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7 II 評測:穩步攻向專業的全幅無反

SONY DSC
SONY DSC



RX1 推出之前,還沒什麼人認為小型化的全幅相機是有可能實現的事情;A7A7R 推出之前,可換鏡式全幅無反相機,也僅僅是一個「似乎有可能」的選項,結果後續 Sony 推出的 A7S,甚至還將以往只在旗艦 DSLR 上搭載的 40 萬 ISO 感光元件與還有 4K 錄影納入規格之中(Nikon Df:什麼錄影?撇過頭去)。

到了現在,在對手普遍都尚未追上「全幅 + 無反」這樣的組合的狀況下,Sony 則是累積了一年的使用者經驗回饋,乘勝追擊推出了最新一代、更為使用者設想的 A7 II,然後再實現了另一個不可能,讓以往普遍認為很難在全幅微單上實現的感光元件防手震上身,還是以五軸這樣超越自家 A99 的進階規格 -- 可以跟鏡頭防手震同時運作的特異功能就別提了,根本讓原本拿著無鏡頭防手震 A 接環鏡頭的使用者難以抗拒啊。

Sony 在市場上普遍謠傳 A9 旗艦機推出前,先端出了這個無論從規格、人機介面甚至配件上,都看起來更具備攻上專業市場氣勢的 A7 II,而它的表現到底是否夠格讓 Sony 在專業市場撐起一片天?比起前代又有多少進步、是否值得升級?已經拿著 A7S 工作一段時間的小編這次有機會與 A7 II / Alpha 7 II / α7 II 相處了一週的時間,接下來就看看我的評測心得吧。

重點規格

· 2,430 萬畫素 35mm 全片幅 Exmor CMOS 內建五軸防手震
· 感光度範圍 ISO 100 至 25,600;影片為 ISO200 - 25,600
· 117 點相位對焦點 + 25 點對比偵測對焦點
· 快門範圍 30 秒至 1/8000 秒,支援B快門
· 最高閃燈同步速度 1/250 秒
· 支援 USB 電腦連線拍照
· 連拍在連續對焦下可達 5fps(最高 50 張 JPG L、25 張 RAW)
· 可錄製最高 1080p / 60p or 50p 影片(50Mbps)
· 支援 XAVC S 格式,Slog-2 風格
· 搭載 Wi-Fi+NFC 無線規格,支援 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 3 吋 122 萬點螢幕,可上翻 107 度、向下 41 度
· 支援 Memory Stick Duo / SDHC / SDXC 記憶卡(兼容 UHS-I)
· 採用 NP-FW50 鋰電池
· CIPA 標準下可拍攝約 270 張(觀景窗)/ 350 張(LCD)連續錄影 100 分鐘
· 機身含電池記憶卡重約 599g,尺寸 109.6mm x 62.8mm x 35.7mm
· 單機身建議售價 NT$54,980 / HK$12,990
· A7 II 搭 SEL28-70 組合建議售價 NT$62,980 / HK$14,990

評測影片

外觀與操作

SONY DSC
SONY DSC


Sony A7 II 的外觀比起前代厚上了不少,整體的設計思維個人覺得跟 DSLR 或該說跟自家的 SLT 更為接近。各項人機介面的小調整上,都感覺的出來該公司的確有在收到了使用者的反饋之後做出一些設計上的調整。機身變厚的原因,個人認為很大是來自於五軸防手震使得內部元件變大而做的取捨,不過 Sony 在放下了對厚度上的執著之後,也讓手把的厚度與手感變得更為合乎常理 -- 配合金屬的機身接環,使得 A7 II 更適合連接大型鏡頭使用;快門鈕位置也因為手把變厚而前移到了大多人習慣的位置(不過小編自己倒是很習慣了原本的配置啦)。

前段雖然說比起前代更適合連接大鏡頭,不過就我們這次特別借了兩顆長鏡頭來試用的心得 -- 包括 FE 70-200mm f/4.0 OSS 與 A 接環(透過 LA-EA4 轉接使用)的 70-300mm G SSM II -- 必須說,儘管 A7 II 增加了手把深度,不過真要配上了大顆鏡頭,個人建議還是乖乖買個新世代的垂直把來用比較實在,沒裝的話對手的負擔還是太大了些,垂直手把在小指頭的地方有支撐,力量會比較分散。

SONY DSC
SONY DSC


A7 II 的機身材質變成了有壓紋的霧面材質,也換掉了原本充滿「Alpha 氣質」的大轉盤,改成了與一般 DSLR 差不多的前後轉盤。這種改變個人覺得是各有利弊啦,改完之後的好處是調整的聲音變得很小聲、機身也比較不容易沾到指紋;壞處的話,會覺得盲拍時比起之前較難找到轉盤,還有就是前面說的特色少了一點,更偏向「實用路線」。是說,畢竟這本來就是試著挑戰高階 FF DSLR 專業地位的產品,走這樣的方向也無可厚非囉;所以想要更輕便的朋友可能要等待低階款如 A5 或者是直接買台 A6000 會更適合些。

SONY DSC
SONY DSC


相對於五軸防手震這樣的大變化,A7 II 相較前代細微的改動點也很多,包括更為合理位置的快門鈕、C1 / C2 按鍵變大(中間還加入了可以分辨左右的分隔突起)、Menu 與 C3 改成斜面且更為好按,雖然按下 C3(放大鏡)還是一次被放到很大倍率,但是以往被垢病很久的照片放大功能,現在也已經可以透過功能滾輪來調整放大倍率,不像以往必須按小小顆的 AF / MF 鎖定鈕數次來縮小圖片了。

不過手感令小編有點感冒的部分也在此處出現 -- A7 II 的翻轉螢幕雖然改的更薄、上翻角度更大了些,但變得較為內陷而有點難掀。還有因為轉軸起始位置更高了的關係(如上圖),所以如果時常使用鎖定鈕的話,會發現按壓的手感會被翻轉螢幕干擾到,有點不太順手,前代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另外一個個人覺得比較可惜之處,是連接埠也順應「現代化」措施,改成了一般的用小小塑膠條防丟失的橡膠蓋設計,質感差了一點。

SONY DSC
SONY DSC


A7 II 的介面與 A7 沒有太多差異,都有很好用的 FN 快捷功能表與接近 A 系列的選單設計。不過因應內建防手震與包括 Slog-2 的 PP 色彩風格系統,系統選項當然是有若干的增加,包括可以對應無電子資訊鏡頭的手動調整焦段功能,而 PP 的預設調整模式自然也有在選單之中。

對焦表現

SONY DSC
SONY DSC


雖然 A7 II 發表那時,小編看到規格表有著 -1EV 對焦感到非常興奮,覺得以往 A7 上暗部對焦相較 A7S 這樣機型的劣勢應該會有所翻轉,不過很可惜這有點算是在玩文字遊戲 -- 因為這項規格對應的鏡頭光圈值,也從 f2.8 改到了 f/2.0 這樣... 好,雖然低光可能沒有太多改進,但根據官方的說法,A7 II 加入了 A6000 的對焦演算法,所以也提供相位對焦點連續偵測對焦的有趣對焦方式,因此理論上對焦表現的提升應該會是相當「有感」才是。

這點小編在這幾天的測試之下,是認為對焦在反應速度上貌似有了一點進步(對焦方面的實測,可以在我們的評測影片中看到),但暗部對焦的反應還是跟之前版本差不多 -- 個人還是覺得 A7S 的對焦反應,還是 Alpha 全幅無反系列中最好也最為可用的機種,但說到真正接近高階 DSLR 或甚至是自家的 A77 II 這樣的 SLT 畸形,都還是有滿大一段距離。這裡可以確定一件事情,就是需要暴力對焦的朋友,也許還是要等到 A9 這樣旗艦機型再來考慮了吧,畢竟現階段所有機型遇到假合焦的機率還是稍高了些。

續航與連拍

SONY DSC
SONY DSC


在這次測試中,續航力的數據應該是與以往印象差異最大的部分。以往 Alpha 無反在實際使用下得到的續航力測試結果,輕鬆超過 CIPA 標準應該都算是沒啥問題,但這次 A7 II 首顆電池竟然拍到 270 張就下課了(其中有約 30 個短影片);再下一輪的電力測試中,則是進步到 347 張 -- 正覺得這樣表現不錯時,一對照才發現這個數字其實與 CIPA 相差無幾。看來需要長時間拍攝朋友,垂直手把依然是必備的選項啊。不過話說回來,A7 II 畢竟是加入了感光元件防手震,所以在同顆電池之下,續航數據與初代 A7 持平真的就算是不錯了吧?對了,它的電池還是那顆從 NEX 系列就陪我們到現在的 NP-FW50。

連拍方面,說真的在習慣了 A7S 的反應之後,並不會特別覺得 A7 II 有很大的進步 -- 黑屏時間有點改進,然後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快門的聲音變得好聽不少,拍攝的節奏也因為上述原因變得更為流暢。

五軸防手震實測


拍攝資訊:28mm 端、ISO1600、f/5.6、1/6 sec、手持拍攝(轉黑白加對比)


防手震到底對 A7 這樣等級的機型有多大的幫助?我們直接用近來火紅的 iPhone 6 與 6 Plus 來解釋吧。以往沒有防手震規格的手機,因為必須透過提升快門速度來增加拍攝的成功率,所以相應必須跟著往上加的就是越高雜訊越多的 ISO 感度(小感光元件雜訊更是來的猛又雜);有了防手震,「通常來說」拍攝者受益於更好的手持穩定度,增加拍照的成功率,可以讓快門放的更慢卻還是可以拍出穩定的影像,能夠盡可能地降低感度提升畫質細膩程度 -- 在沒有接上 OSS 鏡頭的前提下(其實儘管接了還是有差別的,容小編後面再談),這是 A7 相對於 A7 II 大致上的差別,

至於為什麼會說是「通常來說」,上面這張用來測試 A7 II 防手震能力的照片應該可以用來解釋。這張照片使用了 1/6 秒的快門速度拍攝,因此在畫面中每樣東西都有不同移動速度的狀態之下,轉動的旋轉木馬自然成為流動感十足的模糊狀態,而比較沒有移動的前景人物,甚至是背景的大廈,自然就被正常且清楚地記錄下來囉 -- 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就是防手震是「不能夠」將自己會移動的被攝物也凝結住的 -- 因為這個要靠快門,所以動得越快的人物也會變得越模糊;要達到全面凝結,還是得要加快快門速度。不過個人是覺得這種放慢快門的流動感的呈現方式,也不失為一種影像敘事的好手法啦(自己很喜歡)。

從更進階一點的安全快門的觀念來看這張照片, 28mm 的焦段大致上需要超過 1/28 sec 的快門速度(看出來了嗎?就是把 35mm 等效焦段做為分母即可),才能儘量避免手持所造成的震動。這張照片小編則是藉由 A7 II 的防手震系統幫助,以 1/6 秒達成了穩定拍攝。成功率部分就現場幾張實拍看來,1/6s 得成功率其實都相當不錯,甚至覺得還有向下探究極限的可能 -- 不過就畫面來看,這樣的流動感個人覺得已經不錯了,所以當天也就沒再持續往下嘗試。


安全快門的狀況是因個人手持穩定程度以及現場的狀況而異,筆者在這次的測試期間曾經在低光環境下稍微試試 A7 II 五軸防手震的極限,得到的結果如上圖這樣。這張照片是在 55mm 端所拍攝,並且鎖定 f/4.0 光圈值後來改變快門值,如此一來讓 ISO 自己跑的話,從左到右則是從 3200 開始自己往下最後變成 ISO200(不知道為什麼 0.4s 到 0.5s 感度沒有變動哩...)-- 雖然讓感度變動很可能會影響到畫質,不過還好 A7 II 在 ISO3200 細節表現也還 OK,所以希望大家能忽略感度造成的畫質差異囉(應該看得出來哪張是模糊的吧)。

另外,這次測試是手持使用 EVF 來拍攝,照片是一次連續拍攝,並沒有重複多拍幾次,所以不見得每次測試都能得到相同結果。(1/25s 這張之所以黑點比較淡,是因為剛開始烤麵包的時候有一點蒸氣在玻璃上的關係。)從照片結果看來,可以發現原廠號稱的 4.5EV 補償效果,在這簡單的測試之下還真的發揮的很好沒有太大落差... 甚至我們掐指一算,用 55mm 這顆鏡頭拍攝需要的安全快門大約是 1/60s ~ 1/50s;這次的拍攝結果大致上到 0.4s 都還算可用,測得格數範圍大致上是在 4.5EV ~ 5EV 之間。算是很符合原廠「4.5 級(根據 CIPA 標準。僅限縱搖/橫搖。裝上 Sonnar T* FE 55mm F1.8 ZA 鏡頭。關閉長時間曝光雜訊抑制。)」的宣稱效果。是說,能夠讓人在同樣條件下從 ISO3200 降到 ISO200,這還不夠強嗎!?


不知道有沒有人好奇原廠為什麼會標示需要關閉長時間曝光雜訊抑制,這部分我們也透過台灣索尼直接詢問到了日本東京事業部,得到的答案是這樣將可「保證達到 4.5EV 的防震,不過假如是開啟的狀態,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原廠就表示恕無法透露詳細的技術與硬體運作資料了。

這部分個人的猜測是跟運算資源分配有關係啦,畢竟就原廠之前的介紹(上圖),這次 Sony 的五軸機身防手震系統使用了結合非常複雜運動感測器,配合內建的 LSI 控制系統進行動作預測,才能在有限的移動範圍內達到 4.5 級的防震效果。而這裡的「移動範圍有限」其實是 Olympus 那邊提到的,才讓小編先入為主地覺得 A7 II 的效果應該不會特別令人驚豔,但在這次的測試過後算是破除了這個迷思(其實有點嚇到)。

此外,原本想說若是真的需要用到 1 秒以上的快門(長時間曝光雜訊抑制做動的最低快門速度),應該也算有點超過手持極限了,應該不需要特別去擔心。但如果我們以 4EV 來降快門速度來計算,如果用的鏡頭夠廣的話,還真的有機會啟動長曝雜訊抑制哩...


更深入探究 A7 II 的五軸防手震規格,因為 A7 與 A7 II 都是可交換鏡頭相機的關係,所以針對鏡頭的支援度還是必須提一下。之前 Sony 選擇了在 E 接環鏡頭上直接搭載防手震的這條路(A 接環系統像是 A99 這樣的機型,則是很早就把防手震做在感光元件上了 -- 好吧,其實最早應該是 Konica Minolta D7D),所以全幅 E 接環的 A7 / A7R / A7S,是可以透過 OSS 鏡頭來獲得基本的兩軸(Pitch 與 Yaw)3EV 補償防手震能力的。

到了最新的 A7 II,因為將防手震內建在感光元件之上的關係,所以比起之前的 Alpha 機型,它有著兩個特色。一是可以廣泛地支援無防手震的鏡頭,包括 A 接環鏡以及轉接其他手動鏡頭,都能全面使用到機身防手震,也是推出時標語上的「Stability for all」的意思 -- 但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啟動「五軸防手震」的前提,是鏡頭接點必須能回傳給機身「對焦資訊」才有,所以一般沒有電子訊號的手動鏡頭乃至於少數幾款 A 接環鏡頭就都只能支援到三軸、大約可以提供 1~2 級的防手震效果 -- 有總比沒有好吧?

A7 II 防手震系統的第二項特色是它的機身防手震是可以跟鏡頭同時運作的,或該說,接上了 OSS 規格的鏡頭,便會自動切換為鏡頭防手震 + 機身防手震的組合(這部分的技術可行度,其實當初 Panasonic GX7 交流會就有提及了),而若是將鏡頭上的防手震開關關閉,整個防手震功能便會完全關閉,所以並不能獨立切換是否要只啟動鏡頭防手震或是機身防手震;高階長鏡頭上能指定擺鏡方向的防手震 Mode 功能,也不能在機身防手震選項上選擇。

在上面的測試之後,還有更多的防手震測試我們留到了評測影片之中。不過近期 Sony 也釋出了修正錄影穩定效果的韌體更新,所以影片中的效果就請斟酌參考囉。

實拍分享


相片資訊:ISO1000, f/5.6, 1/60, +1EV 使用 APS-C 鏡頭


因為自己就是在用 A7S 工作的關係,所以在評測 A7 II 的期間也就直接無痛地,將這部機器拿到工作的場合使用,上面這張就是 imos 保護貼的報導。A7 II 的防手震用在小編不具備 OSS 的 E 30mm f/3.5 Macro 微距鏡上,真的可以感覺到明顯的穩定感(裝在 A7S 上就很晃 XD),對於拍攝很有幫助。防手震系統用起來效果最明顯的時候,一個是望遠端,另一個便是微距拍攝時,對於構圖穩定度很有幫助。此外,這裡的人像色調其實也表現不差(硬要補一句 XD)。


相片資訊:ISO160, f/3.2, 1/60, +1.7EV, 自動白平衡, 55mm
使用鏡頭:FE 55mm f1.8 ZA


個人覺得 A7 II 的各項色調等表現都與其餘 A7 系列沒有太多差異,會覺得整體而言算是偏冷偏綠一些。所以會建議白平衡可以朝偏洋紅與黃色一點點來修正;測光表現方面也偏保守,所以 EV 大致都要加個 0.3~0.7EV,畫面才比較接近自己預期的 0EV 狀態。


以前剛借到 RX1 評測的時候就有體驗了一下全片幅的淺景深威力,但反而在 A7R 的評測時,並沒有特別去享受試試這方面的表現。這次小編借到了 FE 70-200mm f/4.0 長鏡頭與 55mm f/1.8,圖左與圖右就分別是兩鏡針對這方面的小小測試。其實從這個 500px 高的縮圖應該看不太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Flickr 相簿看大圖與 EXIF)-- 左邊這張是長鏡頭 f/5.6 光圈的表現;右邊則是 f/1.8 光圈全開焦點在第一根路燈。個人是覺得拍起來還滿開心的啦(真心捨不得把 55mm 還回去~緊抱)。


相片資訊:ISO6400, f/4, 1/160, -0.3EV, 陽光白平衡, 200mm
使用鏡頭:FE 70-200mm F4 G OSS


這張是想試試高感度 + 低光 + 暗部細節,拍攝的方式是坐在路邊用翻轉螢幕進行低角度拍攝。以這樣的條件來搭配較重的長鏡頭來拍,以往會是個嚴苛的挑戰,不過得到的結果與拍攝時的穩定度,真的很讓小編感到驚豔,畫面的暗部細節也不錯,對焦速度的話在這樣的低光下還算可以。


相片資訊:ISO3200, f/4, 1/1250, +1.3EV, 自動白平衡, 200mm
使用鏡頭:FE 70-200mm F4 G OSS



相片資訊:ISO160, f/1.8, 1/60, 自動白平衡, 55mm
使用鏡頭:FE 55mm f1.8 ZA



相片資訊:ISO100, f/5.6, 1/160, -1.3EV, 陽光白平衡, 200mm
使用鏡頭:FE 70-200mm F4 G OSS



相片資訊:ISO125, f/2.5, 1/60, -1EV, 自動白平衡, 55mm
使用鏡頭:FE 55mm f1.8 ZA



相片資訊:ISO100, f/2.8, 1/1600, -0.7EV, 自動白平衡, 55mm
使用鏡頭:FE 55mm f1.8 ZA

[本次 Sony A7 II 的全部實拍原圖按此]





Sony A7 II 樣本影片




各感度測試



這次的感度測試我們拉到了戶外拍攝,雜訊抑制調整到弱的設定之下,放大到 100% 看,個人覺得 ISO 3200 ~ 6400 都還算可用;縮圖觀看的話個人覺得 ISO6400 的表現有比 A7 / A7R 要好了一些,幾乎都沒有太惱人的粒子或去雜訊痕跡,銳利度則是都保持一定水準。


[Sony A7 II 各感度原圖請按此]

優缺分析

SONY DSC
SONY DSC


Sony A7 II 的優點:
· 新的按鈕與手把厚度手感較好,更接近 DSLR / SLT 操控
· 防手震效果顯著(最高約 4.5EV)
· 快門震動更小、聲音更輕
· 連拍黑屏時間縮短
· 支援 Slog-2(限制最低感度比 A7S 低,只要 ISO1600)
· 高感度有進步,ISO6400 更為可用
· 細部操控如放大照片等改進

Sony A7 II 可以改進之處:
· 儘管手感變好,但使用長鏡頭可能還是得搭配垂直把
· 視覺上機身變厚不少,重量也較重
· 螢幕較難掀開,轉軸會干擾 AEL 按鈕操作手感
· 對焦有微幅進步,但低光對焦與反應仍不及 A7S

結論

SONY DSC
SONY DSC


當初筆者之所以會捨棄較低價的 A7 而選擇 A7S,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前者的感度表現自己不太滿意(A7R 的高畫素以現有的工作來講比較用不到,先放一旁),但因為初期考慮要用 APS-C 專用的鏡頭,所以裁切畫素又是個考量點(A7 為 10MP;A7S 為 5MP),而有點猶豫不決。不過後來考慮到現有 FE 變焦鏡還沒有 f/2.8 的恆定光圈版本,因此對高感度的需求就相對高上不少;反過來講強力防手震也是一解,才比較能應付千變萬化的記者會拍攝環境。當時由於還沒有 A7 II,所以我選擇了前者。不過這次測試完了 A7 II 之後,會覺得兩者在這方面的差距已經縮小很多了。

A7 II 的感度雖然僅有進步了一點點,但強大的防手震卻讓他在不太需要凝結物體動態的題材上,大幅拉近與感度之王 A7S 的差距(掐指一算時間 A7 II vs A7S;可用 ISO 6400 vs ISO12800~25600,差距 1~2EV;防手震 A7II 約 4.5EV vs A7S 搭 OSS 約 3EV,差距 1.5EV),不過坦白說遇到需要提升快門速度凝結物體的場合,還是非 A7S 不可囉。此外,兩者其他的差距,大概就是對焦反應跟帳面畫素了吧?這就端看個人的需求為何了 -- 手感與質感喜歡 A7 II 還是 A7 / A7R / A7S 也是見仁見智。

SONY DSC
SONY DSC


覺得小編在結論部分為什麼都一直在跟 Sony 自己人比較?主要是因為在全幅無反這塊領域,還是只有這間廠商自己在跟自己競爭。儘管如此,Sony 卻還是一再地讓我們看到科技爆發的產品 -- 這次 A7 II 就是這樣的感覺,它的防手震系統在這次的評測中表現的確強悍,相關的人機介面部分也都有穩步地朝向專業前進。雖說還是多少有一點點性能上的遺憾,不過 A7 II 依然是繳出了明顯優於前代機型的成績單。這點對目前還沒有太多競爭對手的產品系列來講,算是非常有誠意的改版之作。

放眼未來,如果先拿下「全幅」這個招牌絕招,在「專業可換鏡式無反相機」這塊市場,競爭對手就有 Panasonic GH4、Samsung NX1、Olympus E-M1、Fujifilm X-T1 等機型。而如果 Sony 希望可以在這樣的比較之下依然帶出差不多的功能表現,帶來更強對焦表現、內建 4K 錄影的旗艦級產品的話(A9 與 A9R?),相信應該就真的有機會,可以吸引到其他 DSLR 專業系統的用戶,加入這個不再需要猜測曝光與色彩,所拍即所得的無反世界;而針對隨身入門需求,當然 A7 目前的價位是有著不錯的吸引力啦,不過要是有少了電子觀景窗,定位類似 A5100 的機型,應該也是大有可為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