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isan M1、M1L 評測:我叫 M(T)

穩住市場,爭取時間。

錘子每次發表新機,(至少在大陸)引發的關注幾乎都可謂盛況空前。但這一回,原本以為會等來的 Smartisan T3,卻變成了一個陌生又熟悉的 M 系列。說它陌生,是因為其外觀抹去了許多錘子原有的印記,同時在硬體上也終於首度站上了跟同期高階機一樣的起跑線;而說它熟悉,則是由於 Smartisan OS 照例帶來了驚喜,功能易用性的提升,再度證明了軟體就是錘子這個品牌的核心價值。

那麼,把兩方面揉捏在一起的 M1 和 M1L,究竟能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這個系列成功與否,又會給錘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外觀、手感及做工



https://youtu.be/vr-6uMeCrh4


一直以來,外觀設計都是錘子科技的強項,處女作 T1 就斬獲了 iF 金獎,T2 在前代的基礎上也做出了很有針對性的改進。平價線的堅果,也是獨樹一幟,曾給千篇一律的平價機市場帶來過一道風格完全不同的靚麗風景。基於這些過往,筆者在 M 系列正式出來以前,其實對錘子新產品的造型是抱有很高期待的。但老實講,最終盼到的結果,至少以個人品味來算,可能也就是剛剛及格而已。

之所以這麼說,倒不是因為以圓形 Home 鍵為主,在網路上已經被討論爛的各種既視感(雖然筆者也認為錘子這麼一家以設計驅動的公司不該只有那麼點追求...)。M1 和 M1L 最主要的問題,是在它們身上並沒有體現出錘子手機應有慣有的那種精緻、優雅氣質。這首先體現在對顏色、材質的選擇上,M 系列理論上出貨量應該會最高的啞光邊框白色背蓋款,雖然中框依舊無斷點非常簡潔,但其給觀感帶來的愉悅,很容易就會被亮面塑膠後殼所反射出的廉價感給壓過。而鏡面不鏽鋼的白色機器,中框的亮色是能分散掉一些注意力沒錯,但只要一翻過來看到高光的背面,還是很容易就會「破功」。



老實講,這是筆者第一次在錘子的產品上看出廉價感,哪怕是售價連 M 系列一半都不到的堅果,之前都沒有過類似的情況。是說,早先的「白錘」T1,個人認為是近年來少有讓人感到驚艷的白色手機。有這樣的珠玉在前,要超越顯然難度很高,但白色 M1、M1L 就算贏不過,落差會不會也稍微大了一點?

至於另一個要來「拯救市場審美」的咖啡金版本,其實私以為正面和側面的確都相當耐看。用一個很俗爛的評價來講,就是能讓人感受到「低調的奢華」,跟市面上一眾土豪金、玫瑰金相比,確實是很獨特的存在。不過問題是,這個版本的背蓋小牛皮顏色,選得真是有點不太討巧。筆者在身邊人群中做了好幾輪調研,「老氣」是得到最多的評價(網上甚至有人形容其為「退休金」...)。因為這一點,咖啡金版在美感上,可能也就只能停留在「獨特」上而已了。



另一個拉低 M 系列質感的地方,就是一些做工細節上的問題。像是背蓋跟中框間的縫隙、容易劃傷的鏡頭玻璃和鏡頭圈、手感有好有壞的按鍵等等,細枝末節加到一起,對體驗的負面影響就很大了。話說,筆者在使用過程中一直在想,這裡面有許多不足,其實都可以靠一款好的保護套掩蓋掉。但遺憾的是,這次並沒有情懷背蓋那樣的神來一筆,錘子只為 M 系列準備了紅色和咖啡色兩款外殼。選擇很有限,而且好像還一直缺貨...

至於手感,微弧的背蓋加圓潤的中框,讓 M1 和 M1L 基本上都還算比較好握。而在重量上,T1 之後錘子就沒再有過這方面的困擾,兩款新機在各自的尺寸等級裡,份量都算是中規中矩。不過有一點很奇怪的是,兩台裝置左右 +/- 鍵跟機器頂端之間的距離居然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尺寸的不同而進行調整(估計又是對內部結構的妥協)。這就導致在 M1 上高度還算適中的側鍵,放到 M1L 上就明顯過高。按不到的結果,就是筆者沒有辦法啟用透過側鍵開關螢幕的選項。每次要鎖機都必須長按 Home 鍵近一秒鐘,不得不說還挺考驗人耐心的。說到 Home 鍵,前面已經提過錘子這次用了跟 iPhone 一樣的圓形,按壓手感頗為不錯,指紋解鎖速度很快。類似魅族 mBack 那樣輕觸返回,按下退回主介面的交互方案,也已經被證明是能夠為市場所接受的了。

螢幕和音質





M1 和 M1L 分別採用了 5.15 和 5.7 吋的 LCD 螢幕,解析度分別達到 1080p 和 2K,跟許多其它品牌的旗艦基本上處於同一水準。前者的亮度表現極佳(官方數據 600 尼特),應對任何場合幾乎都沒有壓力,而後者在這方面相對一般(官方數據 400 尼特),筆者平日裡大多都得把亮度撥桿調到很靠右的位置。至於顏色的取向,M1L 的色溫相對偏冷,但沒有之前的 T2 那麼過分。相較之下,M1 的觀感要暖些,個人覺得看起來會更舒服一點。

而在音質的部分,搭載了 Cirrus Logic CS4398 客製 DAC 加 OPA1622 運放的 M1L,對比只有 OPA1622 的 M1 顯然更受人關注。就聽感來說,M1L 的解析力很強,優勢在中低頻,高頻能感到較明顯的衰減。另外一項不足,是底噪容易影響到聆聽的體驗。至於整體的調音風格,個人認為會比較適合歐美男聲。咦,這麼看來莫非是專門照著老羅的口味去調的?

相機





今年大陸廠牌的高階機,幾乎無一例外都在拍照上取得了不小的提升,而且大多是以此為主要賣點,但遺憾的是錘子這次還是沒有能追上腳步。之前的 T2,雖然在調校上比 T1 成熟,但畢竟用的是老一代的 IMX214 感光元件,硬體上終究還是有其局限性。而到了 M 系列,CMOS 是新了,但 IMX318 這個選擇,不光小眾規格上也沒太多亮眼的地方。23MP 的畫素數基本就是在帳面上比較好看,1/2.6 英寸的元件和 1μm 的畫素尺寸,跟別家的旗艦機對拼是很難討到便宜的。



具體到實際表現,差不多就跟看過配置後你能猜到的一樣:白天堪用,夜間勉強。在光照條件好的前提下,M1 和 M1L 的白平衡還算得上穩定,解析力出色,但飽和度略顯不足。成片風格整體偏「素」,不是很容易討好眼睛。到了暗光環境下,兩台裝置最大的問題是照片亮度不夠,然後拍攝的整體速度也不是很理想。而有光學防手震加持的 M1L,出片成功率會比 M1 高一些。是說,M 的夜拍純淨度本來不差,但如果動不動就只能拍出黑乎乎的一片,談這個也就沒太大意義了。

換言之,你也可以理解為,M 系列是很需要用戶後製積極性的手機。實際上,回頭看看錘子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如此,錘粉中願意後製並且懂得後製的人,好像是感覺要比別家更多?這也就導致了,產品本身相機硬實力其實不算出眾的前提下,網路上自發分享的美圖卻能找到一大堆。那拍攝水準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投入的資源也是相當可觀。照現在這趨勢,錘子短時間內怕是很難實現大的突破,筆者在這裡支個歪招,要不乾脆有針對性地在論壇、社交網路上教用戶修圖,間接改善成片品質,也算是「曲線救國」囉?



寫到這裡,不得不佩服華為,與錘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已經找到 Leica 把「拍大片」這件事傻瓜化了...

系統





無論對新品發表後初期的傳播,還是落到生活中對實際體驗的提升,M1 和 M1L 所預載的新版 Smartisan OS 系統,起到的作用都是最大的。以軟體為核心的錘子,這次給 M 系列準備了訊飛語音輸入法、Big Bang 取詞、One Step 跨應用聯動這三大法寶。效果如何我們後面細說,單論其宣傳、推廣的影響力,舉個例子:發表會當晚筆者身邊許多對科技不感冒的友人,都在驚嘆「錘子這語音輸入好棒」、「把句子『炸』開取詞真厲害」、「切(換)來切去很方便」... 當時機器都還沒怎麼賣,不少人的胃口已經被吊起來了。

而就實際的使用感受來說,錘子在發表會上的示範確實沒怎麼誇大,三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確能帶來不少便利。先談談訊飛的語音輸入,這也是一開始在網路上被討論最多的特性。但實際上,它並非什麼新的東西,科大訊飛很早就將語音辨識的準確性做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而且錘子跟他們的合作早已有之(先前就有語音搜索了),大陸版 Moto 手機的「OK Moto」系列服務,也是基於訊飛的引擎來實現的。

具體到平時,日常用語的輸入準確度在九成以上,但僅限於符合大陸用詞習慣的語句。如果是港台國語中所用的特定詞彙的話(訊飛也支援廣東話,但筆者說不太好所以也沒法測試...),有很高機率都會出錯。比方說同樣是 hard drive,大陸講的「硬盤」很容易就能被識到,而港台在用的「硬碟」,則會被認作「影碟」或是「應跌」。如果錘子或訊飛有意拓展整個大中華區市場的話,這應該是需要考量到的地方。



接著是 Big Bang,這個創意有點類似於 iOS 上剪貼板擴展應用 Pin 的新功能。用來提取整段中部份文字,甚至是顯示在圖片內字詞的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複製特定內容的繁瑣程度。像筆者這樣經常需要閱讀英文報導的話,遇到不認識的單字,拇指按下去「炸」一下很方便就能選中,然後就可以快速地進行搜尋或查詞了。在初期的韌體版本中,手機對拇指按壓的程度判斷還不算很靈敏,需要將觸發面積設小一點,才能避免誤操作。不過在後續的幾次更新後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但個人還是認為或許採用類似 3D Touch 那樣的壓感手勢,會讓操作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同樣的情況在 One Step 裡也是一樣,目前錘子的方案是從左上角 / 右上角內劃調出側邊欄,手指要移到螢幕頂上,並不算十分輕鬆。筆者自己,是希望能有像 iPhone 邊緣重按「掃」出多工頁面那樣的手勢,夠直覺同時也非常好按。說回 One Step 的功能本身,在出現頂上和側面的兩個側邊欄後,用戶可以完成各種應用間的聯動操作。比方說,你可以把商品圖片直接拖進淘寶做辨識搜尋,也能把簡訊 / 電郵裡的會面資訊直接放到行事曆裡設定提醒等等。因為用到的是 Android 原本的分享 API,第三方應用要適配 One Step 並不是難事。於是至今為止筆者已見到許多各式各樣能供你跨出「一步」的軟體,所以這個小小生態圈的未來發展應該不用太擔心(莫名想到了魅族當年沒人支持的 SmartBar 交互)。

老實講,這次錘子在軟體上的新意,真的挽回了不少硬體設計上的失分。反正筆者自己,靠這一套「組合拳」大大提升了外出移動時寫文的效率。以往在遇到突發新聞時,常常要就近找個地方坐下搬出電腦敲字。但用了 Smartisan M 之後,瀏覽器裡閱讀消息源,靠 Big Bang 查資料,然後 One Step 快速切換到便簽用語音輸入。全部弄好之後,再把便簽裡的文字同步到網頁版,接著只要開電腦到 CMS 裡做一下編輯就可以出文了。生產力的提升非常顯著,比 Windows Phone 什麼的... 算了不提也罷,逝者為大。

效能及續航力





M 系列兩台手機的硬體規格,可以說是錘子至今為止所有產品中,唯二真正可以拿來跟同期旗艦對飆配置的。滿血 S821 加上 4GB / 6GB RAM 的組合,讓它們在日常使用中游刃有餘,不論是開啟、運行還是切換應用,都非常地迅捷順滑(雖然用監測應用看核心是鎖了頻率,但用起來就真的是很順)。而在跑大型遊戲時,其流暢度也沒有讓人失望,只是發熱控制不算特別理想,玩久了之後背蓋的上半部分會有些燙手,因為會一直摸到,所以還是挺困擾的。



至於續航力這部分,M1 和 M1L 也是 Smartisan 歷來表現最佳。兩者分別配備了 3,050mAh 跟 4,080mAh 的電池,標準化影片循環各可維持 12 小時 20 分鐘和 16 小時。筆者慣用的日常測試後(在 4G 下 IM、同步全開、一小時影片、一小時離線聽歌、半小時瀏覽網頁、半小時游戲),餘電量分別是 50% 和 55%,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撐過一天基本都是沒什麼壓力的。另外,M 系列也支援最高 24W 的 QC 3.0 快充,實測下來 M1 半小時能灌入 60% 的電量,完全充滿需時 1 小時零 5 分鐘,而 M1L 的這兩項數據,則分別為 57% 和 1 小時 20 分鐘。

競爭對手





考慮到目前在售的 Snapdragon 821 機種並沒有很多,能跟 M1 和 M1L 形成競爭關係的產品,放眼市場很容易就能找到幾個最符合的結果。M1 對上的,應該是尺寸相仿的小米 5s,後者在拍照、價格上佔據優勢,但機器的效能表現還是 M1 更勝一籌。

至於M1L 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應該是來自剛發表不久的一加 3T魅族 Pro 6 Plus。前者的相機更強,而且機身質感更好,M1L 這邊是贏在續航力、螢幕觀感和系統的功能全面及穩定性上。後者的顯示效果、整體效能、系統體驗基本可以打平,拍照略勝,但續航力應該不如 M1L。除此之外,小米 Note 2 也是另一個備選,但除了曲面(即外觀)這個賣點外好像並沒有什麼勝過 M1L 的地方。

實際上,華為這邊 Mate 9、P9、榮耀 8 這幾款手機本來也可以拿來比一下,但想來會買錘子手機的人,有很多應該都不會認同華為的審美,所以在這裡就不做太多討論了。

結語





打網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有一類被稱作 MT(Main Tank,中文叫坦克、主坦、肉坦都有)的角色。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吸引仇恨、承受來自敵人的攻擊,以此為團隊中如法師、盜賊等負責傷害的職業換取輸出的空間。對一支隊伍來說,MT 或許不是最搶眼的明星,但其存在堪稱中流砥柱,是影響到戰局勝負至關重要的一環。

而 Smartisan M 這個新生系列的成敗,不誇張地說,也關係到錘子科技的存亡。記得在某次專訪中,羅永浩曾表示 M 系列其實原本也是以 T 系列的方向去開發的,但因為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是指紋方案),時間、成本上不允許推倒重來,才有了 M1 和 M1L 這兩款既熟悉又陌生的 Smartisan 手機。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M 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它身上有一些 T 的基因,但受客觀條件所限,又磨去了很多「天生驕傲」的棱角。但也正因為此,M 變成了更容易被當下普通消費者接受的產品。就市場給出的回饋而言,它已經成為了錘子「最有出息的孩子」,不輸同期對手的過硬(硬體)肌肉,終於讓許多錘粉在給人推薦時心裡有了足夠的底氣。

只是,這是真 · 錘粉心中最好的手機嗎?筆者相信不是,錘子自己恐怕也很清楚這一點。羅永浩說,T 系列是「以設計為導向」,而 M 系列則「主打效能」。這裡面的潛台詞,就是目前的錘子還無力做到兩者兼顧。他們需要 M1 和 M1L 這對 MT 來穩住市場,先給粉絲和投資者一個交待,只有這樣,才能為更能代表錘子的 T 系列新機贏得更加好的施展空間。

畢竟,「最有出息的孩子」未必是「最心愛的孩子」,老羅這個人,難道你還不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