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7 II 中文動手玩:更符合專業用戶需求的 135 全幅無反(影片)


在全幅可換鏡式無反光鏡相機市場上,暫時還找不到任何對手的 Sony,將許多網友戲稱的「外星科技」再加碼,把以往普遍認為難以在全片幅上達成的五軸防手震,給加進了最新的 Sony A7 II / Alpha 7 II / α7 II 之上,還將目前已經推出共三款全片幅無反機型 A7、A7R 與 A7S 上都保持相同的機身設計再改進,讓這款二代目如同之前 A7 剛推出時一樣帶來革新,在 Sony Alpha 中跟 A7R 以及 A7S 並列為專業級產品 -- 僅次於 A99 一點點位置,也讓 A7 成為此系列的入門產品(便宜嘛)。

今天,這部無論從硬體規格或是人機界面上,都讓人看到改進誠意的 A7 II 總算降臨了港台。而除了令人關心的價位外,到底這部全新進化的全幅無反到底實際用起來如何,就請繼續閱讀觀看我們的動手玩心得吧。



更新:動手玩影片,包括對焦與五軸防手震錄影對比測試。

動手玩心得


影片、Sony A7 II 動手玩 -- 包括對焦、五軸錄影對比測試


首先,A7 II 有幾個在人機界面上的增進,這部分各位可以直接透過本段下方的比較圖集搭配觀賞。我們先暫時不談內在規格部分,A7 II 與 A7 外在的最主要差異,是它提供了比前代變得更為厚實的手把,也將 A7 的快門鈕移到了手把前端,將原本充滿復古味道的調整滾輪,改為現代 DSLR 上常見的設計扁平式設計,節省了不少空間。說實在的,雖然有些人不太喜歡 A7 當初的復古設計,但個人覺得改掉這個部分,真的讓這系列產品獨特的氣質少了很多。



儘管有點可惜,不過這應該是在實用與外觀考量之下不得以的取捨,而如此設計所獲得的性能增進,其實在實際動手玩後個人又覺得算是相當值得(真是兩難啊!)-- 甚至說不定可以讓 Sony 的高階全幅無反,有機會讓許多原本對這套相機系統在操作性與手感有所遲疑的專業人士改觀呢。


圖左 A7;圖右 A7 II


相信 Sony 真的有聽進眾多使用者對於此系列產品的意見回饋,所以在 A7 II 設計了更厚實的手把,提供更穩固的操控手感;連原本讓人摸不太著頭緒,在垂直手把上的特殊斜缺口設計,也在 A7 II 上改成了跟橫拿時手把差不多的手感,垂直把上的快門鈕也不太容易誤觸了。從機身另一側看來,雖說機身也看得出來明顯變厚,但因為眼罩突起的關係所以相信在收納上的差異應該感覺不會差太多才是。這裡也可以看出 A7 II 在機身質感以及連接埠排列的位置都有所不同了。


圖左 A7;圖右 A7 II


A7 II 的機身設計變更,其實有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因應更厚實的手把,Sony 將快門鈕與電源撥桿前移,這裡相對於之前的快門位置,真的順手了非常多,也讓原本 C1 自定功能按鍵旁邊的位置空了出來,讓 Sony 可以比前代多放上一顆自定鈕,還將按鍵增大並加上突起的分隔點,讓手感更為清晰 -- 這裡就不再強調 A7 上的 C1 有多難找了...(光看上圖按鈕的大小對比 XD)


同樣因為變厚所帶來的「好處」還有背面的翻轉螢幕,變得可以直接讓外框更陷在機身裡。這可以讓螢幕的保護性變高了,也讓原本陷在機身與螢幕垂直轉角內有點難按的 MENU 與自定按鈕,因為改成了斜角設計而好按非常多,但這裡還是要講一下,A7 II 的按鈕質感倒是變得相當普通啊。透過這張圖也可以看到 Sony 在感光元件平面位置標示的旁邊,還放上了「SteadyShot INSIDE」的標示,不知道這會不會變成新一代 A7 系列的標準配備?


圖左 A7;圖右 A7 II


其餘的細節改變,還有大拇指放置的位置有了一點不同然後記憶卡插入的方向也變了 -- 其實筆者覺得這也算是 A7 系列的特色說... 不變的是,錄影的按鈕還是放在滿難找到的地方(還變小顆了...)。整體來講,儘管機身重了一點點,不過這部二代目在操控與手感上的升級算是相當明顯,但單就手感而言,說真的其實跟套上了原廠皮套底座的一代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就是了。


嗯... 雖然有點算是玩笑話,但個人覺得 A7 II 最令小編「有感的改進」,竟是原廠的皮套設計... 是的,Sony 總算想到要在底部開了個更換電池的預留蓋子了!底部固定螺絲也改為陷在皮套底部的平整設計,螺絲上也有腳架孔了;皮套的側面保留了取出記憶卡的空間,另一側則是僅留下了靠後方的 HDMI 及 micro-USB 埠的預留空間。這幾點身為 A7S 的使用者,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一代不這樣設計啊啊啊(抱頭),然後,A7 確定裝不上新版的皮套(再抱頭)。

而若是有人擔心 A7 II 手把已經變厚,那再加上皮套會不會有點太過頭了。這倒是沒啥問題,因為 Sony 預留了記憶卡以及連接孔的位置,就已經讓這代的皮套比起前代要薄了一點,所以小編才會說,其實拿 A7 裝上皮套手感是與二代差不多的唷,所以想為了手感而換機的朋友,也許可以考慮購入 A7 的原廠皮套試試。


圖、改進版的 A7 II 原廠皮套


重點功能介紹

五軸防手震



無論在手感的進步有多少,從結果而論,A7 II 是有點變腫變重了沒錯。但其實 Sony 這次的已經算是費盡了心思縮小並簡化了在 A7 II 上五軸防手震的元件(如上圖),才能在這次機身機構的三個設計理念包括「微型設計、低電耗與影像穩定表現」上,保有不錯的水準表現 -- 必須說,微型的部分雖然輸了前代一點,但後兩者其實都有不錯表現呢。

首先,Sony 特別強調這塊全片幅的五軸防手震感光元件,其實與 Olympus 所使用的那塊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這裡我們從它的結構,還有它可以與自家的 OSS 鏡頭防手震同時作用應該不會覺得太意外。此外,這個五軸防震技術還加上了新的微型促動器與霍爾傳感器,Sony 也特地為 A7 II 搭載了運算功耗更低的 LSI,一種結合 CPU 與 DSP 的新結構控制元件:可透過收到的對焦距離資訊對上下與左右擺動進行補償,實現 4.5 級的強悍抑震能力。重點是,在放進了 CMOS 防手震之後,竟然在測試之下還比前代省電 -- 這真的是有點意外啊!


不知道大家看到前段的說法有沒有看出一個要讓五軸防手震完整發揮的關鍵之處,提示:「對焦距離資訊」。因為這個限制,Sony 在自家少數幾顆無法回傳此資訊的鏡頭上,就會變成僅能支援三軸、也就是只剩 X、Y 與轉動了 -- 再更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你接上的鏡頭並不支援對焦距離資訊回傳,那麼就都僅能支援補償效果約莫 1~2 級的防手震效果啦 -- 想用手動鏡享有五軸防震的朋友,這就有點可惜了(但畢竟還是有防震效果);而對使用可以回傳資訊的轉接環的朋友... 嘿嘿。然後,這樣的規格其實應該是最能吸引到 A 接環的用戶,因為只要透過轉接環,你就可以享有比之前 SLT 系統更好的防震機能了呢!

Sony 在 A7 II 上 SteadyShot INSIDE 提供了自動與手動選擇焦段的選項,可以在 8mm~1,000mm 中選擇你裝上鏡頭的焦段,不過可惜的是,針對運動拍攝需求可能會用到的防手震模式切換功能,在 A7 II 上並沒有提供,所以想要關掉特定方向防震的朋友,可能還是得要挑選特定的鏡頭才能達成啦。


對焦性能提升

根據官方的數據,Sony A7 II 相較前代提升了 30% 的反應速度,追焦上的表現也提升了 1.5 倍,據說這都是因為加入了 A6000 上的對焦演算法所賜。現場我們測試了一下它的對焦反應,說真的速度真的有提升,對焦的確實程度也的確有提高。但如果真的只是演算法的差異,不知道是否有機會更新到前代讓同樣具備混合式對焦系統的 A7 也能享有這樣的規格呢(期待眼神)。


錄影規格與畫質增進


Sony 在 RX10 上更新加入了 A7S 也擁有的 XAVC S 格式,但在 A7 上則是留到了二代目才加入,並且提供了 A7S 上有的 S-Log 2 影片設定檔。有意思的是,之前在 A7S 上使用 S-Log 2 時最低感度 ISO 3200 的限制,來到 A7 II 上倒是低了一格僅需要 ISO 1600,這對於後續如果要用此設定檔拍攝的朋友,在 ND 減光鏡的選用上應該要稍微注意一下喔。

最後,雖然目前海外的評測中對於畫質雖然覺得並沒有太多增進,不過根據 Sony 今天的說法,在這方面其實 A7 II 也是有一些加強的,看來這部分只能等到後續的深入評測才能獲得解答了吧。

結論


坦白講,對評測過 A7R 也用過一陣子 A7,之後才狠下心買下 A7S 的小編而言,這次 A7 II 的吸引力真的相對較小。畢竟會買 12MP 解析度但高感度來到十萬等級的機身,就是因為自己寧願朝向用高感度來換快門速度的使用習慣。不過這次 A7 II 倒是反方向地,以極高的防手震性能來大幅降低高感度的使用機會。說真的,若是以拍攝靜物來說,A7 II 的優勢與價位較高的 A7S 相比甚至還勝出一些呢 -- 畢竟兩者 ISO 可用度應該沒差到 4.5EV 這麼多吧!而且五軸防手震在手持錄影的幫助又更是大,這些都是很大的優勢。

從整體產品系列來看,Sony 在 A7 II 推出之後,也等於是讓 A7 降到了江湖上普遍傳說的 A5 的位置成為入門款式,這樣也讓目前 Alpha 全幅無反的產品等級更為完整 -- 要便宜買 A7,要畫質、感度、穩定度都有對應的選擇。但小編還是很期待具備更強對焦性能的高階機型登場(A9?),如此一來,應該可以就真的達到「符合」專業需求的程度了吧 -- 喔,順便幫常拍攝影片的朋友許個 Global Shutter 的願望,希望 Sony 未來可以用他們的外星科技幫我們一一實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