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磨一劍:Dyson Eye 360 的漫長故事


Dyson 雖然是昨天才推出了自家的「第一台」吸塵機器人,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第一台。早在 1998 年 Dyson 就開始了自動吸塵機器人的研究,在投入了大把的銀子和時間開發後,於 2001 年開始試驗這台 DC06。但顯然 DC06 沒有上市,也沒有什麼人記得了。為什麼當年會被被塵封?Dyson Eye 360 和它的前輩,又有什麼相似、與不同之處呢?



十六年的時間對現代科技的進展來說,根本是和另一個時代沒兩樣。原來當年 Dyson 開發 DC06 的時候,選用的還是鎳鎘電池,以及搭載「舊式的動態感應技術」和「巨型的舊式馬達」。DC06 和 Roomba 之類的機器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用「看」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位置,及避開固定和臨時出現的障礙物,而非碰撞。同時,它也可以利用視覺做三角計算,尋找清掃的最佳路線,不僅路線不會重複,而且還有一個小燈來顯示它的心情 -- 藍色是開心,綠色是在找繞過障礙物的方法,紅色是覺得有危險。

一共佈滿了 85 個各式的感應器,使得 DC06 造價非常高昂 -- 但因為它從來沒有上市過,所以最終市售價只有估計值,可能高達 US$16,500 之譜,這也是 Dyson 最終放棄它沒有量產的主要原因。Dyson 在期待科技的進步,能讓 DC06 起死回生,而這個接替的機器就是 Eye 360。


Dyson 從來沒有放棄用視覺感應器做機器人導航的這個概念,於是就有了 Eye 360 的 360 度鏡頭,這也是 Dyson 認為自動機器人接下來的正確方向。這顆鏡頭的「中線」看向大約 45 度角,讓它可以將整個房間的全景收到下面的感光器上,然後每秒經過 30 次的計算,解析並三角測量自己的位置。啟動它之後,第一件事是會原地轉半圈,這樣它就能確定充電座的位置,和整個房形了。另一個對 Eye 360 來說很重要的技術,是首度應用在 Dyson 手持式吸塵器上的數位馬達 -- 這馬達讓 Eye 360 得以在嬌小的體積內,維持了相當大的吸力。



嬌小?你沒看錯,雖然從官方照片看起來 Eye 360 長得像個電鍋一樣,但機器本身則是小得多。話雖如此,但 Eye 360 比其他的吸塵機器人都要高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此,Dyson 的解釋是他們認為直徑窄比高度矮要來得更重要,因為反正高度就算低一點,能夠去的地方也不會增加多少,反而是直徑窄一點可以更容易地在椅腳間穿梭。但窄歸窄,Eye 360 也沒有因為這樣就縮小刷頭直徑;相反,它的刷頭佔據了整個底部的寬度。Dyson 說這是在現有的吸力之下,能做到的最佳寬度,讓 Eye 360 達到極佳的平衡。


Dyson 強調 Eye 360 並不是專門為任何一種地板而設計,所以才會裝上履帶而非輪子。這個機器可以爬上最高 15mm 的障礙物,再加上它的吸力和特殊刷頭設計,讓它特別適合日本的塌塌米。不過這只是它將第一個在日本上市的原因之一而已 -- Dyson 在日本是吸塵器的第一品牌,而且日本對高科技的接受度也高。更不要說,日本可是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國度呢!就是不知道... 到底要賣多少 $$?

來源: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