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GX8 評測


雖然型號是「GX8」,但其實這台 Panasonic 的新隨身旗艦,只是系列當中的第三作而已。如果和前輩的 GX1GX7 比較的話,就會發現 Panasonic 這個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機身愈來愈大 -- 雖說如此一來 GX、GF 和 GM 三個系列之間的分野變得更加清晰,而且加大的機身讓 Panasonic 可以放入更多的手動控制按鍵和選項,但這麼做似乎是在和無反整體的趨勢反其道而行。

GX8 面臨著愈來愈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來自愈來愈小的 FF 隨身機種),是否還能維持競爭力?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外觀


Panasonic 近來復古風當道,自從 GX7 以來,相機的風格由圓潤向著棱角、直線條轉變,這點可以從最近發表的 GF7、G7、甚至是 LX100 上看出端倪。GX7 自身是傳統的 RF 相機外觀,機身左右兩側的高低差和整體的設計感,都讓人不免想到十年前的老相機 L1,甚至是更古老的 LC1。我們借到的是銀黑配色的版本(還有全黑的版本),更是處處透露出老式的風情,彷彿又回到了相機是可靠的機械工具,而非 3C 產品的時代。

和 GX7 相比,GX8 無論是寬度、高度還是厚度都有明顯的增加,然而各式的手動按鍵、轉盤也跟著變多,讓整體配置依然讓人覺得緊湊。

從正面看過去,會發現 GX8 除了高聳許多之外,握把也有明顯地加高、加大,並且快門和前旋鈕被移到了握把前端,在握持時比 GX7 更牢固、自然。藏在鏡頭和握把間不顯眼處,是一顆景深/快門預覽按鍵,按一下相機會把畫面切成指定的光圈大小,讓你預覽景深效果;再按一下會模擬快門長度,讓你看到照片裡的光影夠不夠「糊」。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代並沒有在機身正面印上 GX8 的字樣,只有右上角的 Lumix 和右下角的「L」而已。



轉到上側,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左邊巨大的電子觀景窗。和 GX7 相比,GX8 的觀景窗又大又清楚,如果說之前的 GX7 是「陽光大,看不見螢幕時可以用一下觀景窗」的狀況的話,GX8 會讓你更想隨時都使用它。GX8 同時也解決了 GX7 EVF 的「彩虹殘影」問題,就算視線在畫面的不同位置間快速跳動,也不會容易疲勞。不過小編自己的 GX7 用了這麼多年,也很少有將觀景窗向上轉來使用的時候,現在 GX8 的翻轉螢幕(後面會提到)又變得這麼方便,應該用到的機會又更少了吧...



從觀景窗向右,是熱靴、和熱靴前方的兩個小立體聲收音孔。GX8 雖然機身變大這麼多,但卻丟了 GX7 的內建閃光燈,但以小編的經驗來說,損失其實不大。GX7 的內閃因為彈起的高度有限,大多只有長度比較短的定焦鏡才能避開閃燈陰影,大顆一點的鏡頭都不能在廣角端使用的。再說,內閃的強度如果不是特別強力的話,其實能應用的場合也是十分有限的吧。

再向右,是轉盤區,這裡 Panasonic 也將按鍵位置做了一翻改動。原本半藏在機身內的後轉盤,現在變成超大顆的存在,轉盤中間還有一顆可以切換前後轉盤成另外兩種自訂功能的按鍵。後轉盤的左上方是開關,原本拇指操作的位置現在變成了食指操作;而左側則是疊在一起的模式轉盤和 EV 轉盤,檔位由 +3 到 -3。後轉盤的右側是錄影鍵和一顆自訂鍵,實話說這個錄影鍵比實在是比 GX7 那個硬塞上去的按鍵要好按太多了。



轉到後面,原本只能上下翻動的螢幕,現在變成全翻轉式的設計。除了可以翻成朝前方便自拍外,也可以在使用觀景窗時將螢幕面向內收好,避免鼻頭的油沾到螢幕。GX7 上原本對焦模式的選擇撥桿是和 AF/AE Lock 鍵做在一起的,現在被分了開來,讓對焦模式撥桿自己享有中間上部大塊的空間。撥桿中間有一顆自定義鍵,左邊則是 LVF 的開關。最後,螢幕右側的主按鍵區則是完全沒變,熟悉 Pana 相機的人應該很快就能上手才是。


左側面是一個小喇叭,以及躲在一片塑膠蓋後面的 HDMI 輸出、AV/USB、和遙控/麥克風(2.5mm)三個埠。可惜塑膠蓋的轉軸還是兩條軟塑膠,而且沒有使用金屬轉軸的彈簧蓋。右側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只有一個 NFC 的感應位置;而底下則是與感光器平面對齊的三腳架孔,和電池蓋。

GX8 的盒裝內除了 GX8 本體外,還附有一顆電池、充電器、一條背帶、和說明書/光碟片若干。

手感


GX8 雖然比較大台,但因為加大的握把和後方的指靠,整體握感依然札實。特別是配裝比較大而重的鏡頭(像是 12-25mm f/2.8)時,GX8 的平衡感要更勝 GX7。但反過來說,裝上比較小而輕的鏡頭時(像是 15mm f/1.7),整體依然有相當的體積和重量,無法達到 GX7 或甚至 GX1 這樣的隨身方便性。不過現在的 Panasonic 產品線切得很清楚,從 GX8 到 GF7 到 GM5 之間最大的差異不在畫質(當然這要等 GF 和 GM 系列的新機出來啦...),而是在攜帶性與功能性之間的平衡。



GX8 的前後轉盤、AE/AF 鎖定鍵、和開關撥桿都在就手的位置,錄影鍵、上側的自定義鍵和後轉盤中間的那顆按鍵次之,要摸索一下才能找到。EV 轉盤有些硬度,大概要食指拇指一齊用力才能轉動,優點是設定不容易自己跑掉,缺點則是轉動時手指要遠離快門,調完再回去可能已經錯過重要畫面了。主要的控制當中最難操作到的是對焦模式撥桿和中間的 Fn 鍵,基本上無法在使用 EVF 的同時操作,所幸這也是最不常需要動到的一個了吧。



在操作介面上,GX8 和前輩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同樣是有一個複雜詳細的主選單、可自定內容的 Q.Menu、還有多達 13 顆的自定義 FN 鍵。這包括錄影鍵旁的一顆和後轉盤中間的那顆;背面的 Q.Menu、刪除、右下角的一顆 Fn、對焦模式中間的一顆 Fn、LVF 鍵;正面的景深預覽鍵;和螢幕上的五顆虛擬按鍵。這些按鍵除了預設的功能外,每個都能設定成相機 52 個功能中的任意一種,在操作上 GX8 真的有著非常大的自由度。

相機功能

Dual IS



GX8 和前代相比最大的改變,大概就是同時結合鏡頭和機身的 Dual IS 防手震了。GX7 雖然也有機身防手震,但是只能在鏡頭本身不具備光學防手震時才會啟用,比較是個針對較老的 4/3 鏡頭和 Olympus 鏡頭而設計的功能。現在 GX8 則是可以同時啟用兩者(部份鏡頭需要更新韌體),以達到更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只有支援的 Panasonic 鏡頭才有 Dual IS 的能力,裝上不支援 Dual IS,但有光學防手震的鏡頭時,會僅啟動鏡頭的防手震;而裝上沒有光學防手震的鏡頭時,則是僅啟動機身防手震。

實際使用的結果,Dual IS 的使用大概比僅鏡頭防手震要多了一檔的額外穩定性,或許因為 Panasonic 原本鏡頭防手震的技術就很不錯,其實並不能感受到很驚人的差異性。在錄影時 Dual IS 的效果要好得多,但這裡也有個小小的但書 -- Hybrod O.I.S. 僅在 FullHD 和以下的錄影才有效,4K 是不會啟用的。

4K 相片

在 GX8 上 Panasonic 不僅僅是讓它擁有 4K 錄影的能力而已,還以 4K 錄影為基礎,沿伸出了不少種額外的使用方式。其一是「4K 相片」,也就是相機錄一小段 4K 影片後,讓你可以截取各別的影格出來,單獨存成照片使用,以這樣的方式取得的照片解析度大約在 8MP 左右,其實是綽綽有餘了。

這種照片最方便的使用方式,大概就是拍團體照的時候,有連續一秒鐘的 30 張照片,可以挑出一張沒人眨眼的相片來。但它也有另外兩種啟動模式可以選擇,分別是單按快門開始拍攝,並且再按一次停;以及持續保持拍攝,並在按下快門時將前一秒的影像和後一秒的影像存下來。前者可以看成是以 8MP 的解析度保持 30fps 的連拍,而後者則適合拍不確定性的事件,可以抓住預期之外的瞬間 -- 不過會很耗電就是了。

4K 相片也有其缺點,最主要的一個大概就是它的快門時間不能長於 1/30 秒(因為一秒會拍 30 張),所以 ISO 要事先設定好,以免一組拍下來全部曝光不足了。和直接拍 4K 影片,再自己截圖出來相比,GX8 的 4K 相片模式除了省事之外,還可以選擇相片比例(16:9、3:2、4:3、1:1),並且會保存 EXIF,其實是個更接近拍照使用習慣的模式。

4K 事後對焦模式

事後對焦模式是 GX8 上市後,才以韌體更新的方式加入的新功能。和 Lytro 是在拍下去的瞬間就把所有的焦平面的資訊一次記錄下來不同,GX8 其實是利用了 4K 錄影的能力,在錄影的同時將鏡頭的整個對焦範圍掃過去一次,同時記錄畫面中每個物體對到焦時是在哪個影格裡。所以每個影格會對應一個不同的焦平面,拍完照後可以直接用手指點畫面中的不同位置,相機就會抓出對焦正確的相應影格來顯示。

以它的實作方式來說,不得不說這真的是利用 4K 錄影的一個很天才的方式,用現有的資源做出全新的功能來。不過相較於 Lytro,Pana 這種做法最大的缺點,就是被攝物不能動 -- 相機掃過整個對焦區間大約要一秒鐘的時間,這一秒內如果被攝物移動的話,畫面就跑掉了。

ISO 表現

100% 截圖


m4/3 在 16MP 徘徊這麼久之後,終於在 GX8 這裡升級到了 20.3MP,不僅如此,Panasonic 號稱 GX8 擁有比 GX7 多 ⅓ 檔的動態範圍,並且在最高的 ISO 25,600 時,能有更好的表現。但問題是,先天上 m4/3 就受到感光面積的限制,雖然這意味著可以達成更小的鏡頭和機身尺寸,但在可用 ISO 上它離 APS-C 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更不要說是全幅了。


縮圖截圖


低對比的細節在 ISO1600 開始消失,到了 ISO3200 時連部份高對比的資訊都會開始被抹除,但色彩基本上還保持相當穩定。從 ISO6400 起我們開始在全尺寸的圖像中看到微弱的紅藍色斑塊,而到了 ISO 12800 時連縮圖都可以看到色斑塊。基本上 GX8 對小編來說安全值是 ISO1600,緊急時我會願意到 ISO3200,或是輸出是縮圖到網頁展示的話,或許可以勉強使用 ISO6400 捕捉重要畫面,但 ISO12800 以上是無法接受的。



另外,在拍攝過程中,小編發現在高 ISO 下,暗部容易出現橫條紋的線條,以 ISO6400 最為明顯(上圖可以在天空中微微看見),再往上好像就被抹除了。這個現象的成因不是很明朗(而且只有極深色且不均勻的區域才會看到),所以我們還要再進一步和 Panasonic 確認這是否為各別機器的問題。

續航、對焦與連拍


GX8 提供了多種連拍模式,最快的電子快門可以以 10fps 進行連拍;用機械快門的話,最快是 8.1fps,可以拍攝 30 張 JPG/RAW 相片,或 150 張 JPEG。電子快門也意味著 GX8 最高可以提供 1/16000 秒的超短快門時間,但就算是機械快門也可以短到 1/8000 秒。

GX8 並沒有特別強調什麼對焦模式,但是它的對比對焦一直以來都是數一數二好的,除非是碰到光線太差,或是真的找不到對比的地方,否則 GX8 的合焦都非常快速,真要說的話可能鏡頭的限制還大於機身。

GX8 的官方數字表示其 DMW-BLC12 電池用主螢幕可以拍攝 330 張照片,而用觀景窗的話可以拍 310 張。我們實測的結果是 290 張,再加上約 3 分鐘左右的 4K 錄影、以及各種操作、測試時間,基本上與估計非常接近,或甚至略有超過呢。

結語


GX8 相較於 GX7 無疑是個巨大的進步,不僅新增了 4K 錄影,以及由 4K 錄影演變而來的各種新玩法,還加大了觀景窗、將主螢幕變更為翻轉式、增添了更多的手動控制選項、並且還把畫素提高到了 20.3MP,成為市面上第一台 20MP 的 m4/3 機種(之後 PEN-F 也追上來了)。

如果要說有什麼比較可惜的地方的話,大概就是 Panasonic 將 GX8 的體型大幅加大的這個決定了。在競爭激烈的無反市場中,m4/3 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的鏡頭小,好攜帶,配合上同樣輕巧的機身的話,可以在攜帶性和畫質上取得很好的平衡,這也是小編自己平常使用 GX7+15mm 鏡頭的主要誘因。然而,或許是為了讓家族內部成員進行更明確的差異化,GX8 選擇了加大一途,雖然說這對於比較大的 m4/3 鏡頭來說平衡感更好,但在類似的機身大小和重量下,消費者可以選擇的替代方案又更多了就是了。

如果你是 m4/3 的愛用者,而且不介意大顆的鏡頭的話,升級到 GX8 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是喜愛 m4/3 的輕巧和隱密性的話,可能要等看看 GM 或 GF 系列的新機了。

拍照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