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ovo Yoga 3 Pro 評測



Lenovo 的 Yoga 系列筆電我們從最早的原型機開始就有報導,想不到不知不覺間已經出了三代了,甚至成為了同類產品的代名詞。但做為創始者,Lenovo 可沒有在原地踏步,在最新版的 Yoga 3 Pro 上,Lenovo 成為了第一批採用 Intel 新的 Core M 處理器的廠商之一,並且依靠著 Core M 低功耗的特性,對機身做了大幅的修改,讓原本就已經不厚的機身變得更薄;同時 Lenovo 還設計了一個非常有特色的轉軸來搭配新的機身。這一切都讓 Yoga 3 Pro 成為第一代 Core M 產品中特別引人注目的一個,究竟它的表現如何呢?讓我們看下去吧!

外觀


毫無疑問,Yoga 3 Pro 最搶眼的就是它的「轉軸」。這裡轉軸加引號,是因為和一般一根圓柱式的鉸練不同,Yoga 3 Pro 用的是類似錶帶一樣,由很多片小片的金屬片組合而成,非常特別的一種設計。真正的「轉軸」組合一共有六個,就是看起來比較閃亮的那六塊,除了均勻分散力道之外,它們讓 Yoga 3 Pro 可以完全躺平,也可以完全向後折成平板模式。不論在哪個角度和位置,Yoga 3 Pro 的轉軸都是視覺的中心,而且轉軸的感覺非常堅挺,無論什麼角度都沒有任何的晃動。在六個轉軸的中心則是用來填空間,類似錶帶設計的鋁片,這些鋁片並不負擔機構的支撐,所以會有一點點的滑動,並且像金屬錶帶一樣在機器晃動時會有一點喀啦喀啦的聲響,但並不影響穩固性。


把視線從轉軸上移開,第二個會注意到的就是這台機器是多麼的薄。拜 Core M 處理器驚人的低能耗所賜,處理器產生的廢熱也低,因此 Yoga 3 Pro 不需要太複雜的機構來散熱。這使得裝有處理器的那一半機身可以做到非常地薄,到了和螢幕的那一半幾無差距的程度。閉合時機身最厚處為 17mm 厚,全機身重 1.18kg,對於一台帶有翻轉機構和觸控螢幕的筆電來說,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數字。

不過因為機身厚度薄的關係,比一個 USB 厚的連接埠就無法放到 Yoga 3 Pro 上了。在左側有一個 USB3.0、一個 Micro HDMI 和一個 SD 卡讀卡機;在右側則有另一個 USB 3.0、耳機插孔、音量鍵、和開關。最特別是它的充電孔採用的是一種變型的 USB 孔,沒有插著電的時候,還可以當做一個額外的 USB 2.0 使用呢!


關於充電器的部份,我想值得特別開一段來說明。Yoga 3 Pro 的變壓器可以輸出筆電用的電壓和一般 USB 裝置的 5V 電壓,所以同一個變壓器也可以用來充手機平板之類的。但是,如果要充 Yoga 3 Pro 的話,必需要使用盒裝的變壓器和搭配的線才能充進去就是了。


除此之外,Yoga 3 Pro 的天板和底面採用的是金屬材質,有銀、橘和金三種顏色選擇,而鍵盤面和側面則是一種帶橡皮感的硬塑膠材料,並且鍵盤面有小圓凹點材質點綴。

螢幕、音效


Yoga 3 Pro 的螢幕和 Yoga 2 Pro 採用的是相同的 3200 x 1800 解析度面板。在 13.3 吋的螢幕上裝上這麼一片超高解析度的面板,它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無論是看照片還是看 4K 影片,Yoga 3 Pro 都能提供非常細緻的影像。不過,老問題還是出在 Windows 身上 -- 這塊面板用原生解析度的話,字體之細小真的不是一般人能閱讀的;但如果用 Windows 內建的字體放大功能,雖然絕大部份的時候使用都很正常,但偶爾碰到比較老,或是比較「特別」的軟體時,就會出現字體太小、排版混亂、圖片模糊的情況。相較於早先一兩年,現在的狀況已經改善了很多,但還是偶爾會碰到。這個情況不能算是 Yoga 3 Pro 的錯,但在它超高解析度的螢幕上,許多狀況確實是會更明顯的就是了。


在音效上面,Yoga 3 Pro 掛的是 JBL 品牌的喇叭,並且內建了 MaxxAudio 的平衡器軟體。不過由於喇叭本身尺寸小,所以音頻範圍在低音的部份比較欠缺,而且因為它們位於機身下側,發射出來的音量會被筆電底下的桌面消去不少。整體來說在音效上大約與一般 Ultrabook 的平均表現相當。

鍵盤、觸控


Yoga 3 Pro 的鍵盤是全尺寸的五排式鍵盤,也就是說它的 F1~F12 鍵沒有獨立出來,而是要用 Fn+數字鍵的組合來實現。其實從鍵盤配置,可以看出為了它超薄的機身,Yoga 3 Pro 在鍵盤上還是做了不少的犧牲,為了在上側留下空間裝零組件,讓鍵盤位置向下移動到更接近中段,也連帶壓縮到了觸控板的大小。同時也是因為機身薄,Yoga 3 Pro 雖然按鍵有很好的回饋力道,但鍵程就覺得略短了一些,可能比較不適合長篇大作。和前代一樣,在翻轉超過 190 度後,Yoga 3 Pro 的鍵盤就會自動停用,但它不像 Thinkpad Yoga 那樣,還會自己鎖住按鍵 -- 在沒有像 Thinkpad 那麼厚的空間可以做固定機構的前題下,這樣的犧牲也是無法避免的囉。

Yoga 3 Pro 的觸控板比前代小了一號,但其實在放大了字體的 Windows 環境下,使用起來還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觸控板在滑順度和觸感上的平衡也非常地好,只是在比較快速滑動的時候追跡會比較不靈敏。這有可能是因為小編還沒有找到適合的設定的緣故,但在高解析度的環境下要精確定位游標,可能還是要外接滑鼠比較穩妥。螢幕的觸控反應速度快而精確,但同樣的,只有在放大了字體和 Metro 介面時才實用,用原生解析度的話基本上要精準的點到東西就有點困難了。

效能、電力

要說到效能之前,就不得不說一下 Core M 與它的歷史。Intel 的筆電處理器長久以來,就一直有強調效能和強調省電的兩個系列 -- 每一代的處理器改版,都會在「每瓦能耗帶來的效能」上做增進,這個進步可以讓筆電在相同的電力(和散熱)需求下跑得更快;也可以在相同的效能下,更省電。後者從 ULV 到 CULV 到 Core i 的 U 系列,再到 Y 系列一路演進過來,最新的發展就是 Core M 了。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了解 Core M 的主軸是在提供「足夠」的效能的同時,盡量省電並降低發熱,而在最新的這一代上,Core M 的發熱量之小是無與倫比的。



做為筆電廠商在使用 Core M 時也有兩個選擇 -- 可以用和前一代差不多的機身,但大幅增加電力,或像 Yoga 3 Pro 這樣,將節省下來的散熱機構空間轉換到機身本身的尺寸。所以大致上我們預期看到的會是一台效能足敷使用,但不會有什麼特別出彩之處,同時電力大致上與同類產品持平的筆電。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數據正是如此,Yoga 3 Pro 的 PCmark7 分數為 4,712 分,大約與採用上一代的 Core i5-4200U 的 Ultrabook 相當,但 PCmark8 的 Home Accelerated 分數(主要是上網使用)卻比一般 i5-4200U 要低上不少。小編的觀察是 Yoga 3 Pro 的超高解析度,讓它在網頁卷動這方面的測試比較吃虧,實際上放大字體大小後的操作都是很順的,並沒有 PCmark 模擬測式的那麼卡。



而在顯卡方面,Ultrabook 從來就不是以遊戲為主打,所以內建的 HD Graphics 5300 能推動它嚇人的 3,200 x 1,800 解析度面板都已經是個壯舉了,遊戲畫質什麼的就別太在意啦!3DMark06 已經是快十年前的東西,但做為所有遊戲的最大公約數,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這裡 HD5300 得到了 4,734 分,比前一代的 HD4400 要少了差不多 1,000 分。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最新的 3DMark 上 -- Yoga 3 Pro 的 HD5300 在 Ice Storm 得到了 31,326 分,在 Cloud Gate 得到了 2,917 分,在 Sky Diver 得到了 1,488 分,而在 Firestrike 則是得到了 381 分,大約都只有 HD4400 的 70% 左右。顯然地,在定位上 Core M 比之前的 Core i ULV 還要更將省電放在顯示效能之前,基本上除非是很老的遊戲或很陽春的設定,否則 Yoga 3 Pro 是不適合遊戲的。

前面有說到,Yoga 使用 Core M 節省下來的電力,Lenovo 並沒有拿來延長使用時間,而是選擇了在維持一定的合理使用長短的前提下,去縮小電池,來達成更輕薄的機身。因為這樣的緣故,Yoga 3 Pro 搭載的電池僅 44.8Wh(前代為 54Wh),在基本使用(僅上網和文書處理)下,撐了 7hr 12m,這樣的數字在 Ultrabook 當中大約處於標準位置,對於一整天的外出使用是綽綽有餘;而在持續播放 1080p 影片的狀況下,Yoga 3 Pro 撐了 3hr 58m 進入休眠,比預期的短了一點。

軟體


Lenovo 在 Yoga 3 Pro 裡內建了一個頗特殊的軟體,叫 Yoga Harmony。裡面會記錄你在每個模式(筆電、平板、帳蓬等)下最常用的 App,以及 App 推薦。左邊則是紀錄了你在每種模式下使用的百分比,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把資料上傳給 Lenovo 的伺服器,並與世界各地的 Yoga 使用者一起做比較。顯然小編自已對帳蓬和立架模式無愛,但其實用的人好像還挺多的呢?

結論


Core M 出來的時間還不長,但做為第一批採用 Core M 處理器的產品,Yoga 3 Pro 讓我們看到了 Core M 的基本面貌。拜先進的製程所賜 Core M 比過去的產品更省電、發熱量也更低,這允許 Lenovo 在保持著與前代接近的效能和電量的同時,大幅度地削減厚度和重量。最後的 13 吋 Yoga 3 Pro 不僅重僅 1.2 公斤(比前代輕了有 200g 之多),而且這還是在擁有翻轉成平板的能力的前提下。設計上錶帶式轉軸是 Yoga 3 Pro 最大的視覺焦點,在提供一個薄而穩固的連結的同時,也為 Yoga 3 Pro 帶了一個簡明好認的特色,讓它在眾多輕薄筆電中顯得更加特出。

硬體上,Yoga 3 Pro 的 3,200 x 1,800 解析度面板是最讓人驚豔的一點,在原生解析度支援的時候,提供了非常細緻的影片和照片觀看體驗,然而 Windows 對高解析度面板支援的老問題(其實也不能算是 Windows 的錯),在這塊面板上的問題會比 1080p 的要來得更加嚴重,在碰到無法由 OS 適當地放大的應用時,字真的會小到傷眼睛的地步。此外,充電埠可以兼做 USB 2.0 用也是很天才的一個想法,在不多佔空間的前提下,提供了一個額外的 USB 可以使用,一舉多得。

可惜的是,為了追求極致的輕薄,Yoga 3 Pro 也做了不少的犧牲,像是它的鍵盤就無法提供足夠深的鍵程,也沒有翻轉後鎖定的能力;觸控板的位置被擠壓而沒有前代大、音響效果也是平平。整體來說,Yoga 3 Pro 的各項設計都抓準了 Ultrabook 使用族群最核心的要求 -- 輕、薄、攜帶方便、而且可在外使用一整天,但對於遊戲、或影像、影片編輯等需要高運算效能的應用,就比較不擅長了。

Yoga 3 Pro 在台定價為 NT$49,900、香港則是 HK$13,998,實話說這將 Yoga 3 Pro 放在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即便我們相信它是物有所值,但這個價位比上一代貴了差不多有一萬台幣,已經到了商務/工作用筆電的範圍了。這樣的價位對於一般上上網、看看影片的消費者來說,有點遙不可及,特別是上一代的 Yoga 2 Pro 除了機身薄度和重量有差之外,其實採用了相同的螢幕,而且效能和電力也都不相上下,讓 Yoga 3 Pro 的優勢變得更加不明確。對於追求絕對輕薄之餘,還想要有筆電變型平板的能力的朋友,Yoga 3 Pro 是很容易推薦的一台機器;但如果願意退一步的話,也無妨參考早一代的機器,或是看看其他即將上市的 Core M 選擇都落在什麼價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