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 Pro 3 評測


不經不覺 Surface Pro 已經來到第三代,第一代推出時的印象仍然存在吧?當時的 Surface Pro 的確有不少缺點,例如又厚又重,續航力更是被人集中批評的一點。不過它卻可說是第一款操作流暢的現代 Windows 平板,而且黑色梯形的機身也給人很 cool 的感覺。現在 Surface Pro 3 已經將這些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一一解決,不過有一個問題由第一代至今仍然存在。想了解我們的評測結果的話,請點繼續閱讀。

設計及硬體


機身

Surface Pro 3(下稱 Pro 3)雖然依然保有前兩代 Surface Pro 的設計風格,不過看下去感覺完全不同,嚴格來說,它跟 Surface 2 更像親兄弟。Pro 3 同樣有一個銀色而且很纖薄的機身,作為一款而要散熱風扇的 Intel Core i 平板電腦,厚度為 9.14mm -- 對比配備 NVIDIA Tegra 4 的 Surface 2 之 8.9mm 厚度,其實相差不大,不過 Pro 3 的功能當然強勁得多。作為一款比 Surface Pro 2(下稱 Pro 2)更強的第三代 Surface Pro,為什麼機身竟比前者更薄更輕?主要原因是因為它較大的螢幕換來一個較寬的機身,所以工程師理應可將裡面的零件在較廣的平面上分佈,不用在一個較小的平面上互相重疊;市面上有不少機身較薄又較大的手機是採用這個工程設計。此外,以一款 12 吋的 Windows 平板來說,只有 1.76 磅的 Pro 3 真的很輕,相對 2 磅的 Pro 2,在數字上雖然不是相距很多,不過拿上手的的感覺卻是輕了不少,甚至不會有 Pro 2 那種類似拿著磚頭的感覺。


在機身結構上,Pro 3 跟歷代 Surface 相比的最大優勢是支架可透過摩擦力來固定在 150 度或以內的任何角度,後躺至接近水平的地步,而前代最多只有 22 度或 55 度;Microsoft 稱這個設計令到 Pro 3 的「Lapability」(可放在大腿使用性)大增,這個詞是由他們自家創作,我們會在文後一個獨立的部份詳談這個「Lapability」的概念。至於插口方面,Pro 3 的依然有一個 USB 3.0 埠、microSD 卡埠(最高 128GB)、3.5mm 耳機埠、Mini DisplayPort、充電埠底部一個鍵盤保護套的連接埠,最後當然還有前後均為 5MP 的鏡頭、音量鍵和開關鍵吧。

以往兩代 Surface Pro 的 Wacom 觸控筆都可以吸附在充電埠上面,不過 Pro 3 的 N-Trig 觸控筆並沒有這個能力,機身也沒有插筆孔呢,所這以代觸控筆的遺失機會大了。為此,Microsoft 推出了一個名為「Surface 筆套」的配件,其實就是一個可以貼在鍵盤保護套上的筆套 。Microsoft 沒有向我們借出這件配件,不過據主站的試用經驗指出,這個筆套在貼在保護套上幾日之後就掉下來了。沒錯,Pro 3 的機身結構的確沒有給它的觸控筆「安全感」,只是我們仍然可以找一個方法來確保它有容身之所,就是如上圖那樣把其夾在保護套上鍵盤和磁石間的連接縫上。雖然這也是個穩固的方法,不過大前題是大家有買這個保護套,因為 Pro 3 不會連同它一起出售呢。



螢幕

Pro 3 的螢幕尺寸為 12 吋,比以往的 10.6 吋大,而且比例更由 16:9 改成 3:2 了。這個變動的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正面的,筆者以往曾評測過第一代 Surface 和曾為第一代 Surface Pro 的用戶,在使用時發現由於它們 16:9 的螢幕在橫向模式之下,Windows 8 下方的程式列已經佔了不少位置了,再加上最常用的文書處理程式和瀏覽器的上方都會有一個功能欄,所以餘下能用於顯示內容的空間都實在不多。將它們直拿的話,卻由於機身修長而覺得上半部有不少重量,不利長時間手持著。

說到 Pro 3 的 3:2 螢幕方面,由於螢幕較高,尺寸較大,所以可用於顯示內容的空間增加了不少,作為一位用了 13 吋 MacBook Air 幾年的用戶來說,比較容易適應。其次,Microsoft 也把 Windows 的標誌位置(同時是一個啟動 Modern UI 的電容按鍵)由螢幕的下方移到右邊,對於很講究設計平衡的筆者來說,實在覺得有點怪異,在雙手拿起平板的時候,很容易會不經意地啟動了 Modern UI;在直拿的情況下,這個設計卻顯得很合理,只可惜 Windows 電容鍵不像 HTC Incredible S 的功能鍵那樣,隨機身轉動而轉向吧!

在很多 Android 平板和手機都開始採用前置立體聲喇叭的情況下,Microsoft 亦選擇在在接近螢幕的左右上方作出了同樣的安排,絕對是一大進步。前代 Surface Pro 的喇叭也是立體聲,不過由於它們是藏在機身內,透過散熱縫發聲,所以立體聲的感覺並不明顯,音量也偏低。相對,Pro 3 喇叭不僅前置了,Microsoft 也稱其音量高了 45%,我們不確定它的音量是不是真有 45% 的提升,不過的確比 Pro 2 大,低音也較明顯。

顯示質素方面,Pro 3 擁有一個解像度為 2,160 x 1,440 的 12 吋 ClearType 螢幕,ppi 達 216。像素密度一定不及大家的旗艦手機,不過通常我們都會把電腦放到距離眼睛較遠的地方,所以不「嗅」螢幕的話,大家一定會對它的細緻度感到滿意。雖然 Microsoft 表示它採用了低反射的玻璃,在目測之下螢幕層也非常貼近玻璃,不過我們不覺得這個低反射玻璃的技術有很大幫助,這個「問題」其實不能怪 Microsoft 的,因為在消費者產品界裡,其實仍然找不到亮面但又很不反光的玻璃面板呢。


「Lapability」



如上文所說,Lapability 是一個由 Microsoft 自創的詞語,意思是「可放在大腿使用性」。之前兩代的 Surface Pro 支架角度最多分別為 22 度和 55 度,不過這兩個角度放在大腿上都不足夠跟眼睛成為一直線,而且 55 度在腿上只為僅僅穩定。Pro 3 幾乎無限制的角度調整(最多 150 度)可以大大改善上述問題,角度可以依著個人喜好隨心所欲。Microsoft 稱這個支架在配合鍵盤保護套之下,可以取代傳統筆電,但其實它仍有些跟前一代一樣有的原生問題。第一大問題是機身重心位置,正常筆電的重心是落在主機身,即鍵盤那一部份,而上蓋則真的只用於放置螢幕。可是 Pro 3 的邏輯就是將螢幕、電池、電路板和其他零件通通放在主機身裡,鍵盤保護套則只有鍵盤,而且兩部份只由柔軟的物料和磁力接頭連接,重心當然只會落在 Pro 3 的身上。如要 Pro 3 站立起來,就需要打開支架,但支架之所以能夠令到機身站起來,是由為它立在一個平面上,所以底部需要的平面空間比筆電多很多,而且角度越大,空間需求越高。


所以,當把 Pro 3 以較斜的角度放到大腿上的話,那就需要需較大的空間,這對大腿比較短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問題。而且它跟鍵盤保護套幾乎有著共生的關係,所以加上保護套之後,所要的大腿表面空間會變得更多。支架結構所衍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支架一定要放在平面上才能讓平板站立,筆電的螢幕卻只需連接著機身的關節,就能「凌空地」站立了。因此,筆電可以放在一個較接近大腿膝蓋的位置而不向後翻,而 Pro 3 則由於支架需要平面支持的原固,需要放在一個較接近用戶肚子的位置才有足夠的空間站立。這也引來了另一個問題,由於用戶要讓視線跟螢幕成一直線,所以 Pro 3 的機身(也就是螢幕)越接近用戶的身體,用戶頭部垂的角度會越大,這個動作很快就會讓頸部疲累了;雖然筆電也會有相同問題,但始終沒有那麼嚴重。上述支架的原生結構問題,放在較小的桌面上也會出現。


還有一點要特別說一下的,當 Pro 3 站立在大腿上時,會把不少的重量轉移到支架,而支架又會將重量轉移到戳著大腿的兩個角落,在擺在上面的初期,筆者已經覺得不太舒服,在使用一段短時間之後大腿上已經出現紅印了。不過這個情況在穿著牛仔牌或布料較厚的西褲時,會比較沒有那麼明顯,不舒服的感覺仍是有,但沒有那麼強。最後,這代支架的兩個連接結構已由兩段關卡式變為摩擦力式,支架完全是由摩擦力來固定。現在結構的摩擦力充足,不過筆者真的有點擔心這兩個零件會在使用一段日子之後退化,不能將 Pro 3 立起來呢。


[圖片來源:9gag(經修改)、Microsoft]



N-Trig 觸控筆


在文初已經提過這代 Pro 3 沒有再採用 Wacom 的觸控筆技術,轉移採用 N-Trig。N-Trig 公司稱他們這個技術的好處就是讓螢幕模組變得沒有那麼厚、加強像素的準確度和可同時容許筆和多點觸控。不過跟 Wacom 相比,使用 N-Trig 技術會有一些犧牲,包括感壓程級數由 1,024 級變成 256 級,以及 N-Trig 為主動式的觸控筆,需要為它裝一個 AAAA 電池和兩個 319 電池才可以使用。這兩款電池都是比較冷門的,幸好 Microsoft 隨盒附送了一套,但用完就要自行搜購了。只要筆尖到達螢幕上方 7mm 左右的位置,就可以見到懸浮控制游標了,還有,N-Trig 筆身是有兩個鍵,分別為刪除鍵和選取鍵,只要用戶按著它們其中一個,就可以啟動功能了。而在特定的 app 內,筆頂鍵可以作為橡皮擦(香港:擦膠)。



筆者不是一位專業的繪圖師或插畫師,所以感壓級數大減對自己的影響可謂不能感知得到,所以還是從一位普通用者的角度來評論吧。這支筆無論在質感(由膠變金屬)或是重量,均勝於上一代的 Wacom 筆,而且外觀也像一支正常的鋼筆。它的缺點就是不能透過磁力穩定地吸附在 Pro 3 機身上,這點上文已提過,不在此重複。一個小小的補償就是,Microsoft 有將 N-Trig 筆和 Pro 3 作出了特別的功能整合,在兩者經藍牙配對之後(Pro 3 啟動藍牙,按著筆頂的鍵 7 秒),用戶就可以在 Pro 3 睡眠的情況下,按一下筆頂鍵來喚醒 Pro 3,並解鎖進入 One Note app 了。這對經常抄寫筆記的人來說很方便,不過筆者始終覺得在玻璃上寫字的感覺跟紙張有很大分別,由於玻璃很滑,摩擦力沒有紙張那麼大,所以需要重新學習力度的控制;幸好筆劃粗幼 / 粗細的效果依然很逼真。



實體鍵盤保護蓋 3


Microsoft 沒有仁慈到隨盒附送一個「實體鍵盤保護蓋 3」,不過它跟 Pro 3 幾乎有共生的關係。來到第三代的它,體積當然有隨著 Pro 3 機身增大而變大,不過大家得到的又豈只一個變大版的實體鍵盤保護蓋 2 呢。它的堅硬度更勝以前,觸控版大了一點之餘更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結構,按壓感跟其他按鍵一樣變得更好。而且,保護蓋的上方多了一個磁力分節,用戶可以把其摺疊起來並貼到螢幕下方的黑框,以提升鍵盤的高度。這項功能的本意是改善打字的體驗,不過個人還是喜歡將鍵盤平放呢,而且將該部份貼到螢幕邊框之後,更會阻礙著一些從下方邊緣向上掃的操作。


對於使用個鍵盤保護蓋的經驗,大概只有一項大問題和一項小問題。大問題就是在打字時,左手拇指下的「大魚際」(那片肉的學名)經常會不經意地碰到偏向左邊的觸控板,影響輸入結果。雖然可以在設定中,將觸控板設成對點觸作出不同程度的延遲反應,但作為不明顯。而小問題就是,它背面所採用的布料實在太易沾上塵埃了,而且在這種纖維結構上的塵埃並不容易清理,在短短使用幾日之後,已經出現白邊。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想跟大家分享,就是如果大家想簡單地保護它的話,只需將它放入一個隨處可買的 A4 尺寸塑膠資料夾就可以了,因為兩者的尺寸幾乎相同;這個簡單但有創意的做法是由香港 Microsoft 的公關發明的,給一點掌聲吧!~

順帶一提,Microsoft 已經再沒有(或目前尚未)推出新一代的觸控鍵盤保護蓋,大概是因為實體鍵版已經能夠做得很薄吧?連接鍵盤和主機的磁石沒有退步,依然足夠把 Pro 3 倒掛著,只要不要有大動作就不會掉下來了。

續航力及表現

PCMark7

3DMark06

3DMark11

ATTO
(硬碟最高速度)

Microsoft Surface Pro 3(Core i5-4300U、Intel HD 4400)

4,904

4,051

P474

551MB/s(讀取);227 MB/s(寫入)


Pro 3 的充電插口和接頭都經重新設計,接頭換上了一個很修長的設計,在插入充電插口之後更為穩固(仍有磁力吸附)。只是由於它較修長,薄得像信用卡,所以用戶比較不容易地隨手插,需要專注一點才能成功插入的。要說缺點的話,大概就是它依然只懂顯示白燈,換言之我們無法從燈光來判斷充電狀態。續航力方面,筆者日常在 Pro 3 上做的事主要包括做文書工作、看 YouTube、Facebook 和瀏覽新聞網站,還有間中試玩一下在 Windows Store 上下載到的免費遊戲,在全程連接網絡和將螢幕亮度開至 70% 之下,電池最終在七個多小時之內用完。雖然這比官方稱的「最高九小時」為低,不過大家也知道官方提供的數字通常跟實際使用情況有出入吧。在充電時間上,90 分鐘大概能充到 70% 的電,所以大家不用充多久就可以換來幾個小時的使用時間啦。

表現方面,我們所試用的 Pro 3 配備了 Intel Core i5 4300U 核心、8GB RAM、Intel HD 4400 圖像處理器和一個 Samsung 製的 256GB SSD 硬碟,運行 64-bit 的 Windows 8.1 Pro。在 Haswell 核心的推動下,開機時可在十秒內到達登入畫面(從睡眠狀態喚醒的時間為約兩秒),而在輸入密碼登入後,便可以即時流暢地處理用戶的工作了。Windows 8.1 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左右視窗並排放,在一邊用 Modern UI 那邊的 Hyper for YouTube 程式看 1080p 影片,一邊用桌面版 Chrome 瀏覽網站之下,流暢度並沒有被影片拖累,主要是歸功於一個不錯的核心和 8GB 的 RAM 呢。以往的 Surface Pro,即使在沒有開啟程式的情況下,也會聽到一點散熱風扇的聲音,和點有溫暖,不過來到這代就完全沒有了,除非機器正在處理高需求的工作,如玩 3D 遊戲或跑分吧。由於這次所用的跑分軟體均為免費的基本版,所以有可能跟其他網站的結果有明顯分別。

總結

Microsoft 在宣傳這部 Surface Pro 3 之時,不斷地強調它就是一款可以取代大家筆電的平板,強調的程度更是史無前例地高。不過我們在「Lapability」的部份中,已經提出了不少支架結構的原生缺陷,在放在大腿時更會出現更多疑問。另外我們可以說,Pro 3 並不能獨自取代筆電,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配合著實體鍵盤保護蓋才行的,不過這個配件的價格高昂,相同的價錢已經足以購買兩至三個質素不錯的藍牙鍵盤了。如用戶打算以 Pro 3 取代筆電,而又打算時常把它放在大腿或其他非桌子的地方使用(特別是經常打字)的話,購買實體鍵盤保護蓋可謂一個必要的「附加代價」,不然可能會有不完整的感覺。

的確,Pro 3 本身的內涵已經比很多筆電好,機身厚度、重量和機身做工更勝過很多對手,普通 Windows 電腦能提供的功能,它同樣可以提供;而且 N-Trig 觸控筆和多點觸控功能更是錦上添花。不過這都是站在規格上而論,但在使用方式上,它還是出於物理結構的限制而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筆電。最後必須強調的是,這個結論不等同 Pro 3 不是一款好產品,只是不能做到 Microsoft 最希望它能擔當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