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OM-D E-M10 在台發表;「精英黑」E-M5 也帥氣登場!(更新)


可視為 Olympus 前招牌旗艦機種 E-M5 的輕量版;或可說是 E-M1 迷你版本的 OM-D 系列最新作「E-M10」,緊跟在上週香港發佈之後,現在也已輕盈地在台灣現身了。與 E-M5 的 425g 重量相比,含電池只有 396g 的 E-M10 除了將準旗艦機的完整功能帶至其身之外,81 個對焦點、提供完整鏡頭資訊修正色差色散的 TruePic VII、3 吋 104 萬點螢幕解析度的硬體規格,甚至都超越了 E-M5 一些。

不過,也許是輕量化及產品定位的關係,Olympus 選擇讓 E-M10 的感光元件防手震規格上有所縮減,變成回到傳統 3 軸的規格,不具備防滴防塵規格連拍也降至 8fps,但也加入了對入門者更具親和力的內建閃光燈(GN5.8 @ ISO100,同步時間 1/250sec),還帶來增加手感並支援快拆功能的新式 ECG-1 握把,並且同步發表了一顆超薄的電動變焦鏡頭 14-42mm f/3.5-5.6 EZ。配合新一代表現十分不錯的高速對焦系統,還是讓 E-M10 有著令人十分期待的性能表現。

當然,價位部分也會是個主要考量的重點,今天正式在台灣發表的 E-M10,除了單機身 NT$21,990 的價位外,相較於提供舊版 Kit 鏡的選項,台灣則是只有提供最新款電動變焦鏡頭的 Kit 組合,建議售價為 NT$28,990;加上長鏡頭 40-150mm f/4-5.6 R 的話則是來到 NT$32,990,並且將於 3 月底至 4 月初正式開賣。另外,Olympus 還很驚喜地帶來改版的前代 MFT 機皇 E-M5U,帶來搭配 12-40mm 鏡頭的「精英黑」版本,價位也很精英地來到 NT$44,990,有興趣的朋友,除了可以搭配上週香港動手玩的影片參考之外,這次 Olympus 也讓我們有更多時間把玩這款最新的入門 OM-D 機種,詳細的測試與動手玩心得請點擊繼續閱讀看看囉。

更新:我們在今天發表會現場試用到了 Olympus 的自動鏡頭蓋,感覺真像之前我們專訪的「X-Cap」呢。至於有多像,就請觀看我們的更新吧。

動手玩心得


必須說,跟許多旗艦數位相機的「迷你」機型相比,E-M10 的手感其實並不遜色於(甚至勝過)E-M5,很令筆者感到驚訝,這點可以歸功於改良起伏更大的手把設計。不過我們掐指一算比較過後發現,在尺寸三圍中有「兩圍」都比 E-M5 要小的 E-M10,其實在厚度上是略高於前者一些的,而除了手把變厚之外,感覺加入內閃的機構也使其在厚度上有了一點點折衷,不過個人倒是很樂於見到這樣的「退步 / 改進」,因為它讓 E-M10 的握持感好上了不少,配合跟上 E-M1 的蒙皮材質也比較防滑了一些 -- 不過顯然要達到更好的手感還是得要靠 ECG-1 握把啦。


E-M10 的按鈕手感比較接近一般的按鈕,段次感較為明顯,雖然沒有 E-M5 上的按鈕那樣軟 Q,不過感覺誤觸的機率變得低很多 -- 更別說肩膀上的那兩顆 Fn1 與回播鈕了,改在這個位置顯然比 E-M5 要好按很多。不過這邊必須要說的是,機背大拇指放置的區塊在 E-M10 上改成了材質較硬的塑膠材質,儘管面積看起來大了點但手感還是有犧牲了一點。



EVF 與翻轉的螢幕其實規格上都有進步(前者尺寸有變大,後者則是提升至 104 萬點),但進步的感覺並不是十分的強烈,這點也許是因為在室內測試的關係,感覺顆粒感還是有一些存在,不過,從 Olympus 加入背光控制所帶來的自動亮度調整機能,還是可以看出利用電子觀景窗的優勢的貼心之處 -- 類似的利用範例也可以在可以看到曝光狀況甚至是直接拍攝中預覽 HDR 的「即時合成」功能上看到,感覺的出來 Olympus 雖然也是從傳統底片機時代來的廠商,但卻很願意透過創新研發出更多數位化的獨特新功能帶給消費者。


搭載 81 點的對焦直接顯示在螢幕的感覺坦白講超爽 der 的,也可以設定成分區來使用的方式。Olympus 新一代機型在 FAST AF 規格的加持之下,基本上對焦的反應是有目共睹,搭配 8fps(鎖定對焦)/ 3.5fps(連續對焦)的連拍規格,基本上要拿來拍攝一些動態場合也算是夠用了,而且快門反應也非常即時,感覺即便 E-M10 的定位還是偏向 OM-D 系列中的入門機型,但在規格上依然是沒有做出太多退讓依然十分強悍呢。

另外,以往錄影中拍照必須中斷的狀況也在 E-M10 上獲得改善,現在已經支援不間斷的錄影拍照功能,拍出來的照片會是 Size M(3,200 x 1,800)的照片,並且支援連拍。

三軸防手震實測


儘管大家都知道 E-M10 體積變小的關鍵是防手震系統由高階機型的 5 軸變成了傳統的 3 軸,不過 Olympus 表示這部機身的防手震表現還是相當強悍,讓採用 VCM 防手震技術的它可以帶來 3.5 級的補償機能。對此,相信不少朋友抱持的都是懷疑的態度,畢竟 5 軸的實力已經在市場得到驗證,降到 3 軸到底表現如何?其實直接透過以上的快速實測影片應該可以稍微比較看看囉。

實際上個人在現場直接使用兩部機器的感覺,硬是要轉一些比較刁鑽的角度,E-M5 還是比較強這是毋庸置疑,不過一般使用上在防手震的「黏度」上,坦白講差距真的並不是很大,只能說,真不愧是感光元件防手震技術的高手 Olympus 啊。對了,雖然我們也想盡快實測 E-M10 的 Wi-Fi 連線機能,不過很可惜地,這次現場的機型因為韌體版本的關係,還未更新提供這樣的機能,不過未來在我們評測之中應該就能給予各位更深入的功能測試囉。

14-42mm EZ 電動變焦鏡頭


在這波發表當中另一個令筆者感到興奮的,是 Olympus 自家的超薄電動變焦 Kit 鏡 14-42mm f/3.5-5.6 EZ 的推出,而在今天的發表會上我們才知道,這顆鏡頭其實是現有電動變焦 Kit 鏡中最薄的鏡頭,甚至不具備電動對焦的 Panasonic 12-32mm Kit 鏡也略厚於這顆鏡頭,實在是很令人驚豔。現場我們搭配 E-M10 使用了一下這顆超薄型的 Kit 鏡,發現儘管它有兩個變焦 / 對焦環,不過其變焦方式其實還是類似推桿的推動方式(會推到底),而不是直覺操作的模擬手動變焦的轉動手感,變焦速度感覺上應該也是兩段的設定,鏡頭伸出的幅度無論在廣角或望遠端都不至於太突出,重點是這樣的薄度感覺真的跟小巧的 E-M10 十分絕配啊。




說到與輕薄絕配的鏡頭,怎麼能不介紹到這次新推出的 9mm 魚眼「機身蓋」呢!這顆超薄如同鏡頭蓋一般的鏡頭,甚至被 Olympus 歸類為「配件」的類別,但畫質與有趣的程度可絕對不亞於一般鏡頭呢!-- 儘管光圈為定光圈 f/8.0,對焦範圍也只有 3 段(包括關閉鏡頭是 4 段),但據稱這顆鏡頭的畫質表現其實還不差,重點是等效 18mm 超廣角的誇張魚眼效果,很簡單便可以拍出很多可愛的大頭狗照片,不但有趣也可以拿來當做機身蓋使用,還有兩種配色可以選擇。

很可惜目前為止 Olympus 還沒公佈 9mm 魚眼機身蓋的建議售價,不過他們今天倒是公佈了最新的 25mm f/1.8 與 14-42mm EZ 的單鏡售價,分別是 NT$10,990 與 NT$8,990。說真的都比筆者心目中的定價要便宜一些呢,感覺考慮 Leica 25mm 卻一直下不了手的朋友應該可以看看 Olympus 這邊的選擇 -- 反正都沒鏡頭防手震嘛。

Olympus 自動鏡頭蓋


嘿!我們在今天發表會現場也玩到了 Olympus 針對 14-42mm EZ 鏡頭推出的自動開闔式鏡頭蓋,這塊鏡頭蓋其實跟我們之前動手玩過,對應 Panasonic 電動鏡頭的 X-Cap 自動鏡頭蓋十分類似。基本上就是在鏡頭蓋的背後有兩個類似按鈕的機制,可以讓前方的葉片在開啟的時候因為鬆開按鈕而開啟鏡片,達成自動開蓋的功能。

基礎結構真的跟 X-Cap 十分接近,不過葉片的造型還有單邊按鈕即可全關葉片的分擔形式不同(X-Cap 是一邊的按鈕負責一邊的葉片),甚至 Olympus 似乎也做得更薄了一些,質感也比較接近鏡身的金屬質感,運作的順暢度也相當不錯 -- 這顆鏡頭蓋的實際運作影片可以在下面看到。




精英黑 Olympus OM-D E-M5


看完了輕巧組合的 E-M10,接著輪到這次發表的小小驚喜,就是意味著將會持續生產販賣的塗裝改款版本的「精英黑」E-M5。Olympus 表示新版的 E-M5 將原本格紋的手把蒙皮,改成了現在 E-M1 與 E-M10 看到的蒙皮材質,將防滑程度提升了一些之餘還對外殼的壓紋做了改變,亦改良了轉盤的操作性。相信在搭配提供 LOW(ISO100)與更小對焦點的精準對焦(Small AF)功能的韌體 2.0 版更新,與專業的套裝鏡頭 12-40mm f/2.8 的加持之下,應該可以吸引不少還是希望有防塵防滴機能,但又不想直升 E-M1 朋友的眼光。至於到底新版 E-M5 有什麼改變,或者是與 E-M10 有什麼不同,除了下方的機身大圖外,我們還在下方準備了兩機放在一起比較的圖集,可以參考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