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了本年第二台旗艦手機的評測了,這台 LG G5 自亮相於 MWC 的舞台之後,不少人就因為其模組式設計和可玩性高的一群「朋友」而對它趨之若鶩。即使是小編也對這台手機抱有幾分期待,畢竟在玩過 Samsung Galaxy S7 Edge / S7 之後,就能感受到韓國品牌今年是多花不少心思至其手機產品之中,加上 LG 去年先後推出的 G Flex 2、G4 和 V10 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到底他們能否乘著好評,做出一台讓人驚喜的新旗艦呢?G5 在發佈時已經獲得「驚訝」之效,但能否得到我們的「喜愛」,轉跳後跟大家分享吧。
外型設計
G5 的正面設計有點像回到 G3 或 G2 的感覺,圓渾的四角、黑色螢幕面板與其他色調的下巴成對比。螢幕尺寸從前代的 5.5 吋縮小至 5.3 吋,讓手機更容易被一手掌握、單手操作。而柔性螢幕也沒有在 G5 上出現,有的就只是在手機上方展示 3D Arc Glass 工藝,讓機頂的部分稍稍向外彎。而 LG 於前代「皮氣十足」地走獨特路線後,G5 終於也回歸手機界的主流 — 金屬。在這推出有黑、粉紅、金、銀四色的金屬機身上,LG 用了一種名為 micro-dizing 的電鍍技術,讓色彩豐富之餘,保持表面平滑。 在 G5 剛發貨後,有媒體質疑 G5 的重量和感覺都不像金屬,在使用美工刀刮開表面後更有「看似」是塑膠的底層給露出來。最後需要 LG 發新聞稿澄清事實,指 G5 是用上在今年 2 月才取得專利的 LM201 特殊鋁合金,這是專門用於飛機、跑車等的特殊合金,有著輕巧、堅固、耐用的特質。
可是,即使 G5 的金屬用料有多講究、經電鍍後的表面是有多細緻,設計師卻加了一圈致命的內圈在機背上,這內嵌的銀圈讓 G5 握在手上時,有如掌心握著雙刃劍的刀刃一樣,成功帶來超越 M9 當年被唾棄的刮手感,是一種讓人完全不敢用力握緊的割手感覺。或許 LG 也需要像 Apple 解決 iPhone 4 天線門問題時的方法,向 G5 買家多送一個 bumper 或保護殻才行(香港的預購禮物就是了!)。另外,在這銀圈上有幾個斷開了的部分,乍看之下手機品質參差,那其實是他們
機背上放有 Nexus 5X 般的指紋感應器,而且它也一如近代的 LG 手機設計,兼任了電源鍵,所以大家千萬別因為音量鍵移位至機側,就誤以為電源鍵也改位置了。說指紋感應器像 5X 的原因除了它同是放置在機背外,還因為在設定指紋鎖後,手指只要放在上面即可解鎖。其實能跳過按下按鈕的步驟也是件好事,因為這顆電源鍵按下去有種廉價的「咔」聲,感覺太不實在。而在其上方的是猶如一雙狸貓眼睛的雙相機組合,分別是左邊的 16MP f/1.8 的大光圈鏡與右邊 135 度超廣角的 8MP 相機,而中間的則有 LED 補光燈、色彩光譜儀和鐳射對焦模組。它們兩組東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凸起,讓這張狸貓面相當立體,看久了還挺詭異的...
分佈在機側的,除了常見於上方的 3.5mm 耳機孔、降噪麥克風、IR 感應器(電視迷神器!)、機底的喇叭、麥克風、USB Type-C 外、還有久違在左機側的音量鍵。而放在右側的 SIM 卡槽也是採用兼任 microSD 卡槽的設計,所以像香港般推出雙卡版本的市場,「使用 SIM 2 或 microSD 卡」又是個魚與熊掌的問題啊。
軟體
LG 在其最新旗艦作上,理所當然地會預載著最新的軟體介面。G5 所用的是基於 Android 6.0.1 的 UX 5.0,這新介面的特點是能簡化手機和其「朋友們」的連接,簡化拍攝、錄影的步驟,以及更便捷地存取各種設定。先不論其新介面設計的好壞,但它的操作反應的確相較上代用於 G4 的軟體,譬如說在主頁面不停掃動時,畫面動畫都能跟上手指的動作。在打開應用程式的需時也感覺上較過往的少,這或許是 LPDDR4 RAM 和 Android 6.0 相互配合之下的正面影響吧。
回到 UX 5.0 的介面設計,在他們釋出新聞稿之前,小編有託台灣方面的同事查詢一下為什麼他們會「取消了」App drawer 的設計,而所收到的回覆卻是為了跟原生介面保持一致... 小編立馬就吐槽了,LG 要與 iOS 原生介面看齊嗎?因為即使是最新的 Android N Preview 也好歹是有 App drawer 啊喂!現在弄得應用程式圖示和小工具都一團糟的,還能說什麼便捷呢?當然,LG 還是留有一手的,如果你偏要使用 App drawer 的話,可以到 Easy Home 的主頁面使用,但注意的是這次卻會拿走了放置小工具的功能,圖示和文字都會變得超大的,畢竟這是給予長者或初心者使用的模式啊。好吧,真的真的真的想要回傳統 Launcher 的朋友,也是可以在 LG 的 SmartWorld 中下載 UX 4.0 的 Launcher 來用的...
有使用過 G4 的朋友也許會發覺,它那智慧型卡片的功能其實相當雞肋,提供的資訊多元化但實用性欠奉,所以在新版本就預設為關閉;另外一件雞肋就是在前代 UX 上可自定圖示式樣的功能,在新版 UX 上給移除了,心想 LG 作出的改變也只是去蕪存菁?不,相當實用的「雙視窗」卻落得同樣下場!看來 LG 為了洗去舊有污名,所下的決心還蠻大的。而在完成把多項功能除去的「瘦身」工程,也許就是系統介面變得迅速的原因吧。
在拿走了一堆功能後,LG 還是要加回一點新東西的。其中一個意義不明的功能是「最近解除的應用程式」,它是在平常卸載應用程式的程序中,加入 24 小時的緩衝時間,讓使用者在 24 小時突然想把應用程式重新安裝時,不需要重新下載,而且應用程式的資料也不會清空。說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猜到這功能的原理吧,就是 G5 在使用者按下卸載後,只把應用程式圖示隱藏了,24 小時後才正式刪除。問題來了,如果使用者是為了釋放手機的儲存空間才忍痛刪除應用程式,這樣不就違反本願嗎?
而 G5 在推出前的預告中,一個相當主要的賣點是其 Always-On 螢幕功能。它與 Samsung Galaxy S7 Edge / S7 的概念同樣,是在鎖屏情況下讓手機螢幕保持啟動,顯示小量的資訊。但 LG 並沒有在 Always-On 多加自定化的選項,效果就跟過往 Lumia 手機上的 Glance mode 更相似,只有提供基本的時間、日期和手機通知的提示。其實小編也不貪心,只要多把電量的資訊也放到 Always-On 之上就足夠。可是 LG 偏偏就沒有加入使用者最關心手機的狀態,反倒要他們經常點亮螢幕來查看,希望他們會在軟體更新時補回吧,應該是舉手之勞吧?
可換式模組
LG G5 最吸引的一個功能是其可換式模組的設計,因為在 Google 的全模組化手機正式登場之前,G5 是概念最接近的量產化產品,可讓我們這些終日希望為自行動手升級的手機愛好者一嚐有關的體驗。雖說暫時 LG 只有推出可改善操縱性和增加續航力的 Cam Plus 手把,以及跟 B&O Play 合作的 Hi-Fi Plus 模組,但作為先行的套件,也是相當穩當的選擇。只是模組的更換並不支援熱插拔,因為模組與電池是扣在一起的,所以在每一次更換模組時也是要先關機,如果是像小編一樣會為手機設密碼的話,開機需時更會因此延長。只好寄望下一代或其他廠商的模組式手機會加入熱拔的功能吧,至少在手機內加入一片小電池來保持更換模組時的運作就夠了。
除了功能外,模組式設計自身也是需要改進,因為在手機和其「下巴」在合體後,有著明顯空隙在兩者之間。這種連現在的低價手機中也鮮有出現的設計問題,居然在旗艦手機身上出現,實在不要得。再執著一點的話,更會發現那道銀色的坑並不貼合,實在會讓處女座抓狂啊!
相機(Cam Plus)
Cam Plus 模組基本是一個內藏了 1,200mAh 電池的相機手把(定價 HK$698 / NT$2,990),合體後可作外置電源為 G5 延長續航力,感覺就跟 Nokia Lumia 1020 的電池手把一樣,但它比較好看(?)。手把上有著四個實體鍵:兩段式快門鍵、無段滾動式變焦鍵、錄影鍵和模組的開關。在把 Cam Plus 安裝到 G5 上,它雖然沒有直接提升其拍攝能力,但卻改善了拍照時的操縱性。因為它的手把為拍攝時多加一重抓持的部分,加上防滑的蒙皮更能增升使用時的安心感,如果能再加一個吊飾孔就完美了。可是這個 Cam Plus 有一個極大的缺陷,就是當 Cam Plus 的電力耗盡後,上面的按鍵都會被廢掉,變成在 G5 上外掛一個「大屁股」。這時候或許你就會在想,既然 Cam Plus 能向手機供電,為何就不能反道而行呢?小編也解答不了,但事實就是這樣 ╮╯╰╭。
在拍照時,G5 的相機介面與過往的大同小異,可是上方多了選擇以廣角鏡或是標準鏡拍攝的選項。兩顆主相機分別為 135 度 8MP 超廣角和支援 OIS 的 f/1.8 16MP 標準鏡,如果安裝了 Cam Plus 的話就可以在變焦鍵直接以變焦的方式切換,上圖為標準鏡和廣角鏡的焦距分別。拍攝模式方面,G5 仍然是不能自定相片的解析度,手動模式的一系列設定也是原封不動地搬過來,而在 V10 上有加入的多視圖拍攝也當然有繼承下來。
G5 的兩顆相機成像表現都沒有特別的驚喜,白平衡取向貼近現場環境的氣氛,對焦速度挺快的,配合快速啟動相機的功能則可以隨時抓拍。可是自動對焦的準確度則未如人意,往往都會對焦在主體以外的物件,情況在低光環境尤其明顯。遺憾的是未有加入單點對焦功能,加上光圈太大而使得相片失焦後就未能補救。高畫素標準相機的應用就有如一般相機般拍拍照,但旁邊新增的廣角鏡有何用途呢?這可是考驗大家的創意了,除了受惠於它超廣角的優勢而能把廣闊畫面拍下,近拍時更有種讓主體突出的效果,非常好玩。只是拍照時要小心手指頭不要入鏡,因為 135 度超廣角可是媲美人眼(接近 180 度)的啊!表現方面,超廣角相機的錯焦問題相對少,而且光圈較小,所以即使失焦也不會讓主體完全糊掉。
另外,Pop Out 模式也是個相當有趣拍攝模式,它利用了兩顆鏡頭焦距的不同,讓使用者可以拍攝一張讓標準相片疊在超廣角相片上的有趣相片。配合模糊、黑白、魚眼等特效,更能突出主體。
音質(Hi-Fi Plus with B&O Play)
原本在 V10 上作為原生功能的高解析度音樂播放,來到 G5 上就變成選配的功能。所說的並不是未能解碼 Hi-Res 音訊,因為高通 S820 原生就能對應,可是解碼的質素就比之前加入專門晶片的要差一點。
首先小編想要澄清一下 Hi-Fi Plus with B&O Play 這件模組並不是與母公司 B&O 直接合作,而是其子品牌:專注隨身音樂的 B&O Play 一起,這是不少人都有所誤解的。所以在模組上雖然同樣是印有 B&O 的圖樣,但大家可別奢望它能有 B&O 那些家庭影音產品的質素。加上,Hi-Fi Plus 的定價「僅是」HK$1,998 / NT$6,990,與真正的 B&O 產品定價,可說是小巫見大巫啊!
Hi-Fi Plus 模組本體像是一片黑色的石卵,可在中間分開,並把下半部的模組與 G5 合體。Hi-Fi Plus with B&O Play 自身也能獨立使用,只要你能找到合適的 Type C 線材,就能連接其他手機、電腦作 DAC 使用。在把它連接至 G5 後,整體的播放音量有提升,三頻也有明顯的強化。問題卻是音場被強行向水平拉闊,營造立體聲的感覺,但卻忽略了前後的空間感,讓音樂像是在腦袋中直接轟出來,聽久了就會覺得煩厭。
朋友們(Friends Manager)
除了以上的兩個可換式模組,港、台方面也有推出 LG 360 VR(圖右)和 LG 360 CAM(圖左)這兩款 G5 的 friends(定價各為 HK$2,598 / NT$8,990),它們基本是配套一起使用的 VR 裝置,前者是款頭戴式 VR 顯示器;後者為 Ricoh Theta 似的 360 度相機,注意的是兩者都只能配合 G5 使用啊。
LG 並非首次推出 VR 顯示器,G3 的時候就有推出塑膠版 Cardboard 配件。但真正有著自己的 VR 生態就是由這次的 VR 360 開始,它雖說是與現存產品相似的 VR 頭戴式顯示器,但其使用方式卻相當獨特,它是以手機來推動並當作遙控器,有點像是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PlayStation VR 般有著獨立螢幕再配上沒有體感功能的控制器。VR 360 的重量只有 113 克,而且使用像眼鏡般的配戴方式,讓它的使用體驗比現存的手機用 VR 頭戴式裝置要輕巧、舒適,螢幕解析度為 960 x 720,雖然仔細看畫面時也是會有點粗糙,但整體效果也算讓人滿意。只是使用時需要由 USB 線連接手機,在移動時或會受礙,但這也只是小小代價吧。可惜的是 VR 360 只有對應 LG 所選擇的 VR 內容,數量遠遠不及 Cardboard 和 Gear VR,並且也未能兼容前述的 VR 應用程式,使得現階段的 VR 360 並沒有太大的可用性。
所以說 VR 360 最大的用途還是觀看由 360 CAM 所拍攝的球形全景相片,這台 360 CAM 外形有如一台縮小的 Ricoh Theta 360 度相機,有著兩顆 13MP 200 度魚眼相機,能拍攝 180 度和 360 度相片、影片解析度最高為 2K,而且它有著 3 個收音麥克風,用作收錄 5.1 聲道的音效。有趣的是,儘管 360 CAM 內建有 4GB 儲存容量,但使用者都必須把 microSD 卡插進去才能使用。使用 360 CAM 時,它的機身上只有兩顆實體鍵:電源鍵、快門鍵。透過單擊或長按快門鍵,就能拍攝相片和進行錄影,而更多的設定則需要回到專屬應用程式,包括 180 度和 360 度拍攝之間的切換、解析度等。
上述說過 360 VR 和 360 CAM 是成對配套使用的,原因除了是使用者能在 VR 360 上觀看 VR CAM 的作品外,也因為使用者「只能」在 VR 360 或 G5 上翻看完整的 360 度相片,所以大家在選購時請「一不做二不休」地把兩個好朋友一同帶回家囉~ 但沒有 G5 的朋友就別想著動它們的主意,因為這朋友圈暫時不接受其他的手機為玩伴,超強的羈絆啊!
效能 + 續航力
說到效能,G5 用上高通 Snapdragon 820 四核心處理器、內建 32GB UFS 儲存空間(支援最高 2TB microSD 卡,不支援 Adoptive Storage)、4GB LPDDR4 RAM、可換式 2,800mAh 電池、5.3 吋 QHD IPS 量子螢幕(2,560 x 1,440),規格上看是一台標準的 2016 年旗艦機種。跑分成績方面,與 S820 版的 S7 Edge 相差無幾,同樣是除了 GPU 部分外,全數輸給 Exynos 8890。續航力方面,以 4G 連線下連續播放本機的 720p 影片直至用盡電力,G5 的 2,800mAh 電池能有 11:51 的成績,算是旗艦機的平均水平。加上它有可換電的賣點,執著於換電的使用者相信都很樂意多帶一塊電池外出吧。而且對於不太頻繁換手機的一般消費者來說,能直接把壞掉的電池換新的,也是有延長產品生命週期的好處。
在日常使用下,G5 在連上 4G 和 VoLTE,以小編平常的使用方式,即看看 Facebook、串流影片和音樂,以及拍攝生活照,一天的使用是勉勉強強的。但當連上 VR 360 使用時,G5 就會因為供電予顯示器和作額外的運算,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電力,處理器部分更會發熱呢!但會玩 VR 玩意的時候,相信也是安坐家中的吧?
需要注意的是 G5 所用的是 USB Type-C 插口,支援高通 Quick Charge 3.0,所以大家記緊多自備幾條 USB Type-C to Type-A 的線材,作日常的數據傳輸和充電用。畢竟它暫時仍未普及,不能像 micro-USB 線般能隨時向朋友相借。
LG G5 (Qualcomm 820) |
Galaxy S7 (Exynos 8890) |
(Qualcomm 820) |
(Qualcomm 810) |
|
---|---|---|---|---|
Quadrant 2 | 42,057 | 57,146 | 41,337 | 28,946 |
Vellamo 2 HTML5 | 4,094 | 6,867 | 5,113 | 4,899 |
SunSpider (ms) | 628.2 | 516 | 820.3 | 617.8 |
CF-Bench | 41,625 | 106,100 | 44,198 | 45,753 |
3D Mark Sling Shot ES3.1 | 2,521 | 2,186 | 2,575 | 1,147 |
電池續航力標準測試 | 11:51 | 14:00 | 13:45 | 8:00 |
SunSpider: 分數越低越好 / 使用 Chrome 瀏覽器 |
競爭對手
以配件的多元化
總結
要在這個發展成熟得有點飽和的智慧市場上,作為年度旗艦機種的產品幾乎能代表了該品牌該年度的走向。要是它能賣得火熱,也會順勢帶動整體表現,所以小編也是非常明白 LG 會在 G5 身上渾身解數的投入各種花樣,希望趁著同鄉對手表現不穩時取而代之。可是這台以玩樂掛帥的 G5 估計在賣得火熱之前,就已經「玩」過火了。因為他們把過多的心思放在其「朋友」上,讓手機自身的表現連作為旗艦也差點不及格(感謝近年「旗艦」這名號已被玩壞吧)。
做為手機,G5 的設計和造工都叫一般消費者感覺不舒服,軟體上的改動則只是可圈可點。與去年讓人耳目一新的 G4 和 V10 相比,宛如兩家廠牌的出品,直叫人大感失望。如果說今天的這台 G5 是掛上其他支線的系列名,像是 G Play(G Flex 的感覺?)的話,評語可能會完全不一樣,因為它並沒有作為旗艦作的感覺,就像扛不起重任、耽於逸樂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