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 5 尊享版評測:第二塊敲門磚


老實講,小米去年想藉頂配版小米 Note 衝擊高階市場的策略,最終實施得並不算太理想。這一方面是因為被表現不佳的 Snapdragon 810 拖了後腿,另一方面,則是許多消費者心中「你憑什麼賣那麼貴」的預設觀念,讓小米始終無法擺脫「1,999」的束縛(沒錯,就是小米手機歷來在大陸的訂價)。

如今來到 2016 年,熬過了「晶片荒」的雷總在 19 個月後終於拿出了四代旗艦的後繼者 — 小米 5。而且此番其在靠標準版守住價格底線的同時,也準備了售價不低的尊享版想再摸摸看高階市場的門檻。那後者即是這篇評測文的主角,想知道這第二塊敲門磚成色究竟如何的話,各位就不妨接著讀下去吧。

外觀、手感及做工


雖然接下來的評價其實筆者自己都覺得有點爛俗,但小米 5 的確稱得上是「迄今為止最美的小米手機」。從背面看過去,它繼承了小米 Note 漂亮的雙側曲面設計(這個真的比 Galaxy Note 5 要早...),在有光線打在上面的時候,能呈現出很具層次感的絢麗效果。筆者手上的這台尊享版,更是使用了有別於普通版 / 高配版玻璃後蓋的陶瓷材質。相較之下它看起來更顯純黑,美中不足在於蒐集指紋的能力依然很強。

轉到機身側面,金屬中框的質感看上去比過去要好,底部左右喇叭口中間 USB Type-C(2.0)的開孔佈局,也顯得整潔俐落,不似小米 Note 般俗氣。在中框與正面玻璃接合的地方,廠方選擇了如今很常見的高光切邊處理,這就意味著用起來還是要當心,以免磕碰留下「傷痕」。比較奇怪的一點是,這次在螢幕蓋板玻璃的選擇上,小米並沒有採用 2.5D 的弧面產品。這給觀感和手感都會帶來一定減分,莫非雷總是為了方便目標用戶貼膜所以才做了這樣的決定?



螢幕下方,依舊是三顆實體按鍵,左右兩邊是圖案簡化成兩個點的電容鍵,中間則是整合了指紋辨識功能的細長條 Home 鍵。老實講,這個 Home 鍵的形狀初看是有點彆扭的,個人感覺如果能去掉外面那圈銀邊的話,或許視覺效果上就會沒那麼突兀(反正按鍵本身是凸起來的很容易找到嘛)。而就手感來說,它按起來略有點緊,另外因為與手指接觸面積較小的關係,識別指紋時對你的動作要求也比較高,需要花一些時間去學習、適應。


機身右側的電源鍵和音量鍵,高度適中,很輕鬆就能被拇指按到。但按鍵本身會有一點點鬆垮,而且上下兩端打磨得不夠圓潤,有時會給指尖造成不適。左側的 SIM 卡槽,裡面可塞入兩張 nano-SIM 卡,卡托本身是一體成形,插進槽後也沒有鬆動的跡象。得益於 139g 的重量(標準版為 129g)和 7.25mm 的厚度,小米 5 拿在手中基本不會有什麼負擔。而在小米 Note 基礎上改良後的背蓋弧線,也保證了極佳的握持感。不過有一處不足是,中框過渡到後背的地方,左右兩側的做工水準存在著一定差距。右邊堪稱無縫銜接,但在左側則能明顯感受到中框部份會高起一點。筆者和同事 Richard 在兩台小米 5(陶瓷、玻璃背蓋各一)身上都發現了這一問題,想來應該不會那麼巧都撞上個例吧?

螢幕


正式發售之後,有些用戶反映說自己收到的小米 5 螢幕發黃。不過筆者沒有遇到類似情況,至少手上的這台尊享版,光就顯示效果來說,質素還是相當不錯的。其色溫沒有很明顯的偏向,1080p 解析度在 5.15 這個尺寸上,細緻度也沒什麼問題。從某些特定角度看過去,畫面會有點泛白,但這放到現在已屬常見,不會影響到平時的正常使用。

至於亮度表現,藏在螢幕內側的 16 顆背光燈(5 吋左右一般會放 12 到 14 顆)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完全打亮之後,亮度輕鬆飆過了 600 尼特。拿到室外大太陽下,可以很清楚看到顯示的內容。但是,不知是不是因為採用了這種設計的關係,小米 5 對邊緣漏光的控制做得有些不盡人意。我們手上的尊享版和高配版,雖沒碰到底部一兩個點超亮的極端情況(看到好幾個標準版的用戶這麼反映),但以很平常的手勢、力度去按 Home 鍵,就會看到螢幕邊緣對應的位置同時亮起。



小米 5 底部漏光
小米 5 底部漏光



實際上,若對兩邊的多工鍵、返回鍵施以同樣力度,也會發生相同的情況。不過因為電容鍵只要輕觸便可操作,所以問題沒有 Home 鍵來得那麼嚴重。但無論如何,除非刻意很大力去按,否則都不應該這樣。而小米 5 之所以會如此,可能還是跟裝置內的排佈結構有關。再加上 Home 鍵過窄,就導致拇指按下去幾乎百分百都會順帶壓到按鍵上面的玻璃,從而引發「一按一閃」的出現。

當然囉,解法也不是沒有,換一張淺色的桌布,看到漏光的機率便會降低很多。不過你要是白色機器的話,這麼做螢幕周圍的黑邊就會比較難藏,要不,學著用拇指指甲去按 Home 鍵吧...

相機


一直以來,拍照基本上都不能算作是小米手機的強項,但這次的米 5,在原來的基礎上已經有了一些突破。在白天拍攝時,16MP 的主相機能呈現出相當出色的解析力,表現比近期另一款使用同款 CMOS(IMX298)的大陸旗艦華為 Mate 8 要好。除此之外,曝光和飽和度也都做得不錯,畫面整體的觀感看上去比較舒服。

Mi 5 Vs. Mate 8 Stabilization Test
Mi 5 Vs. Mate 8 Stabilization Test



而到了夜間,米 5 拍出的照片亮度基本能讓人滿意,乍看之下挺像回事,但細看後會發現細節被抹掉不少,同時對雜訊的控制也不夠理想。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老毛病白平衡偏綠,這在晚上尤為明顯,而在白天的時候則沒那麼嚴重。拍攝速度的部份,不論是啟動、對焦、處理都非常迅速。至於被大書特書的「四軸防手震」,效果如何大家看上面的對比影片吧。

系統


小米 5 預載的 MIUI 7,Android 版本終於升上了 6.0。但如許多大陸品牌的 UI 一樣,至少光用看的,你找不出太多 Marshmallow 的痕跡。新功能方面,防丟失追蹤、一鍵換機都非常實用,儘管嚴格來講它們都應該算是之前查找手機和雲備份恢復系統的進化改良。而像特效視訊通話、多人自拍評分之類的,個人是更願意把它們歸為玩幾次就會膩的奇技淫巧啦。

不過,如筆者之前預料的一樣,小米果然在第一時間跟進推出了遠端協助的服務。它被算作視訊通話的附屬功能,在小米 5 出廠時便會預裝在系統內。如果你使用的是其它小米手機的話,則需要去軟體商店中下載獨立的應用。就實現效果來說,其流暢度及全面性(沒有虛擬音量鍵、劃不出快捷設定、進入隱私應用前沒有提示等)都尚有改進的空間,但好歹功能是有了,應該能方便到許多在用紅米的長輩。

最後關於系統有一點不吐不快的是,MIUI 裡的廣告、推廣內容,現在真的已經多到讓人有點反感的地步。打開天氣、行事曆都能看到下面一堆不需要的東西,雖然能關掉但選項隱藏得都很深,很有點欺負小白用戶的意思啊。

效能與續航力


筆者手上的小米 5 尊享版,搭載了 2.15GHz Snapdragon 820 處理器、4GB RAM 和 128GB UFS 2.0 儲存。論規格已屬市面頂級,效能表現也確實沒讓人失望。無論在運行大型遊戲還是日常使用中,這套組合都讓人十分暢快,尤其在進行應用啟動、切換等操作的時候,是能明顯感知到速度提升的。至於許多人關心的發熱問題,在經歷了 S810 的「烤」驗之後,米 5 的溫度筆者還是可以接受的。打完二十分鐘的《NBA 2K16》,手機背部的上半部份會變得溫熱,而金屬中框右側上段則會變得有些燙手。但總體而言,這對正常的橫握姿勢來說問題不算太大啦。

另外,因為標準版的小米 5(1.8GHz S820 + 3GB RAM + 32GB ROM)我們沒機會測到,所以目前還無法對其下一個評價。但根據網上一些購買者的回饋來看,應該是可以滿足非玩機人士使用需要的。


而在續航力這部分,標准化的影片循環可維持 12 小時,筆者慣用的測試後(4G 下 IM、同步全開、一小時影片、一小時離線聽歌、半小時瀏覽網頁、半小時游戲),小米 5 的 3,000mAh 電池還能餘下 45% 電量,日常使用撐一天沒什麼問題。在 QC 3.0 的加持下,花半小時能將電量從 0 充到 57%,要完全灌飽的話,則需時 80 分鐘左右。話說新一代快充技術的優點,在於能更靈活地調整充電功率,相較之前會更為高效。但要說能讓你最直接感覺到的不同,應該是充電時手機的「發燒」時長,明顯變得比以往更短了。

結語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這次的評測怎麼少了「競爭對手」的段落,其實並非遺漏,而是筆者認為至少在現階段,市面上還真找不出一款能跟小米 5 對上的對手。不論哪個版本,Snapdragon 820 帶來的吸引力都是實打實的。而放眼望去,SamsungLG 這些國際大牌的新旗艦,定位、受眾本就跟小米 5 不同。至於那些「紙面」發表了 S820 新機的大陸廠牌,能像小米一樣開賣的目前還一家沒有。(雖然小米也要靠搶但至少是發售了...)

考慮到這些因素,預算沒那麼多但又想嚐鮮的消費者,面臨的選擇其實非常有限。而小米這次又很聰明地同時推出了規格能拉開差距的三個版本,相較一次又一次重新發表,但大多時候換湯不換藥的小米 Note,不同消費群的接受度應該會更高。至於被拿來再度衝高的尊享版,有高頻處理器、大 RAM、陶瓷背蓋這些實際的賣點在(128GB 容量就看人了),筆者相信是會有其市場的。當然,前提是小米在找高通催貨、提高自身產量的同時,也要把做工上的問題給解決掉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