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 設計專訪:起點

消費者眼中的一年,其實 Gogoro 已走到了第四年,讓我們透過專訪回到 Gogoro 的最初

做為這系列 Gogoro 專訪的最後一篇,其實也是小編覺得這整個訪談的聊天過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Gogoro 的設計總監 Walter Wang(水哥)聊到了他記憶中的 Gogoro 的最起點,也就是身為全公司第 8 號成員踏進公司那天的所見。在前篇中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電池的故事,這篇我們並沒有偏離訪談的核心,還是針對「設計」聊到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但更集中焦點在於 Gogoro SmartScooter 的起源。包括第一次讓原型車爬上坡的「感動」。而這樣有趣的體驗與大展身手的機會,相信台灣或甚至海外也不見得有太多公司可以有這樣的舞台,而 Walter 抓緊了這個機會。

PS:圖題是睿能創意(Gogoro)現在在台灣的公司內部。本系列的專訪可以參考這裡

一個小小的念頭


之前的專訪當中,Walter 就已經提過了自己認為機車這個交通工具,在他眼中已經有 50 年沒有變化了。但該篇專訪沒提到的,是他在這個產業打滾十幾年做了不少的車之後,其實自己心中未來的目標早已明朗,他告訴自己下一個要做產品一定會是電動車,希望能改變這個環境與世界。

當時已經結婚有了下一代的 Walter,希望不要讓石油持續消耗,也讓環境有機會變得更好。同一時間,在 Gogoro 剛剛開始萌芽創立時期,仍在苦苦尋找擁有豐富相關經驗的夥伴的執行長 Horace,則是花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才終於問到了 Walter 的電話 -- 可見水哥雖然業界滿有名氣的,但為人其實超低調啊...


圖、Gogoro 設計總監 Walter(圖片來源:Gogoro)


不意外地,兩人再透過牽線見面後一拍即合。也如同當初筆者與 Horace 見面之後對 Gogoro 大幅改觀的感想一樣,個性十分豪爽的 Walter 看到這個工作機會後,只問「有沒有機會加入」就答應了邀約,跨出了他改變世界的第一步。殊不知,這位在飯局中聊到下一代與環境而激起他感動的老闆,還真的不是普通的瘋狂 -- 不過真要講起來,願意拋下穩定工作加入一間新創公司的水哥,其實瘋狂的程度也不輸就是了。

天真但也腳踏實地


剛進入 Gogoro 的 Walter,有一部份的期待是在於自己終於能有很多的空間發揮自己的設計理念。但他沒想到的是,就天真的程度而言,他老闆竟也不輸給他。Walter 原本預期在少了引擎等機構的電動車上,他可以更專注於自己熟悉的車輛外型設計之上。想不到,Horace 其實是要他從裡到外重新設計一台智慧雙輪。也因此,原本以為只需負責部份工作應該能駕輕就熟的 Walter,一進公司面對的就是要將所有細節全部掌控並且整合的重責大任。

但這還不是老闆最「天真」的部分。因為,Horace 原本交給水哥的,就只是一間一個會議室那麼大的工作空間來做產品設計與模型製作而已,但這樣的規格用來設計車輛實在是真的完全不夠用啊(其實至少要 100 坪才夠 XD)。

做慣了行動裝置的 Horace,剛開始要做車子的時候其實也有點不知從何開始,所以還是先以造手機的思維在考慮機車產品。原本估計營運三年時整間公司應該只要 25 人就夠了,結果到現在,單單是設計團隊就有快 20 個人了,整間公司也快要破 800 人了(差有點多 XD)。添購必要器材也是差不多的狀況,不過好在 Horace 還滿相信自己的團隊的,所以經過解釋之後基本上他還是會點頭答應要添購這些必要設備 -- 畢竟頭都洗下去了(笑)。




這裡的互動也很有意思,因為在汽機車產業都比較沒經驗,Horace 很多時候都是先信任團隊讓他們發揮,最後看到成果才知道「哇!原來是這樣子」-- 想當初也是類似這樣勇於嘗試的精神與領導氣質,讓他得以進入遊戲產業設計初代的 Xbox。如今來到了電動機車這塊領域,他也很快地將一群很有才華的人集結實現他心中所認為未來車輛該有的樣貌,更是因此獲得了更多不同產業的難得經驗,甚至很有機會成為帶領著各廠突破現狀的先驅。

是說 Gogoro 現今所做的事情,雖然談不上有把多大的創新科技應用在車上(畢竟幾乎都是現有技術,甚至在汽車產業也很常見)。但對於數十年未有創新的台灣機車產業來講,能夠設計製造出這樣的一款車,真的就是一個「夢想」-- 對於一位來自台灣的車輛設計師而言更是,而說到要把一切構思化成理想去實現,筆者以為,這樣天真的團隊其實才是「夢幻」組合啊。

Walter 說:「要有人願意同意去 Try 這件事情,因為以前的包袱太多了。他(Horace)是個 Designer,會想要多 Try 這些沒有人嘗試過的東西」。回憶當時,雖說因為成員還很少都是一個人當很多個人用,但那種不怕錯,持續 Trial and error 的過程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就算是錯誤,Horace 也會很開心的說「Ok, good news,這代表我們不用再錯一次」,代表他們的方向已經更為明確。Walter 說 Gogoro 有一句銘言是「Impossible is possible」,認為越是被覺得不可能的事情,才更應該要嘗試,因為那才是個可以找到創新的機會點。

Impossible is possible
(當你覺得不可能的時候,那正是機會點)



從裡到外打造一台車的各種樂趣


他回憶當時整個開發團隊真的「玩」得非常開心。在這部車上,Walter 實現了許多一直以來希望能夠嘗試的想法。Gogoro 的創作面板就是一例,雖說之前他就有在其他車廠提出過類似的想法了,認為這種做法將可很簡單地就客製化擁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但卻被傳統車廠以「沒有人會閒到沒事去換車殼」打槍。來到 Gogoro,剛開始 Horace 聽到這個想法也是滿頭問號,但在 Walter 解釋了包括台灣人其實很有 DIY 的風氣等的各種原因後,就馬上讓整個計畫進入付諸實現的設計階段了 -- 事實證明,很多車主都玩得不亦樂乎啊。

根據他的講法,這個面板之所以會採用磁吸式的設計,其實也有受到老款 iMac 面板的啟發。不過很明顯地,要怎樣牢牢地固定在車上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其實一方面車子本身往前進時會有向後與向下的 G 力,而設計上也有讓面板被嵌入在內裝之中,所以就能在騎的時候保持穩固。是說,據說構思的期間他們甚至還有考慮過全車車殼都採用磁吸式的可能,想說可以在啟動車輛的時候加強磁力吸緊車殼避免掉落 -- 這聽起來真的是超帥的啊!不過 Horace 倒是很快就說「厚,你真的想太多了」(笑)。

回想當時整個開發團隊真的「玩」得非常開心


相對於駕輕就熟的外觀設計與很早就決定規格的電池部份,包括動力系統、車架、懸吊等 Gogoro 的內在設計的整合工作雖然很辛苦甚至有點擔心會做不出來,但其實從 Walter 現在的反應與感想看來,當時整個團隊就是都很樂在其中,而且認為同事都很有才華與能力,感覺就像置身在創造未來的實驗室裡的感覺一樣。

Walter 在訪談時提到在四年多前,內部試車時讓人驚慌的電池失火小意外插曲時的笑容(別擔心,那是很初期的土炮設計,現在人家的標準設計都已經拿到 UL/IEC/CNS 三個檢驗標準要踏向國際市場了),與親眼見到自己手工繞的馬達第一次動了起來的感動,這都能讓我從 Walter 的臉上看到 Gogoro 的確給了他以及這個團隊可以盡情揮灑的空間。


強大的馬達象徵他們不服輸的態度

Gogoro 的動力核心「馬達」也有著許多的故事,像是一開始開發團隊還抱著可以購買現成零件的希望時,創辦人之一 Matt Taylor 有天很興奮地跟團隊說,找到了一個超強的萬轉馬達,是用在遙控飛機上的,裝上去應該會有很棒的表現。結果實際測試之後才發現,這馬達天生動力特性根本完全不適合機車使用 -- 轉速是真的很猛,但扭力卻是完完全全不行啊!而在後來即便找了號稱在此領域數一數二、30 幾年經驗的老師傅嘗試訂製馬達,對方卻認為 Gogoro 所要求的規格(要小顆卻又要大出力)根本天方夜譚。


即便被業內人士給拒絕,不過 Horace 依然不願意服輸,回去後徹夜研究了馬達的原理與製作後,雖然有了可以怎樣去做的想法與方向,然而... 還是找不到人幫忙做,結果最終只好自己嘗試繞馬達內的銅線。結果,還真的給他們弄到可以動起來,而且最終成品還這麼厲害,也就不難想像該團隊當時到底有多麼感動了啊 --「那時候(車)一動起來,喔!我覺得我們是對的」Walter 這樣說道。



台灣產業的技術極強,卻不太願意突破現狀

其實台灣一直以來都擁有相當強的技術,只是大部分的時候都因為求穩定而不願意去創造新的規格。Walter 表示馬達的基本規格就是那幾個,大家都認為只要做到穩定性夠就好了,不會想要特別去耗費成本開發一個新的。也因為這樣,Gogoro 被逼的只能自己嘗試去做一顆屬於他們的馬達。Walter 還透露,在引進繞線器具之前,當時就連 Horace 也是親力親為戴起雙層的手套來手工打造每一顆馬達(其實繞起來很累人的)。

不過也不是說隨意繞繞就能輕鬆完成這顆號稱能在 0-50KPH 跑出約 4.2s 成績的馬達的。據說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嘗試用這顆手工製作的原型馬達,配上齒比來拖拖看當時已經完成初步設計電池與簡單車架。結果那時候原型馬達的扭力,其實就連從地下室爬上一層樓都無法完成 -- 顯然離市售時我們騎到的版本動力還差距很大,不過當時其實光是能動就讓他們開心到不行了,更何況這台拼拼湊湊的車其實也是沒有煞車的啊!要是真的一開始就很快也會讓人嚇傻吧(笑)。



圖、Gogoro 馬達的製作過程(來源:Gogoro



鋁合金車架也是一個默默地升級改變了產業的例子。跟許多超跑採用這樣材質的理由相同,Gogoro 主要也是為了盡可能減輕車身的重量且保持一定的強度而選擇了鋁合金的材質。另一方面,這個媒材的表面材質質感也很棒,所以即便讓車架整個外露也不會覺得難看。說到對鋼管車架的看法,Walter 表示鋼管車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或不好,它有存在的理由與優點,就只是因為鋼管車真的很久很久沒有進步了。所以說儘管在同樣的車身規格下,鋼管其實也不會比鋁的車架要重上太多,但仍很難去實現 Gogoro 車架的這種金屬質感,更別說是這種在機車上十分少見的一體成型(Unibody)設計了。





有意思的是,之所以會採用這種創新的一體成型鋁合金車架,其實是出自於 Horace 與 Walter 對於車架這個名詞認知差異。Horace 心中所想的車架是像是汽車底盤的 Chassis 的概念;Walter 則是很快速地就套上了以往打造機車車輛的 Frame 車架設計 -- 一邊覺得是底盤,另一邊則是覺得是一種框體。

「對耶,為什麼不能做成類似汽車底盤的感覺」Walter 這樣想著。而就在 Walter 還認為應該要用一片一片焊接來構成整個車體架構的時候,在手機產業涉獵已深的 Horace 則是立刻想到了,應該用 Unibody 無需焊接的一體成型設計來製作這部車的想法。

不過,自從下定決定要這樣做,到了確定完成車架也花了至少 2 年的時間。因為這個車架可說是個既包含外型的外觀件,亦是撐起整個車體的主體零件,所以顯然設計起來並不是那麼地簡單。不過 Walter 也透露這中間什麼應力、造型等等其實都不是主要影響完成進度的關鍵點,反而是鋁合金的成形問題最令他們傷腦筋 -- 依照他們的標準,這個車架表面只要有一點點的摺痕或者是 R 角不夠好,就會被打掉重做。




這種嚴格的標準其實也讓台灣的協力廠商吃盡苦頭,當時認為真的是太過苛求,甚至會威脅假若 Gogoro 照著這種規格的話將所費不貲。對此 Walter 則是覺得,其實他自己也做過這樣的產業,所以知道大概極限會在什麼地方,問題點也只是最終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而已。Walter:「你不做的話,這個(更好規格的)代價永遠都會是這個代價」,而假若這樣的產品規格未來是可以廣泛使用的話,那麼這個代價其實就不會有那麼高了。

他提到,其實時常廠商口中掛著的「這樣會很貴喔」的威脅口吻,實際上看來也並沒有多少錢 -- 至少,是在肯創新的企業眼裡囉。「有些時候只是要有一個帶頭的,發現他可以做的到,這個機會來了,大家就會 Follow 了。」有趣的是,據說這些廠商在通過了 Gogoro 的「試煉」之後,也因此讓自己的技術更為升級。像是車架的製作廠已經能夠將鋁合金的材質處理地更為精密,甚至也可以直接對外宣稱自己就是幫 Gogoro 製造車架的工廠,招攬到更多生意,某種程度而言也互相成了互相的活招牌。

在那一切都還「保密」的年代


睿能創意正式發表他們的智慧雙輪以前,其實一切的開發工作都被要求要完全保密。而這樣超級保密防諜神秘兮兮的狀態,反而讓他們發生了許多超有意思的故事。像是前段提到的車架設計階段,Walter 就提到,為了要製作車架而去添購 CAE 模擬分析以及其他專業軟體的時候,那時代理商也是問東問西,好奇到底是要做什麼用途。此時 Walter 倒是很急智地回答他們是要做家具還有... 雪橇。至於特規的馬達到底要拿來做什麼這點,他則是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出了「賽馬跑步機」這個答案。說他們是受委託要製作可以讓賽馬在室內跑步的機器 -- 不管你我信不信,總之那些廠商當時是信了!

而且據說他們曾想過要購買五軸加工機來使用,不過因為這樣的器材是需要跟國安局申請的(據說是可以做武器了啊),因為怕暴露自己的產品開發計畫,所以當時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圖、急中生智的 Walter 想到了超妙的馬達用途



好啦,其實長時間的合作之下,這些廠商漸漸地也都大略猜到了 Gogoro 到底是想要做些什麼事情,只是後來也就都心照不宣了。像是在製作車燈的時候,當時是公司的其他成員去洽談的,結果因為 Gogoro 的高標準而被懷疑是同行來找碴或者是哪間車廠硬要來挑戰他們的,甚至還有廠商開出超高價格來逼退睿能。結果後來還是逼的要讓 Walter 出面找自己曾經合作的廠商,不過既然都是熟識的夥伴了,Gogoro 想做什麼也就不言而喻了,但這中間兩者都還是有保持一定的保密默契的。

各種未來可能



就筆者自己這幾次深入訪談 Gogoro 所得到的感想,是會覺得他們自己也沒有預想到這台車與這個電網系統可以被這樣子被台灣人所利用。這裡一方面可以說是太強悍的馬達所「害(?)」的,也可以說是台灣人真的是對雙輪代步工具有著相當大的期許與獨特需求。所以即便當初睿能設定 SmartScooter 就是一台 1.5 人乘坐的 Fancy 都會代步車,結果卻是很多人都超開心的使用這種換電機制,每到假日都要來個中長程的旅遊,而且不乏雙載趴趴造的人(好,我承認自己就是)。

也因為這樣,Gogoro 似乎也被激勵到除了支援的範圍已經站站相連到了台灣中部了以外,也推出了更適合雙載使用的配件「加長座靠」。由此可知,即便跟當初預想的有點不同,但開發團隊還是會盡可能地推出相關配件來迎合消費者的各別需求,也讓人期待 Walter 的團隊能夠針對現有車型再帶來些什麼樣的配件驚喜。



圖、Gogoro 後續推出的加長座靠配件


除了使用情境之外,另一個更令消費者乃至於 Gogoro 本身都出乎意料的。是這顆靠自己親手慢慢繞出來的馬達,居然可以有這麼強大表現。這也引起了許多猜測,未來是否會有更多電池數量的搭配來更完整發揮馬達潛能呢 -- 是說,最近很多 GoStation 的空位都留成了四顆電池,總覺得是個暗示?對此 Walter 則是表示,不同顆電池的搭配技術上是可行的,而且無論是更少(一顆)或者是更多顆電池如:3、4、5、6 顆的各種顆數搭配都是有可能出現的,充滿了各種機會與可能呢。Walter 笑笑地說著。

另一方面,雖然 Gogoro 初代的產品的代步車設定,卻被一堆車主拿去當休旅車型長途旅行讓他有點意外。不過他除了打趣地說道「誰叫我們的 Gogoro 這麼好騎」還提到了「沒關係,這個以後還有機會,讓人家知道說,我們還有別的產品。」-- 好了,各位可以認真開始期待下一代車了,感覺顯然是早就在準備了呢!

除了產品以外,筆者還問到對於 Gogoro 還有什麼可以突破的技術點。Walter 認為現在他們的車子已經做到相當的標準了,以自己的標準而言也已經達到頂標。如果說到針對機車這樣的產品還能有怎樣的突破,他是認為除了車輛的表現外,機車所能發揮的空間有超過 50% 其實都端看在「人」的身上,其實智慧系統能夠發揮的空間並不太大 -- 畢竟跟汽車不同,像是自動駕駛這樣的機能,短期內在機車上還是很難看到。所以假若能加強更多與人的智慧性的互動進而增進操作的效用,這就會是最大的突破。

結論




要創新,卻不想要改變?

做為這系列專訪的最後一篇,說真的原本小編還有點擔心到底內容能否足以成為一篇,結果,似乎成了三篇專訪中最長的一篇,而且還有點寫的欲罷不能(總覺得還有很多沒寫進來)。為何會這樣呢?其實相對於設定好的訪問大綱,百忙之餘難得有時間可以跟我們聊聊的 Walter,顯然對於自己設計真的能被看到也感到頗為欣喜,所以分享了非常多平常很難知道關於 Gogoro 的幕後故事。

其實在訪談之間,Walter 也有淡淡地講到對於 Gogoro 團隊埋頭做了這麼多,卻時常收到網路上許多批評感到難過。個人認為,的確,他們做的事情有時候就像 Horace 笑著講的「有點過頭了」,但這間公司的品牌價值不就是在創新設計嗎?其實觀察目前很多的批評,很多都會以「為什麼不能像一般油車一樣 blah blah...」為起手式。但仔細想想,這不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嗎。實用 vs 美、創新 vs 傳統,如果想要保持不變,那麼又怎麼會有這台 SmartScooter 的誕生呢。喜歡創新,但是卻希望把創新的產品變得平庸?這好像哪裡不太對吧。


希望引出更多為後代著想的人



Gogoro 剛登場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電動車太安靜好像很危險。Walter 則是提供了另一個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早就已經習慣這個城市是這樣的樣貌與聲音了。他說:「當有吵的東西,你就會覺得這車太安靜了,那你有沒有反過來想想,這是不是因為他(其他車輛)很吵的關係」。這裡筆者也想舉個例子,其實有一次自己騎著 Gogoro 在小巷子裡面的時候剛好遇到了一隻小狗,慢慢地跟在牠後面的我,其實自認為自己的聲音還有車燈應該是不至於會讓小狗感覺不到我的存在。然而,直到牠準備轉彎回頭才發現我的時候,透過牠的反應可以知道,牠真的壓根沒發現我在後方。

有時候想想,也許不僅僅是我們人類,連很多跟著我們一起生活的動物們,即便原本他們的感官應該是很敏銳的,卻都因為各種噪音污染而鈍化了五感 -- 同樣的,我們人類也面對著相同的問題。所以,姑且不論到底電動車到底能為空氣污染幫上什麼大忙(畢竟有一堆人還是認為發電並不環保,雖然,這是可以慢慢解決的事情),但也許單單就城市的生活品質而言,電動車的確是有些好處的。最後,Walter 也提到一個 Gogoro 一直以來有強調的重點,就是真的很希望有更多廠商願意投身電動車的產業,讓這個環境真的能有改變。他認為成功與賺錢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點是要能成就為後代著想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