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 科技:小米手環 2

其實早在六月初小米手環 2 發表之後,筆者就從廠方那裡收到了體驗機。但長久以來一直沒有動筆寫評測,倒不是由於懶,主要還是因為在 HK$199 / NT$865 的售價面前,你幾乎可以說,它怎麼樣都會是款值得嘗試的產品。考慮到這個原因,個人覺得或許長測之後的心得會更加有意義一點,於是在使用三個月後才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硬體設計



跟初代小米手環相比,第二代整體的設計思路其實並沒有做太大的改變,還是「米粒」(裝置主體)加可換式腕帶的組合,不同點在於新增了螢幕和一顆電容觸控鍵。由於這個原因,「米粒」露在外面的一側由銀變黑,搭配黑色腕帶(說是有多種顏色但至今官方好像都還是只在賣黑的而已...)看起來會有更強的一體感。而且二代的膠製腕帶質感會比一代更好一點,不過用久了多少還是會有些毛疵、褪色,在意的話定期換新估計在所難免,但好在成本不高應該不會心疼。

小米手環 2 的重量只有 7g,稍重於上代的 5g,但戴在手上完全不會造成負擔。只是,內側凸起的心率感應器,會給裝置帶來較強的存在感。換句話說,你會很難忘記手上有這麼個東西,當然,這對配戴舒適度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此外,不管從個人經驗還是網路上其它用戶的回饋來看,小米手環 2 的腕帶應該也沒有造成皮膚過敏的問題(望向 Fitbit)。


至於那塊 0.42 吋的 OLED 螢幕,顯示效果是足以讓人滿意的。在剛過去的夏天裡,筆者在戶外也基本都能看清手環顯示的內容。要說希望改進的,應該就是表面玻璃的防指紋能力,防劃痕不敢奢求,這點價錢總不能硬要藍寶石吧?話說,小米手環 2 是支援抬腕點亮螢幕的,但這項功能現階段提供的體驗還遠遠不夠理想。

首先,是辨識抬手的速度較慢,做完動作到手環亮起間的耗時,少則一秒,多則兩秒。除此之外,是識別的準確性不夠穩定,尤其是臥躺狀態下,手臂只要稍有動靜螢幕大概會有三分之一概率隨之亮起。不錯的亮度表現,因為沒法調節,放到夜間的黑暗環境下反倒太過刺眼。筆者因此在臨睡前被身旁的太太埋怨過好幾回,探索一番之後,才找到開啟勿擾模式,並選擇時間段內不抬腕點亮這一算不上完美的解法,但在夜裡想要看時間的話,就必須動用另一隻手去按一下按鈕囉。


小米在發表時,承認了上代手環「米粒」易掉的缺陷,為避免類似情況重演,特地在二代產品上改用了主體必須由內側卸下的新設計。在經過了長時間的配戴和一些故意的扭動測試後,筆者也相信「米粒」丟失的悲劇現在應該沒那麼容易發生。而且它在嵌入正確的位置後,跟腕帶間也幾乎稱得上嚴絲合縫。筆者有幾次戴著手環淋浴,洗完之後將「米粒」拆下,腕帶的內嵌槽裡基本不見什麼水跡。

在「米粒」的底下依舊佈有兩個金屬觸點,但因為裝置的尺寸不同,所以跟初代的充電器是沒法通用的。關於續航力,廠方給出了二十天的使用時長,筆者平時藍牙常連,各類通知全開,一天測兩次心率的前提下,內建的 70mAh 電池其實都可以撐到三週半左右,算是相當不錯的結果。如果加幾次跑步,因為要用到心率即時監測,那時間肯定有所減少。但不管怎麼說,小米手環 2 在電力上是不太會讓人操心的。

軟體功能



就支援功能的種類來說,小米手環 2 在同階產品裡做得還算是比較全面的。除了計步、通知、心率、鬧鐘、睡眠監測這些常見的基礎特性外,也有類似久坐提醒、跑步模式的進階選項,以及解鎖同品牌手機、電腦這樣的特色賣點。不過,全是全了,但廠方在大部分功能上都沒有做到精。像是計步和心率,前者的數據在跟 Fitbit ChargeMoto 360 以及 Garmin Forerunner 235 的對比中,同等條件下數值一般都會偏小;而心率的部分,筆者在醫院用儀器檢查的同時也特意做了測試,結果基本都偏高,會有 5 到 15 的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手環 2 並不會全天候監測心率。平時要測必須手動開啟,只有在跑步模式中才能保持即時的自動測量(照理說睡覺時也會定時監測,但筆者沒找到過數據,而且有過在床頭放一晚上起來仍看到睡眠報告的經歷...)。但在這個基礎上,「小米運動」的開發者卻又做了個很奇怪的決定。在應用裡你只能看到跑步時最高或平均的心率,而不是像許多其它軟體那樣,會把每次測到的結果,以圖表的方式更清晰地呈現,方便使用者分析、比較。


除了這點以外,小米手環 2 對跑步里程的計算感覺也不夠準確。而且個人認為廠方應該給使用者提供一個螢幕常亮的選項,並要能自訂顯示的內容,這樣在跑步時只要一瞥就能獲取想知道的資訊,等手環自動亮起或是用另一隻手去按都有點過於麻煩了。總的來說,這個跑步模式至多能滿足一般人隨便跑跑的需求,對於真正的跑者顯然不夠用,或許小米是希望你再去試試華米運動手錶吧...

而在通知的部分,除了來電和簡訊外,各類第三方軟體也均可使用。你只要到「小米運動」裡進行勾選即可,不過它們在手環螢幕上就只會顯示統一的「APP」圖示而已。 說到這個,小米手環 2 是不會顯示任何通知預覽的,哪怕是來電和簡訊也只有圖示,連對方的名字都沒有辦法看到。同時還有個很奇怪的設定是,你雖然可以自訂在手環上顯示的資訊,但卻沒有辦法調整它們相互間的排列順序。舉例來說,如果把能選的全選上,那在螢幕亮起之後,你就只能順著時間、步數、里程、熱量、心率、剩餘電量依次看下來(按電容鍵「翻頁」)。其中時間被鎖死在第一個,其它隨便哪項要提到前面都是不可能的... 個人是完全無法理解這樣的設計,按理說這實現起來應該沒任何技術難題才是啊。


最後,關於「小米運動」本身不好用的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筆者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數據的呈現方式不夠直覺。值得稱讚的,是對鬧鐘的設定比較靈活,最多可儲存 20 個,但手環震動的力度如果能更強一點就好了(筆者自己錯過一次後就不得不多開一個手機鬧鐘雙保險了)。至於解鎖,由於指紋辨識的普及,其在手機端的使用頻率已經沒有過去那麼高了。但放到電腦上做 Windows Hello 認證還是相當方便的,輕輕一掃就能免去輸入密碼的過程,希望小米團隊能快些完成測試,早日把它歸為正式的功能吧。

結語



四月初的時候,筆者加起來可能只戴了半年左右的 Fitbit Charge 毫無意外地遇上了開膠。當時就心生感慨:那些售價高高在上的國際大牌啊,東西再好看功能再好用平台支援再好,在便宜大碗用壞了不心疼的小米手環面前,我們這些 3C 編輯再怎麼推薦,最後都有很高的概率會被打臉...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市場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兩者所能提供的體驗,並不像售價那樣存在著天壤之別。尤其在現階段,許多人對可穿戴裝置仍只是抱著好奇試試看的心態,小米手環的定價會讓你覺得「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錢包很誠實,而小米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爬到全球第二的事實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到了第二代產品,情況也還是一樣。雖然小米手環 2 有點「樣樣通樣樣鬆」,但不可否認的是熱門賣點它大部分都有,而 HK$199 / NT$865 的價格也依然死守了市場的底線。唯一有點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小米有沒有必要對產品線進行分割。因為消費者的「貪婪」是無底線的,而市場裡一小撮「為什麼二代比一代貴一倍」的聲音,其實也可以視作對更低定位產品的需求。簡單來說,有點類似 Fitbit 旗下 Flex 和 Charge 的策略,坐二望一,也是個學習和借鑑的過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