 裡顯示不到 60 平方米的清掃面積,滿電狀態下基本上是都能覆蓋到(就算沒吸完也不會剩多少)。而清掃空間明顯更大的一樓,就斷無可能只靠一次充電吸完。臨近電用完時 360 Eye 會自動跑回充電座充電,補充「體力」之後會回到中斷點繼續之前的打掃。

只是啊,這個「回血」的過程著實挺久,差不多要等近三小時以後 360 Eye 才能灌飽電回去工作。實話說,如果這期間人不在家還好,要是眼看著它吸了半天活沒幹完就要去休息個把小時的話,有些在意的人心裡是會抓狂的(筆者的岳母就因為「動作慢」而一直對機器人很抗拒)。是說,雖然 Dyson 在完整清潔的選項外也有提供另一個用到沒電就停止的模式,但因為這樣子清掃的徹底性沒法保證,個人想來利用率應該是不會太高吧?



值得一提的是,360 Eye 搭配的充電座,在外觀漂亮(就是白色調配深灰色的機器略有些違和)的同時也有著一些很貼心的小細節。它的外型從側面看就是一塊 L 形的薄板,放在家中可以很好地跟牆面及地面貼合,存在感很弱。與此同時,其轉軸的兩側都可以用來插入電線,而且插頭頂上也有個升降板的設計,可以用來纏繞、固定需要長度以外的線材。

當然,在 360 Eye 中間充電時也不是無事可做,你可以選擇將它的集塵桶拆下做一番清理,畢竟其 0.33L 的容積並不算很大。塵盒拆卸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按下相機一側的按鈕後它整個就會向後彈出。接著就是拔起密封的橡膠蓋子,然後就可以倒出裡面的灰塵了。不過,鑒於在 360 Eye 上沒法使用 V8 無綫吸塵器那樣的抽拉式機構,一些黏在集塵桶內壁、氣旋邊上的灰團還是得用手才能剝除下來,希望廠方未來能實現更理想的清理方法。



至於機器人底下的刷頭,跟無綫吸塵器一樣用硬幣擰開側面的卡扣後便可以拆下清洗。但因為上面用的是刷毛而非軟絨滾筒,毛髮的纏繞就在所難免,可能需要動用剪刀才能全部除去。此外,Dyson 此番也照例為 360 Eye 設計了兩道 HEPA 濾網。一道在塵桶的出風口外,呈漏斗形狀被嵌在裝置之中。另一道則像屏風一樣包覆機器人的整個尾端,外面有一層弧形的格柵後蓋。

跟建議每月清洗一次濾網的無綫吸塵器相比,Dyson 機器人要求的 HEPA 清潔頻率要低了許多。你只需半年拆開一次機器即可,一樣是用水沖洗,然後風乾 24 小時後便可重新裝上使用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Dyson 家的吸塵產品濾網沒壞是不用替換的(至少官方沒像淨化風扇那樣給出具體的更換間隔)。這就意味著耗材上的開支相較同類裝置會減少許多,當然囉,機器本身還是他們家比較貴啦。

結語




承接上段,雖然 360 Eye 在清潔機器人的市場中是毫無疑問的高階產品,但在筆者看來,此次在中國大陸公佈的售價 6,490 人民幣(約 HK$7,630 / NT$29,380),以 Dyson 的一貫標準來說其實已經相當佛心了。日本美國這兩大 Dyson 海購的目標國,360 Eye 在官網上現時的價格分別是 149,040 日圓(約 HK$10,650 / NT$41,000)和 999 美元(約 HK$7,810 / NT$30,060)。未來港台兩地的訂價,不知是否也能有這樣的吸引力呢?

說回產品本身,之前在寫 360 Eye 新聞的時候,筆者曾覺得 Dyson 的 PR 一再反覆強調它是「吸塵機器人」而非「掃地機器人」的做法著實是有一點龜毛... 但在體驗過之後,個人終於理解也認可了這麼做的必要性,因為單論吸力 360 Eye 在當今市場中真的是鶴立雞群一般的存在(其實顏值也算吧)。只是,它所搭載的全景視覺系統表現並不如預期中理想。而這也讓筆者聯想到了一位近期討論度很高的話題人物 —《中國有嘻哈》中的「嘻哈俠」歐陽靖。



用英文或廣東話饒舌時的 HipHop Man 全場無敵,但切換成國語 Rap 就一下子少了好幾分自如。而這跟明、暗環境下表現幾乎可以說截然不同的 360 Eye 很像,加上吸力大的特點,所以筆者認為完全可以給它一個「吸哈俠」的名號(吸哈本身就是張大嘴大口吸的意思)。跟歐陽靖一樣,360 Eye 也並非適合每一位消費者。個人的感覺,那些家中灰多除塵任務重,同時追求產品外型,而且定期不在家的人,會成為這款產品最好的受眾。

作為 Dyson 在清潔機器人這個領域中的首款作品,個人認為 360 Eye 是成功樹立起了一個新標桿的。超強吸力這個賣點,筆者看好 Dyson 能夠一直保持下去。至於目前尚存局限性的視覺系統,就得看廠方未來願不願意回歸主流,或者拿出什麼能一下子扭轉局面的黑科技了。實際上,Dyson 早年的無綫吸塵器,在推出後是有著頗多非議的。後來的發展大家現在也都已經看到了,而 360 Eye 的起點明顯更高。只要別再是一憋好幾年,這個系列的前景應該還是相當樂觀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