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位元率,真的有差嗎?


對音樂愛好者來說,任何一點損害音質的做法都是大忌,自然在選擇音訊來源的時候,會優先尋找高位元率的來聽。但對於不那麼在意的普羅大眾來說,位元率真的有差嗎?為了找到答案,美國 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選了六首不同類型的音樂,分別採用原始 wav 檔、320kbps 壓縮和 128kbps 壓縮三種格式,以隨機的方式呈現,讓你選出「聽起來」位元率最高的一個(也就是原始的 wav 檔)。

大家都選完了嗎?六題當中選對了幾個呢?繼續閱讀裡是小編的看法與分析喔~

[圖片來源:NPR]數位時代的音樂從檔案到耳朵,一共要經過四個階段。第一個是檔案本身的音質、第二個是數位類比轉換、第三個是音訊播放設備、第四個是耳朵本身。四個階段當中,最差的一個,就是你最後聽到的音質。如果檔案本身的壓縮嚴重的話,那不管用再好的 DAC、再好的耳機、耳朵再靈敏,最後聽到的也只是壓縮產生的效果而已。同理,如果 DAC 不夠好、喇叭效果不佳、或是木耳的人,同樣也無法分辨不同位元率的音樂的差異,因為限制的因素不在檔案本身的品質,而在下游的其他節點上。

在四個階段中,小編認為影響力的順序第一的還是聽者的耳朵本身,因為音樂在很多時候是很主觀的東西。我們常常會在意音樂的「飽滿度」、「清晰度」等,但對於聽不出來的人來說,就... 都一樣,自然沒有什麼好壞的問題。第二的話是選擇的喇叭或耳機 -- 不同的播放設備本來在不同的頻率響應就不同,不見得能忠實將高品質的音源的一切呈現出來,當然也不一定能將低品質音源的缺點呈現出來。如果高低位元率的差異發生在播放設備能呈現的範圍之外,自然也就沒有差異了。最後,音源檔案和 DAC 熟輕熟重,就是金耳朵們愛吵的問題囉。

有些人會說這個測試選擇的音樂許多並不適合做位元率的鑑別(流行樂比較不會有太細節的聲音),但我認為這倒是忠實反應出了大部份的人平常聽音樂的現實。NPR 想問的問題是,普通人聽著普通的音樂普通的搖時,是否真的值得特地下載購買無損版本?除非其他三個因素都超過了音源檔的品質,否則這個測試應該就能告訴你,音源檔的品質不見得是聆聽體驗最決定性的因素了。

來源: 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