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手機 5 評測:搖擺人

快字當先,但一加 2 時的教訓好像又被忘了...

除了第四代產品跳開數字 4 直接命名為一加 5 有點(小小地)出乎意料外,一加這次的新旗艦至少在發表環節,並沒給人以太大的驚喜。熟悉的外觀、按部就班的硬體升級以及符合行業大勢的漲價,乍看之下讓這個以「小而美」著稱的品牌此番顯得有一些無趣。但實際的產品,會不會像三代「而立」的一加 3 / 3T 那樣,要拿到手裡才會發現過人之處?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大家找到一個答案。

外觀及手感



在發表會前一加自曝預熱時筆者所期待的反轉驚喜,最後終究還是沒能如願上演。一加 5 那「脫胎」於 iPhone 7 Plus 的翻版 R11 造型,相信不少熟悉該品牌的人,看到的第一時間都會有些無法適應。畢竟對一家目前還定位小眾的企業來說,個性應該是最不能輕易丟掉的東西之一。是說,去年一加 3 正式發表前的諜照也一度讓人非常失望,但真機到手相當驚艷,質感、觀感都完全不同。而今年的提前公開,現在回過頭看應該更多是起到一個降低預期的緩衝作用吧。

老實講,對經常接觸各類陸產手機的筆者來說,一加 5 這種在成熟視覺設計上小改的做法並不陌生。個人雖不推崇,但也能理解廠家在大環境下難免受到的影響。只不過,一加需要搞清楚的是,買你產品的更多是每天看科技新聞,對不同手機瞭如指掌的玩家,而不是連 Oppo 和 Vivo 其實同屬一家都不知道的追星小妹。對不少 3C 愛好者來講,手機的外型奇怪甚至難看都未必是個問題,但「向名機致敬」的嫌疑可是萬萬不想沾上邊的。「長得像 iPhone」已經足夠尷尬,要是哪天跟姑娘別人吃飯被問「咦?你也用 R11 喔?」,那場面應該會更讓人無語吧...



不過,儘管一加 5 造型上的既視感會讓人覺得缺了點審美追求,但在手感的打磨上,還是延續了上代的高水準。同樣用 5.5 吋螢幕的一加 5 要比 iPhone 7 Plus 小上一圈,7.25mm 厚、153g 重的機身握在手裡非常好拿。它的背蓋也做了兩側收起弧線的處理,讓整個殼面在握持時能比較好地貼合手掌。

另外,中框腰線這一設計上頗重要的差異點,因為手機只有黑、灰兩種暗色系配色的關係(可惜沒有那個諜照中的那個七彩配色,不然外觀還能扳回些分數),並沒有被很好地凸顯出來。其對外觀的提升反倒比較有限,但因此而來的左右兩條稜,倒是給姆指以外的其它手指提供了握持時更可靠的著力點。這麼說的原因,是由於一加 5 的後殼會有一點點滑,要是側面再做成完全圓弧的話,就難保會不會出現脫手的情況了。

螢幕



上代的一加 3 / 3T 在許多人眼裡什麼都好,但就是那塊 5.5 吋 1080p 的 AMOLED 螢幕,從發表之初就一直都非議不斷。先是色彩,在海外用戶的強烈要求下廠方後續緊急推送了 sRGB 模式更新。接著是有人抱怨畫面精細度不夠,尤其文字邊緣存在顆粒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很多使用者表示低亮度狀態下螢幕頻閃會讓眼睛很容易疲勞。

那這些問題在一加 5 身上有沒有得到解決?這麼說吧,有改進但合不合適最好還是找機會去事先看過。首先,這次的新機出廠就自帶標準、sRGB、DCI-P3 這三種顯示模式(另外還有個自訂選項),而且切換起來也不用重開手機。喜歡色溫偏冷、鮮豔風格就選第一個,對色準要求高選第二個,取向相對折衷如筆者的話,平時长開第三種看起來會相對順眼一點。



接下來,既然跟上代一樣同為 5.5 吋 1080p 的面板,一加 5 在顯示的細緻程度上其實沒多大意外,還是平時夠用但經不起盯住細看的水準。而在亮度方面,手動調到最高後在夏日陽光下基本可以看清螢幕上的內容,正常使用不存在太大問題。當然,很多人更在意的肯定還是低亮度是否累眼,從相機拍攝的螢幕頻閃情況來看,一加 5 恐怕還是沒法讓較敏感的眼睛滿意。當然,這一點其實還是因人而異的,像筆者就是從沒看酸過,但這並不代表別人也都有一樣的感受。每每遇到這種時候,就不免又感慨一加把自己的線下渠道斷得太徹底。不然很多人也不會只能在網上聽別人說好或不好,直接找機會去試試就什麼都有數了。

至於被作為一大賣點的閱讀模式,「如 Kindle 般的顯示效果」各位就當是發表會上聽聽而已啦。黑白顯示作用肯定是有的,不過別家手機其實也能實現。一加 5 做更好的地方,在於把操作簡單化,而且可以設定自動以黑白色顯示的應用名單。另外,為了配合黑白模式和夜間模式,一加此番還為手機加入了一顆環境色溫感應器。它能根據周圍的光線自動調節色溫,盡量提升觀看的舒適感。最後,我們曾報導過的「果凍特效」,並沒有在筆者這台評測機上出現。之前也說了這裡面似乎存在概率問題,而一家官方目前的說法是「視覺殘留」,所以真遇到的話怕是也沒有太好的解法。

相機



一加前兩代產品的良好發揮,以及一加 5 發表前官方高調宣佈的 DxO 合作,都讓人對這款新品的拍攝表現抱有不低的期待。但在實際體驗過以後,個人感覺一加此番有點原地踏步的意思。初試雙鏡還是有那麼點生疏,跟前代相比各方面有贏有輸,玩法多了但一些基礎的地方有退步,雙鏡的引入並未帶來立竿見影的變化。具體到做法上,一加 5(又)使用了跟 R11 一樣的廣角(f/1.7 光圈,使用 16MP IMX398 CMOS)加長焦(20MP IMX350)雙鏡組合,而且沒有加入光學防手震模組。此外,2x 光學變焦和人像模式毫無意外沒有缺席,同時廠方還改進了手動模式,新增了水平儀、色溫等輔助工具,給用戶以更加多的創作自由度。



在光照條件理想的環境中,一加 5 展現出了一貫優秀的白平衡準度(變焦切換會帶來一些細微差異)。畫面色彩走的是討好眼睛的路線,跟同期一起實拍的 R11 相比明顯來得更豔麗一些。畫面的寬容度控制得比較出色,但在某些場景下解析力不足,建議多開甚至長開 HQ 模式。到了暗光下,一加 5 的白平衡依然很穩,但犧牲掉光學防手震後亮度和雜訊控制都變得不夠理想,成像細節上的劣勢也進一步擴大。至於拍攝速度,不管是對焦還是快門都非常乾脆俐落,畢竟是 IMX398 這顆 CMOS 當初的提升重點啊。

最後,一加 5 人像模式的邊緣處理基本上能達到目前市場中的中上水準。拍人的部分儘管筆者自己覺得還比較自然,但被拍的女生人大多還是喜歡 R11 眼中那般美美的自己。之前我們的主站同事之所以會滿足於一加 5 的人像,私以為還是沒怎麼體驗過神秘東方的美顏魔法吧。(誤)

系統



儘管現階段的一加還是氫(大陸)、氧(大陸以外)OS 雙線並行,但隨著整合程度的增加,兩邊現在的相似度已經非常高了。對氫 OS 來說,用原生 Android 風格取代「氫視窗」那一套作為主 UI 的做法,犧牲了差異性,但換來了更低的學習成本和更高的可接受度。於氧 OS 而言,海外用戶青睞的原生 Style 自然沒改的必要。不過像長截圖這種從大陸客製 UI(記得第一個做的應該是 Vivo 吧?)流行起來的特色功能,現在加入新版本後老外們似乎也用得不亦樂乎。

是說,在系統功能的貼心程度上,大陸的不少客製 UI 其實都走在原生前面(相對應地,純淨度就差遠了)。像是這一版的氫 OS,也終於補入了 NFC 交通卡支援(陸續在各地推出)、支付寶手勢快速啟動等在大陸日趨普及的功能。相較之下,氧 OS 要想擴展的話,對用戶自己動手能力的要求就來得更高一點。當然囉,作為一貫以玩機人群為主要客戶的一加來講,後者倒也不算是特別需要擔心的地方。而且一加手機對各類 ROM 的適配性一直都比較好,這點在一加 5 上,不出意外也會被很好地延續下來吧。

效能與續航力



前代的一加 3 / 3T,宣傳口號是「極速旗艦」。但這四個字,其實用在搭載了 Snapdragon 835 和 8GB / 6GB RAM 的一加 5 上,才是真正的直觀、貼切。沒錯,相信不少讀者都聽說了一加 5 的跑分結果被 XDA-Developers 指出作弊的新聞,但一加對此的解釋是自己並不是單獨針對跑分最佳化,而是手機在不同使用程度的場景下都會根據需要合理釋放效能,跑分時也是希望完全展示出這台裝置的「潛力」。

關於這點,筆者估計我們這邊的用戶可能沒有歐美那麼在意,主要是一加 5 的實際使用體驗本來就已經很快了。而且這種快,是你能在各種操作中感知得到的那種快。除了某些人詬病的 USB 2.0 速度外(筆者自己是覺得這個價位上不上 3.0 都能接受啦),實在找不出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是說,能有這樣的表現,一加 5 在跑分榜上能排第幾在個人眼中根本就無關緊要。一直關注手機產品的人,到了今天其實早就不是唯跑分論英雄了吧?



除此之外,一加 5 對發熱的控制也比較良好,基本上最多就是個溫熱的狀態。上市初期出現的 Wi-Fi 斷流問題,在首批 S835 機種裡也算是比較多見了。廠方後續推送更新後,情況已經有所改觀。至於續航力的部分,得益於高通旗艦 SoC 今年非常爭氣,一加 5 這塊比 3T 稍稍變小的 3,300mAh 電池依然交出了頗為漂亮的成績單。標準化的影片循環它可以維持 13 小時 40 分鐘,在 4G 網路下 IM、同步全開、一小時影片、一小時離線聽歌、半小時瀏覽網頁、半小時游戲之後還能剩下 54% 的電量。標配的 Dash 閃充,半小時能灌入約 60 的電量,完全充滿需時 1 小時 15 分鐘。

競爭對手



綜合來講,除了核心硬體外,一加 5 相較最近的一加 3T 並沒有其它決定性的優勢。換句話說,對效能沒有那麼強需求,但同時又想體驗一加手機的人,更便宜的上代產品或許也可以一試。當然囉,如果要追求各種操作的流暢、爽度的話,那一加 5 價格上貴出的那些錢也完全稱得上物有所值。而且,新一代在續航力上也會來得更出色一些。

要是跟傳統的國際品牌相比,哪怕是較貴的 8GB RAM 版(US$540,約 HK$4,200 / NT$16,340),現階段市面上的大牌旗艦基本上還是沒法打到這個價格。硬要說的話,LG G6 和訂價意外不算貴的 HTC U11,勉強可以拉過來跟高配版的一加 5 對比一下。至於在大陸本土,華為的榮耀 V9小米 6 應該是這款手機最大的對手。尤其是後者的 128GB 陶瓷版,正好跟低配版的一加 5 同價。一樣是 S835 機種,在不同方面各有勝負,選擇起來應該更多會取決於尺寸上的差異(對了,一加 5 有耳機孔!)。

結語



評測一加 2 的時候筆者就曾說過,這款手機給人一種想要努力表現卻找不對方向的感覺。之後的三代讓人看到了不小的長進,但沒想到現在一加 5 居然又踏入了同一條「河流」。誠然,類似 iPhone 的造型不用擔心審美不被接受,上雙鏡是趨勢而且利於宣傳,跑分領先效能一目了然... 如果是一款以大眾消費者為目標的手機,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加分點無可厚非。但一加至今為止,撐起銷量的還是手機愛好者、開發者群體,而這些「賣點」真的會是你們想要的嗎?

如若是問筆者,我會說情願一加別把錢花在對拍攝提升不大的雙鏡上,而去改用更成熟的優秀單相機方案。要是成本能省下一點,可以放到升級螢幕或者改進外觀上去。至於所謂的跑分最佳化,儘管在陸產的手機裡司空見慣,但既然海外用戶那麼反感,一加最好也是主動規避或者說提前做出說明。如果是這樣,再加上 S835 + 8GB RAM 的超強效能和使用體驗不錯的電池、快充,會不會顯得更加「不將就」一點呢?



筆者曾經把一加 2 稱為 NBA 裡遭遇新秀牆的二年級菜鳥,到了一加 5,若是再用籃球術語來形容的話,它有點像是個不成熟的搖擺人(Swingman)。這種角色通常能應對兩個位置,如果實力足夠會成為球隊相當大的優勢所在。那放到手機上來講,就是能線上線下市場通吃,而一加 5 讓筆者看到了要討好兩頭的意思。只是,受限於已經幾乎不存在的線下通路,和局限性很強的用戶構成(都是玩機的人),這麼做恐怕更多會顯得搖擺不定,而非理想中的左右逢源。

至少在現階段,筆者相信一加真正的客戶群應該會更想要一款專注度更高的產品。作為「小而美」的品牌,當然應該先考慮這部分人的需求。如果老是像現在這樣兩邊搖擺,「一加只能隔代買」這句玩笑可是會被越來越多人當真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