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 科技:Dyson V8 Absolute 無繩吸塵器

讓我一次愛個夠!

在體驗過 Dyson 上代的無繩式吸塵器 V6 之後,原本是家務「傳統派」的筆者確實產生了一種「再也回不去」的感覺。儘管它在續航力、塵筒清理上還不夠完善,但清掃便利所帶來的幸福感提升,卻是實實在在可以真切感受到的。正因為此,個人對專門針對這兩方面做了提升的新一代產品 V8,自然也就多了份期待。畢竟,如果在 V6 的基礎上,這兩個相對的短版能再被好好補上的話,那除了價格可能就真的找不到拒絕的理由了吧?

外觀設計



乍看之下,V8 的整體造型風格跟之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簡而言之,仍舊是「花冠頭」氣旋、槍型主體加集塵筒的組合。筆者手上這台 Absolute,較明顯的不同在於延長桿變成了顯眼的橙色,而且在一些細部上也都用了大紅色來做點綴。除此之外,Max 模式的啟動按鈕,現在也以更一目了然的形式,出現在了機身頂部 Dyson 商標後面的位置。跟 V6 將其設於尾部濾網中心的做法相比,這無疑要直覺、好找得多(上次在沒看說明書的情況下筆者真的找了好久...)。

Dyson 這次仍舊為 V8 加入了前後兩套過濾系統,不過後置 HEPA 濾網大了一圈,而且外殼也稍稍有了些變化。它的開槽數量明顯減少,而且由 360 度全覆蓋變成了一邊 6 道集中在左右兩側。為什麼要這樣改動筆者自己有點參不太透,或許是為了避免垂直方向上出來的氣流,會吹到使用者身上造成不適?個人在用 V6 的過程中並沒有遇到過這方面的困擾,不知廠方是不是從別人那裡收到了類似的回饋。



值得一提的是,V8 的那顆開關「扳機」,就手感來說好像較之前要略鬆一點。這對大部分日常使用情境是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只有在斜握裝置,食指需要橫向發力時,才會產生有那麼點不穩,讓人生怕沒按到位的感覺。不過,鑒於筆者只用過一台 V8,這也有可能只是個例而已啦。

吸頭種類



目前 V8 總共推出了 Absolute 、Fluffy 和 Motorhead 這三個版本(香港都有,價格分別是 HK$6,980、5,980 和 5,480;台灣有後兩款,售價為 NT$27,900 和 29,900),按照慣例,我們測到的 Absolute 仍搭配了系列中最齊全的配件陣容,打開它的包裝後,你會找到總共 6 種不同的吸頭。對中文地區的用戶來說,其中最常用的多半是自 DC74 開始出現,專門為硬質地板而設的軟絨滾筒頭。除此之外,還有用於地毯的直驅式吸頭,和清潔床褥用的迷你電動頭,以及使用頻率相對低一些的縫隙吸頭、軟毛寬嘴頭和除塵軟毛刷。

光看標準配件的種類,V8 和前代的 V6 配置其實都是一樣的。不過 Dyson 這次有做一個不起眼但很實用的改進,那就是把拆卸按鍵從主體吸嘴和延長桿遠端的位置(即靠近吸頭的那端),移動到了長桿近端(即靠近主機的那頭)和每個吸頭的連接端上。這種變化帶來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配件拆起來輕鬆了不少。一方面是因為在吸頭本體上按按鍵再拔下來這套動作,要比去吸塵器 / 長桿上按按鍵,再拿住吸頭拔下來這樣一個過程更加直覺、順手。另一方面則是個人感覺,V8 用的這些按鍵機構要比過去彈性更好,轉化到實際手感上就是按下去很輕巧,不會出現以前那種你以為已經按夠力,同時也聽到「咔嗒」一聲,但實際上吸頭卻拆不下來的情況。


而且給每個吸頭都配拆卸件,還有項潛在的優點就是,哪怕弄壞一個,也不會導致一損俱損整套裝置完全無法工作。在維修、換新期間其它配件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尤其像 Absolute 這種「板凳深度」很強的產品,吸頭相互間臨時頂替一下角色相信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不過,新設計的缺點也不是沒有,但個人暫時體會較深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舊版的 Home Cleaning Kit、Allergy Kit 額外吸頭組,到了 V8 身上都沒法通用(同理可得 V6 的頭也沒法插到 V8 上)。撰寫此文期間,筆者多是用 V8 去剛裝修完的新房打掃,本來像 U 型頭、軟管吸頭這樣的配件應該能派上很大用場,但無奈大陸這邊適用於 V8 的版本暫未上市(也沒見到那個看起來很實用的新彎管工具),V6 的又不能用,所以最終只好作罷。相信對那些在老機種上投資很多的消費者,在考慮是否要升級 V8 時,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吧。

除塵表現



按照官方說法,V8 的馬達功率提升到了 425W,比上代的 V6 要高出 75W 之多(但都是每分鐘 11 萬轉)。相對應地,Max 模式下的最大吸力表現,也由原來的 100 AirWatts 增強到了 115AW。當然囉,這些數字上的不同,落到平日使用時是沒法精確感知到的。但如前所述,新裝潢的房子大家應該都知道什麼樣,筆者在打掃時面對牆面刷補飄下的粉末、各種物料零落的碎屑 / 碎片、開窗通風吹入的微塵... 除了寵物毛髮以外,能想到的髒物類型差不多都遇到了,而 V8 基本上都是一掃而光,最多也就是來回一次,清理效果讓人相當滿意。

至於吸塵過程中的噪音,V8 較 V6 明顯要安靜了不少。雖說還沒到能輕易被耳朵忽略的程度(按筆者邊幹活邊聽 Podcast 的習慣還是得戴上降噪耳機),但它發出的聲響已經不是原來那種刺耳的高頻噪音,應該會更容易被人接受。此外,跟只有 2.3kg 的 V6 相比,V8 的重量來到了 2.61kg。光看數字增幅還真不小,但實際拿起來,差別並沒有預想中那麼明顯。作為男性,筆者自己用起來仍是非常輕鬆,給太太體驗後,也依舊得到了跟 V6 一樣「隨便用用沒什麼但拿久了還是會有點累」的評價。

續航、清理



上面說到 V8 的份量有所加重,而這多半是拜加大的電池所賜。儘管官方未公佈這顆電池的具體容量,但普通模式下 25 至 40 分鐘的續航區間(視吸頭不同結果會有變化),以及打開 Max 模式後 7 分鐘的「狂暴」時長,跟前代產品相比都是有明顯提高的。就筆者自己的感受來說,同樣滿電使用軟絨滾筒頭只清潔地面,原本 60 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的舊屋,計算下來 V6 差不多能吸 1.4 次,V8 能吸 3 次;250 平方米的新房,V8 能吸 1.3 次,V6 算下來接近 0.7 次,一次充電必須動作夠快才能勉強全部吸到。

面積跟次數不成比例,是因為家具擺設不同,會導致實際的清掃面積無法精準確定。但若只考慮同等條件,那官方宣稱「續航翻一倍」的說法倒也是沒怎麼誇大的。同時,集塵筒的容積也從上代的 0.4L 加大到了 0.54L,能減少長時連續清掃過程中開塵筒倒灰的次數。而且,Dyson 此番也終於在 V8 的電池旁加上了剩餘電量指示燈,讓使用者在安排清掃計畫時心裡更有底,不會再出現吸一半才發覺沒電的尷尬狀況。


開頭說了 V8 的樣子從外面看變化不大,但如果你有關注我們之前報導的話,應該知道機器裡面集塵筒、氣旋的開合機關,已經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以前的機器,是需要扣下手把前面的開關來打開筒底、卸下塵筒,缺點是灰塵可能會揚到手上,而且當有比較頑固的髒物留在氣旋上時,必須要親自動手才能清理乾淨。

而 V8 的開關則移到了機身頂部,變成了抽拉式的結構,氣旋整個被提起到最高點後筒底才會打開。而在這個過程中,附著在氣旋四周的灰團,會被塵筒頂端內側的膠圈「捋」下來,讓氣旋得以「淨身出戶」。如此一來,就沒有了用手指去刮的必要,清理會變得方便、衛生許多。


不過,氣旋外殘留的問題是沒有了,但 V8 筒底的橡膠圈上,還是跟 V6 一樣容易積起粉塵。也就是說,開蓋之後還是會有一點灰擴散到底蓋邊緣,不弄乾淨的話,它們很快就會回到空氣中重又造成污染。當然,對此最有效的解決方法,還是勤加清洗塵筒。好在 V8 的筒身只要按一下吸塵器底部的按鈕就可以很方便地拆下(氣旋也能一鍵拆除),不用像過去要對準卡扣那麼麻煩,用戶定期水洗的積極性應該會更高一點吧?至於吸頭和濾網的清潔,還是跟過去一樣,只要照著說明書上的介紹,別拆壞就好了。

結語



回望 Dyson 過去幾年的產品,其實難免會有一些「擠牙膏」之嫌,雖然從廠家的角度出發這完全無可厚非,但作為消費者,老是產生「要是有那項功能就好了」這樣的念頭,多少也是件挺不爽的事。不過吸塵器這邊的「牙膏」擠到 V8,終於是有了些盡善盡美的味道。開篇提到 V6 續航力、塵筒清理這兩個相對來說還不夠強的地方,到了這一代都被比較好地補上。儘管還有重量和底蓋積灰的瑕疵,但這都屬於「能改當然最好但不改也可以接受」的範疇,會真正影響到購買決定的短板,至少在筆者眼中已經不存在了。

至於不菲的售價嘛,其實仔細想想還是因人而異。以大陸消費者的情況來說,為了便宜一點海購 Dyson 的本來是多數,但依靠官方這兩年積極推廣和拓展銷售通路,好幾次線下活動,筆者都親眼目睹了新品在現場供不應求的盛況(尤其是 SuperSonic)。隨著未來北京、上海體驗店的開張,Dyson 在大陸的品牌影響力會進一步擴大。而他們家的東西,在親手試過之後其實挺容易引發衝動消費的,到那個時候估計會更不愁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