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Surface 3 背後的故事:主站訪談 Surface 團隊的資深創意總監


微軟知道 Surface 3 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而且似乎這次終於肯聽從使用者的意見,為它加強「馬力」的同時,把問題多多的 Windows RT 換掉,換成了完整版的 Windows 8。此外,新的 Surface 3 更加強調用筆操作時的功能性,同時全新改版的 Type Cover 將提供更牢靠的按鍵觸感,和改良的觸控板。總體而言 Surface 3 更偏向與 Surface 3 Pro 相同,是一台行動版的 PC,而不是像前輩們一樣,徒勞地想成為 iPad 的替代品。或許,這才是低階版 Surface 一直以來該有的樣子。

上週,我們與 Surface 的資深創意總監 Ralf Groene 在微軟的總部坐下來,一同談論 Surface 3 開發與 Surface 產品線過去三年的發展。我們並趁此機會轉了一圈 Buliding 87,一個有近萬平方公尺樓板面積的設計、開發與測試實驗室,負責包括 Surface 在內的所有 Microsoft Devices Group 產品。我們的導覽行程就由第一代的 Surface 如何誕生,以及微軟花了多少心血將它推向市場開始。


在一張特製的木頭桌子上,擺著幾乎所有出品過的 Surface 產品,當中就包括了最早的第一代原型機。「這個原型機是用鐳射切割機做出來的。」Groene 微笑地說,「我們的 Surface 事業就由此開始,當時還是 Steven Sinofsky 當老闆的時代呢。」這原型機看起來破舊到你會以為它剛去戰場上轉了一圈回來,根本只靠著膠和膠帶勉強保持別解體。但就算如此,無論對 Groene 還是微軟,這都是無可取代的歷史的一部份。


Surface 3 是一台搭載 Intel Atom x7 處理器的 10.8 吋裝置,售價 US$499 / HK$3,888 / NT$16,888 起,在這個價位配備了 64GB 的儲存空間,和 2GB 的 RAM。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支援「正常版」的 Windows 8.1,並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直升 Windows 10。不僅如此,現在 Surface 3 的螢幕解析度改成了 1,920 x 1,280、3:2 的比例,而非之前的 16:9,並且可以透過 micro-USB 充電 -- 微軟希望這些更動可以讓你忘卻前兩代的一些苦樂參半的回憶。

以螢幕比例來說,這讓 Surface 3 跟隨著大哥 Surface Pro 3 的腳步,但自然解析度和大小上都要差上一點點。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塊非常銳利而色彩鮮豔的面板,想來長寬比例更像紙張的新比例,應該也會讓使用者滿意才是。「當我們開發第一代的 Surface 的時候,作業系統主要是以 16:9 的比例做最佳化的,所以 Surface 也就跟著採用了 16:9 的比例。」Grone 說,「但之後我們學到了 3:2 更適合直立顯示時使用。」



硬體自然只是一個成功產品的一部份,在現代的科技產品上,軟體對於使用者來說卻是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當然,說到整合軟體和硬體,當之無愧的第一名還是蘋果。但當被問到在 Surface 的開發過程中,軟硬體部門合作有多密切時,Groene 表示對他本人和整個團隊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 我們對這個答案倒是一點也不意外就是了。做為首席設計師,他相信「如果要做一個好產品的話,總是要在軟體上好好耕耘才行。」

至於是否能從蘋果等成功的對手身上學到東西,Groene 表示:「當我們找到我們感興趣,或是能提供靈感的產品時 -- 例如一台徠卡相機 -- 我們就會把它拆開來,試圖了解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個表面處理,是怎麼達成的?我想,在很多層次上,我們對競爭者在做事都是感興趣的,以更廣的角度來看整個業界,我們所有人都是相互學習的。我們很樂於見到其他公司將技術推向更高的層次,這意味著我們也必需找到空間做同等的推進,或甚至超越。對整個產業來說,這樣都是非常健康而良性的發展。」


The Making of Microsoft's Surface 3
The Making of Microsoft's Surface 3


蘋果成功的一部份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軟體硬體一把抓,而微軟自從第一代 Surface 開始也想走同一條路,一直到今日的 Surface 3。已經和微軟一同打拼八年的 Groene,認為這就是為什麼在微軟總部的這個研發中心,如此地重要。在這裡因為同一個專案的組員都在一起工作,而且現場就有與中國的生產設備相同的重機具、和專業級的 3D 列印工具,讓他們可以快速地產出零件做測試,並將想法在短時間內轉變為現實。


一個用這種方式達成的功作的例子,是 Surface 3 的腳架 -- 和 Surface 3 Pro 的「連續性」腳架不同,Surface 3 的使用的是一個「三角度」的系統,號稱想對於 Surface with Windows RT 或 Surface 2,可以提供更好的打字穩定性。這個腳架的轉軸部份,就是利用 3D 列印多次的改善、微調出來的最佳結果。「第一代 Surface 只有一個立架的位置,而第二代新增了一個可以在大腿上使用的躺平模式,但我們真正想要的還是什麼角度都合宜的設計,所以開發了很長的時間。為了把一切弄對,我們做了非常多次反覆的嘗試與設計,但重要的是我們有可以快速創新的工具。」Groene 之後又表示了 Surface 3 背後亮面的微軟 Logo,及 Wi-Fi、藍牙、LTE 等天線的擺放位置,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多次修正後才確定下來的。



與 Surface 3 不同,當年第一代的 Surface with Windows RT 不是在 Building 87 設計的。而 Groene 為此感到非常遺憾:「我真希望它是在這裡做的。我們現在擁有的工具比以前強大一千倍。」在這之前第一代的 Surface 是在 Studio B 底下的地下室的一個小角落完成的設計,在去年 Surface 團隊搬到現在這個地方前,都是以那裡為家。

最後,Groene 對於 Surface 3 帥氣且無風扇的設計相當有信心,加上低廉的價格和升級 Windows 10 的可能性,應該能把搖擺不定的消費者拉進微軟的生態圈 -- 特別是學生。他強調:「我喜歡將 Surface 看作軟體可以自由發揮的舞台,它不光只是個硬體而已。」至於是否有從過去產品的錯誤當中學到教訓?Groene 表示:「說真的,你要如何定義錯誤?我們每出貨一個產品,就會從它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多學到一點什麼,當然更重要的,還有來自消費者的意見回饋。」

各位消費者們是如何看待 Surface 3 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