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5c 評測:弄潮兒

懷「澎湃」之心,去往星辰大海。

因為一顆自產的澎湃 S1 晶片,小米 5 世代的 c 系升級,可說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所有人都好奇,雷軍從 2014 年末便開始籌備的 SoC 大計,落到最終的成品上,會交出怎樣一份答卷。堪比 Snapdragon 625、Helio P20,是確有其事還是說說而已?這個問題,就讓體驗了一段時間小米 5c 的筆者,接下來慢慢為你解答吧。

外觀、手感及作工





在傳承設計語言這件事上,小米還真的是有點隨性。之前的 5s 和 5s Plus 根本看不出是小米 5 的變種機,到了這次的 5c,居然又是一套完全不同的做法。有別於前三者,它的機身線條更趨向圓潤。背蓋雖然是金屬,但從拉絲紋變成了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也更易留下手印)的磨砂質感。三段式的分割也不是靠注塑天線條,小米在上下各貼了一小片玻璃,色差儘管還有,但看起來檔次至少比塑膠貼片要高一些(至少黑色版是這樣)。

翻到正面,外覆的 2.5D 玻璃不論對觀感還是滑觸時的手感都有幫助,沒有再留小米 5 那樣的遺憾。但不知道為什麼,廠方還是沿用了那顆為不少人詬病的細長條 Home 鍵(留什麼不好留了這個...)。在識別指紋時,它對你手指按下去的動作還是會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說,依然會需要一些時間去掌握、習慣。另一個問題是,其高出蓋板玻璃的程度,不像小米 5 那般明顯。這帶來的壞處就是,你每次按壓心裡都會有種不踏實感,免不了去想自己剛才那一下夠不夠用力,按得到不到位。



除去這顆 Home 鍵,小米 5c 的整體手感堪稱一流。握持時邊角不戳手,邊緣處不同材質間過渡也比較平滑。135g 的重量微微超過非陶瓷版的小米 5,但 7.09mm 的厚度來得更薄。個人認為,5c 在輕薄和保持質感這兩件事上拿捏得很好,小米在兩者間找到了一個幾近完美的平衡點。不誇張的說,這應該是近幾年中手感最好的小米手機了。

螢幕





之前不管是小米 5 還是 5s,螢幕的品質都可謂非常優秀。而 5c 的這塊 5.15 吋 LCD 面板,又再一次保持了高水準。其亮度和色准的表現都很不錯(2,048 級的亮度調節真的很平滑很舒服),同時色溫也沒有明顯的偏向。1080p 的分辨率,在這個大小上還是夠看的。儘管用了跟米 5 一樣的長條狀 Home 鍵,但惱人的螢幕邊緣漏光沒再出現,可見作工上的進步。此外,5c 也終於放棄了不討人喜歡的「ID 無邊框」,手機點亮之後的觀感要比小米 5 和 5s 更好。

相機





小米 5c 搭載了一顆 12MP 的主相機,感光元件用的是 OmniVision 產的 OV12870,並沒有選擇更主流的 Sony 家產品。這顆 CMOS 的賣點,是像素尺寸達到了 1.25μm,因此小米在這裡也照搬了 5s「暗夜之眼」的廣告詞。不過問題是,5c 的光圈就只有 f/2.2 而已,所以進光量肯定還是會受影響。



具體到實際發揮,5c 在光照條件好的情況下,白平衡基本能做到準確,寬容度不錯,但飽和度不足。成片的色彩普遍偏素,不稍加後製的話,怕是有點難討好眼睛。而到了暗光環境中,5c 的亮度表現在同檔位手機中堪稱出色,畫面有較好的純淨度,但 5s 丟細節、易拍糊(沒有光學防手震)的問題依然存在。照片發綠的「遺傳病」雖說是改了,但夜間白平衡變成有點偏藍,依然有不小的改進空間。另外,5c 雖支持相位對焦,但整體的拍攝速度還是比較一般,偶爾也會有小拉一下風箱的情況發生。

軟體





最近 MIUI 並沒做什麼大的更新動作,所以小米 5c 軟件功能方面的體驗可以大致參考筆者之前的評測。照例好評的地方,是這款手機依然具備紅外線模組可用來遙控,而比較遺憾的是,廠方此番並沒有為 5c 加入 NFC。這項特性在差不多價位的老旗艦米 5 上有,但卻在承載芯片夢想的 5c 上缺席?小米對 Mi Pay 的推進力度總讓人感覺不太夠呢。

另外有一個隱憂就是,用小眾處理器的 5c 在應用兼容性上能做到怎麼樣?根據筆者自己用下來的情況看,常規的那些軟體和熱門遊戲都能正常運行,但除此之外還是會有小概率發生閃退。當然,這種情況在產品銷量上去後應該會得到改善,但筆者已經聽到了一些來自開發者的抱怨,為了澎湃芯片的發展,小米最好盡快拿出點激勵政策拴住開發者的心才是啊。

效能及續航力





好了,終於寫到了效能的重頭戲,在評價澎湃 S1 之前,筆者先來幫大家複習下其具體的規格。這是一款基於台積電 28nm HPC+ 製程打造的晶片,採用大小核設計,CPU 部分共配備了 4 顆 2.2GHz Cortex-A53 核心跟 4 顆 1.4GHz 的 A53 核心。至於 GPU,則是用到了 Mali-T860(MP4)。此外,為了更好地給 S1 保駕護航,小米還在 5c 中塞入了雙通道的 LPDDR3 RAM。

用雷軍的話來講,澎湃 S1 是一款定位「中高階」的 SoC,在發佈會現場介紹時,他也是將已通過市場考驗的 Snapdragon 625 和 Helio P20 拿來做比較對象。而在實際使用中,不得不承認 S1 的表現確實比筆者開始預想的要好,不過前提是你必須開啟「效能模式」,去除「均衡模式」下讓核心跑不出全力的桎梏。



在這樣的前提下,S1 的極限效能確實可以拿來與 S625 或 P20 一戰。以「NBA 2K17」為例,選擇中等畫質,5c 在遊戲過程中能穩定維持 20 多幀的幀率,基本上是一個頗為流暢的狀態。往上去到最高畫質的話,跑起來也不會讓人覺察到明顯的卡頓,而在選低畫質時,玩起來就相當順了。能有這樣的表現,4 顆 GPU 核心功不可沒。儘管 S1 的 Mali-T860 看起來好像跟 Helio P10 的一樣,但一個 MP4 一個 MP2,實際的 GFLOPs 是差很多的。

另外一點很關鍵的是,小米在 S1 上運用了非常積極的核心調度策略。通過軟體監測可以發現,在遊戲時四顆大核心中,全開、半開、休息的調配很是得當。四顆核心都會合理地輪轉「上崗」,不會發生一顆核心出力,其它核心圍觀的狀況。不過,這麼做的代價就是,持續運行後機背會變得溫熱,然後電量也隨之快速下滑。28nm 製程的侷限性,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來了。

是說,跟 S625 或 P20 相比,S1 的最大不足,就是對於功耗的控制。按理說小米應該很清楚這一點,但他們仍堅持為 5c 配備了一塊只有 2,860mAh 的電池,唯一解釋應該就是為輕薄讓路了吧?不管怎麼說,5c 的續航力會讓人比較擔心。根據情況切換效能、均衡模式的前提下,標準化的影片循環它只能將將撐到 11 個小時,慣用的日常測試(在 4G 下 IM、同步全開、一小時影片、一小時離線聽歌、半小時瀏覽網頁、半小時遊戲),餘下的電力只有 40%。不過好在,5c 支持最高 9V 2A 的快充,通過 USB Type-C 插口,半小時能灌入近 60% 的電量,不到一個小時即可完全充滿。



至於網絡支持的部份,其實發表會後就有許多人提出了在 TD-LTE、TD-SCDMA、GSM 以外,手動開啟 FDD-LTE 和 WCDMA 的方法。不過 CDMA 的問題還是沒法解決,但一定程度上,算是保留了 5c 在大陸以外推出的可能性。總得來講,澎湃 S1 應該能算作是松果合格的 SoC 處女作,瞄準了「星辰大海」的小米,能在這兩年手機業務受挫的巨大壓力下把它成功做好,這種弄潮兒的本色讓人心裡非常佩服(但也請小米別再動不動就吹噓「黑科技」了...)。

在這款芯片上筆者看到了有誠意的堆料和用心的調校,不足的地方更多是受製程所限,但這隨著未來的發展,相對來說並沒那麼難以攻克。此外,由中階做起的想法,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也比較務實,不過個人認為,在這件事上小米應該也要感謝前輩華為 / 海思初期的試錯經驗吧。

競爭對手





5c 這個 1,499 人民幣的價格定位,說實話在小米自己的產品線裡就挺尷尬的。加一點錢就能買到尺寸一樣的小米 5(不過 5c 發佈後小米機智地下架了只加 100 就能買到的標準版米 5),5c 除了在手感上稍稍勝出,其它基本上都比不過自家的正代旗艦。尤其是性能,澎湃 S1 跟 S820 顯然還不是同個級別的對手,更不用說米 5 的那些 UFS 2.0、LPDDR4 加成了。

雷總在發表會上,主要是拿 S1 和高通今年的平價神器 S625 做對比,而採用這顆芯片的手機紅米就有,高配版紅米 4 和新發的 4X,說不定都會從 5c 那裡分流到一小批客戶。除此之外,死守 S820 手機價格底線的 ZUK Z2 又在這個環節第 N 次登場,有顏值有續航,1,300 多人民幣的價格可比 5c 還要便宜呢...

結語





其實單單就產品力來說的話,把澎湃 S1 放到紅米品牌相對高階的手機上,會是比較符合小米過去習慣的做法(前一部份也提到了兩款用 S625 的紅米手機)。但自主研發的特性,讓它注定會被歸到小米品牌下,這畢竟是雷軍想要一直做下去的生意,一上來就往低階做的話,日後想再拔上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對此他應該有切膚之痛)。

這麼想的話,用小米下面定位最低的 c 系機種來作為 S1 的載體,便成了合乎情理的選擇。而 5c 這款機器也確實不辱使命,除了續航力是明顯短板,其它方面還真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筆者認為唯一值得商榷的,就是小米對這款產品的訂價策略。其實個人覺得,要不就再賣便宜一點,犧牲點成本換口碑,要不就乾脆在 5c 推出前給它專門清出個價位區間,不要搞到自家內鬥的尷尬局面(現在是事後做了調整,顯然效果有別)。

不過話說,小米這回有一點比較好的是,選擇了蘇寧作為官方商店外 5c 的獨家銷售商(在大陸的情況)。換句話說,實機在線下的曝光量會大大增加,那這對一款外觀、手感見長的產品意味著什麼,不用說你應該也心知肚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