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 DNA 儲存的開發上又更進了一步

準備好了具備糾錯與高密度存儲能力的新編碼方式。

科學家在 DNA 儲存的開發上又更進了一步

雖然說我們已經有微軟儲存和讀取 DNA 資料的先例,但離商用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天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基因組中心的一對研究員 Yaniv Erlich 及 DIna Zielinski,宣佈了成功利用被稱為「DNA Fountain」的編碼技術,將一整個作業系統、一部電影、一隻電腦病毒等六種檔案,儲存到 DNA 中,並完整無誤的讀出。

DNA Fountain 其實是基於像 Netflix 這樣網路影片串流服務而來的技術,將資料編碼,並切割成極小的單元,就算其中有少數單元損壞或遺失,剩餘的部份也能組合出完整的檔案來。以這次實驗的例子,六個檔案一共被切成了 72,000 條 DNA 序列,但每個序列只有 200 個鹼基而已。除了符合 DNA 特殊的應用情況之外,這種編碼也可以大幅增加資料密度,由 2012 年哈佛實驗時的每克 700TB,爆增到了每克 215PB 之譜。

當然,目前相關技術都還在理論、實驗室的階段,要到 DNA 可以商品化還早得很,更不要說能和現今的晶片或磁性儲存技術競爭了。但 DNA 也有自己的優勢,除了超高的資料密度之外,它的理論「保存期限」可以長達 100 年、消耗的能量極低、而且可以在分子結構上直接對它做「操作」呢。

來源: Science

經由: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