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Xperia V 手機評測:規格的戰爭不等人


今年八月的柏林 IFA 會場上,Sony CEO 平井一夫正式向市場介紹下半年多款旗艦機種,其中又以 Xperia V 的規格最受人注目。這款手機搭載 Qualcomm MSM8960 1.5GHz 雙核心處理器,特色在於單晶片整合了 LTE / WCDMA / CDMA / GSM 多項通訊能力,在適當調整之下,不需額外的通訊晶片就能支援多國的電信頻率,其中 4G LTE 網路連線在台灣還不能使用,但香港的讀者應該會想了解一下。4.3 吋 1,280 x 720 解析度的螢幕,尺寸相較於同期的 T 與 TX 雖略有縮減,但加入許多新技術,如單片式觸控螢幕與 Bravia Engine 2 影像調整系統。相機也維持 1,300 萬畫素的水準,並在自動功能上有所提升。另外有 ClearAudio+ 音效增強功能與 IPX 5/7 防水認證,可以在一定規範下承受輕微潑水與浸水。這些當初發表時十分不錯的規格,歷經半年正式亮相後是否還能維持我們的新鮮感呢?跳轉全文讓我們探索更多的細節。

外觀


Xperia V 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這是 Sony 的手機,2012 下半年的機種重新擁抱 Arc 時期的曲線設計,後蓋略帶弧線不僅讓視覺產生輕薄的感受,並能增加手持的觸感。從正面來看,會注意到螢幕放置位置偏下,讓正面上方閒置的黑色空間增大許多,在視覺比例上有些突兀。上方的聽筒護蓋相較 Xperia T 與 TX 顯眼許多,而旁邊安置著各式感應器與前視訊鏡頭。

側面按鍵的配置有些調整,左側針對充電傳輸而設計,可分為蓋上防塵防水蓋的 micro-USB 插槽與充電金屬接點,接點部分可搭配專屬的充電底座,可減少充電插槽橡膠塞的開闔次數,以延長該零件的使用壽命。上側的 3.5mm 耳機麥克風孔同樣以防塵防水蓋保護,其他各式可以按壓的功能鍵則全數移到右側位置,電源鍵安排在音量搖桿之下,相比自家無防水機種,搖桿大小與按鍵手感都有減少,這是為了防水功能不得不的犧牲。下側沒有變化,主麥克風大多放在這裡。注意到 Xperia V 雖然整體外觀重返 Arc 曲線設計,不同於 TX 正面是全平面,V 是螢幕與機身兩層式的結構,有興趣比較差異的讀者可以在圖集裡找到與 TX 的對比圖。


我們看到商標的印製變少了許多,正面除了上方印有「SONY」外,下方移除了 Xperia 字樣,翻到背面,小綠球在這裡已不復見,僅剩下簡單的 Xperia 放在中央偏上的位置。我們比較喜歡這樣簡單的感覺,畢竟加強品牌印象不代表所有空白區域都要放上商標是吧!背部的感覺更清爽了,上方三個圓型開孔分別是相機、第二麥克風與 LED 補光燈,下方則有第三麥克風與手機喇叭。 Sony 對簡約設計還是挺有一套的,如同我們之前看過的 Xperia TX,呈現一種舒適平衡感覺。

打開背蓋,Sony 在紅色款的內部也使用了相同色系的料件,這個小細節雖不會為功能帶來什麼增進,但可以見到廠商細心之處。裡面的安排非常緊湊,上方除了相機模組,有一大片被經防水印刷處理的天線覆蓋,下半部被一圈凹槽包圍的是卡槽與電池艙,背蓋上的防水墊圈會與凹槽嵌合實現防水能力。卡槽部分整合了 micro-SIM 與 microSD 卡,插拔需要先移除電池。Xperia V 搭配的是 6.3Wh(3.7V、1,700 mAh)的鋰聚合物電池,有鑑於之前在 TX 上的測試,我們認為出現奇蹟的機率不大。

IPX5/7 防水認證


既然 Xperia V 主打通過 IPX5/7 防水認證,我們當然不能錯過測試的機會。首先簡單地複習認證內容,IPX5 屬輕微噴水測試,IPX7 則是短時間浸水測試。我們在測試時將手機丟入一個高約 60 公分的玻璃瓶中,浸泡時間約 5 分鐘。由於電容式螢幕的關係,Xperia V 在水中是無法正常操作的,而且缺乏實體相機鍵想必讓一些想拍攝水中風景的使用者失望了,另外也不像 Xperia Go 的螢幕有 Wet finger tracking 技術(更正:雖然 Sony 在規格上沒提到,但官方表示 Xperia V 具備這項技術,測試時手機螢幕微濕雖然可以操控,靈敏度卻有下降,不過比沒有這項技術完全不能操控好些。),

講了那麼多,在水中的 Xperia V 依然保持下水前的頁面沒有斷電,可見防水墊圈發揮了作用。拿出來打開連接埠艙蓋與手機背蓋檢查,水滴有確實地被墊圈阻擋,建議遇水後要仔細清潔細縫處,延長墊圈壽命。打開背蓋會看到兩個區塊,上半部墊圈外可見水滲入的痕跡,但不會進入機體中,擦乾即可,墊圈之內的電池艙與卡槽則保持乾爽。要注意的是,艙蓋必須蓋緊密合才有防水能力,不過由於這款手機可自行更換電池,所以更要注意蓋緊以避免意外發生。這樣的防水能力已經保障了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狀況,當然一般人應該都不會刻意去挑戰極限。若真的要下水還是借助專業防水套件比較保險些。



螢幕顯示

Sensor-on-lens


前文提到 Sony 在 Xperia V 上裝配了不少新東西,螢幕部分採用「sensor-on-lens」技術, 先不論技術細節上,廠商間各有千秋,冠上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但目的一致要增加透光率與薄度,並降低觸控延遲。雖然 Sony 已廣泛將 No air gap 技術導入產品線,在透光度與色彩上受到一定的好評,但其他廠商逐漸把單片式觸控螢幕列為旗艦機標準配備的情況下,有螢幕本業支持的 Sony 自是不能落後。拿起 Xperia V 操作確實有螢幕變薄的感覺,要不是有一些反光,手指真有點直接摸到圖標的錯覺,觸控的靈敏與準確度相當不錯。這在 TX 上已經做得很好了,在觸控介面沒有進一步突破的情況下,一般人也很難去比較差距僅幾毫秒觸控延遲。另外,我們發現螢幕變薄似乎讓液晶容易受擠壓變色,以中等力量按壓螢幕周圍不難出現液晶變色,大力按壓螢幕中間也會出現變色。這雖然不是正常使用狀況,但看起來強烈擠壓造成液晶破裂是有可能的。

Bravia Engine 2


回顧近幾年手機螢幕發展,Samsung 憑藉自家 AMOLED 面板技術在市場上掀起一片旋風,其他廠商則以 IPS 應戰。顯示螢幕尺寸增大後,消費者對畫質的要求也提升了。Sony 在自家的手機上並不特意強調面板,反而是以自家的 Bravia 電視調色技術為訴求,欲傳達後端的調色才是影響色彩與畫質的主要推手。因此在手機上主打 Bravia Engine 技術,除了藉此宣傳自家的電視品牌外,也宣稱可以提供即時色彩與對比修正,這項技術到 Xperia V 上升級為第 2 代。為了比較 Bravia Engine 一二代之間的差異,我們分別用文字網頁與不同圖片來看看 Xperia V 與 TX 在顯示上有什麼不同。


我們將兩款手機的螢幕亮度固定在 75% 來比較,首先在文字部分,1,280 x 720 的解析度讓文字顯示相當細膩,在白底之下 Xperia V 的色溫偏向暖調,或許與純白對比起來較為明顯,但我們認為閱讀時接近陽光色溫反而比較舒適,雖然視覺感受人人不同,卻不可否認黑暗環境下這樣的色調較不刺眼。至於瀏覽圖片,必須老實說,僅憑肉眼我們無法分辨新舊 Bravia Engine 的差異,顯示品質都很不錯,唯一可分辨的依據大概是 Xperia V 相同亮度下背光比 TX 暗一些,顯示白色為主的圖片時細節會較多。至於播放影片的差異...嗯,不要管了這些,專心欣賞影片吧!


相機


Sony 在 2012 下半年三款旗艦機種上配置了 1,300 萬主相機,採用背照式感光元件,最大光圈 F2.4 的鏡頭模組。高畫素讓單張相片大小來到 2 至 3MB 之譜,其優勢可以彌補無法光學變焦限制。Sony 為 Xperia V 加入了更強大的自動拍攝能力,從自家相機首次下放的「高級自動」模式,官方宣稱可以更聰明地依據不同場景調整。在使用上我們也認同這點,模式間轉換的速度確實有變快,場景判斷的正確性也很不錯。這些軟體附加的能力都不如 Xperia V 確實改善了 TX 對焦遲緩的問題,相信這次對焦速度會讓使用者滿意。(Sony,要不要順便幫 TX 更新一下啊?)


新的相機韌體也加入 HDR 模式,實際拍起沒有如本家相機線擁有強大的連拍合成能力,採取的是比較清淡的走向,反而有點像單純加亮而已,以目前手機的硬體能力,我們相信 Sony 應該是有所保留。由於測試期間都遇到陰雨天,正好讓我們發現 Xperia V 在紫光控制上似乎有比 TX 來的好些,影像的銳利度也有增加。其他如全景模式與特效模式俱全,另外我們測試了夜拍與錄製 1080p/30p 影片,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



系統與多媒體



Xperia V 系統版本為 Android 4.0.4,介面上與同期的 TX 沒有什麼差異,都採用 Sony 獨家的 UXP 介面。在過去的評測中,其優點是在操作邏輯部分比原生系統來的合理一些,例如點擊桌面空白處即可新增桌面小工具等捷徑;應用程式列表也提供多種排列順序可供選擇, 甚至可以直接在程式列表中移除應用程式,節省不少的步驟。

此外,Sony 強調手機上的影音撥放能力,所以在影音相關程式部分也做了許多自定化。雖然絕大多數的音樂播放程式都受 iTunes Cover Flow 介面的影響而變得大同小異,但 Sony 用類似的概念做出來的效果,無論在顏色搭配與按鍵細節上仍然是佼佼者。專輯分類也從一般依據 Tag,多了另一種分析音樂頻率的功能,並讓使用者依照心情來自動選擇合適的音樂。從自家 Walkman 系列移植過來的 ClearAudio+ 音樂技術,據官方說法可以修補 MP3 等破壞性音樂壓縮格式對音質的影響,我們實際接上耳機試聽,開啟後會感覺音場變得更開闊,聲音的清晰度也有所提升。不過我們播放發燒片等級的高碼率音樂檔,處理過後的聲音反而會變得比較不自然,推測 Sony 這樣的處理主要針對轉錄品質不好的音樂檔,使用者可以視情況調整開關來符合最佳聽感。

圖片瀏覽的介面同樣延續之前的設計,整體以縮圖顯示,最新的照片以較大的尺寸放在排頭。用兩指縮放可以立即調整縮圖大小,會以非常流暢的動畫效果呈現,小編有時候會不自覺地玩弄這裡的動態效果呢。影片播放程式的介面也沒有什麼更動,播放時可以開啟 「環繞音效(VPT) 」、「清晰立體聲」、「Clear Phase」與「xLoud」等增強效果,以手機內建喇叭來說,開啟這些效果可以讓 Xperia V 撥放影片時的人聲效果變得更清晰一些,但我們認為這些增強效果不適合以最大音量撥放,動態較大時容易出現破音。


效能與電力


Sony 近幾年會讓同時期的機種搭載相同核心,以降低開發成本與提升維護效率,所以我們會看到 T 與 TX 的差異化呈現在細節而不是核心硬體。但由於 Xperia V 為了支援 LTE 網路連線,所以首次使用 Qualcomm MSM8960 處理器,相信大家對它不會太陌生 -- HTC One XL 也都使用了相同的處理器。基本的切換與滑動都承襲 Sony 調整的滑順感,但有時候滑動應用程式列表會出現輕微的延遲,這部分應該以韌體更新即可解決。

Xperia V

Xperia TX

Galaxy Note II

PadFone 2

Quadrant Advanced

6,456

4,948

6,819

7,703

Vellamo 1

1,934

1,746

2,482

2,520

安兔兔

10,124
(V3)

6,986
(V2)

13,539
(V2)

15,489
(V2)

SunSpider 0.9.1 (ms)

1,775

1,872

1,023

1,291.9

GLBenchmark 2.5 Egypt HD C24Z16 Offscreen (fps)

12

14

17

31

CF-Bench

12,625

9,540

15,267

18,237

電池續航力

5:13

5:08

10:45

7:30

SunSpider: 分數越低越好


來看看跑分成績,以雙核心處理器來說,Xperia V 的跑分成績相當不錯,跟自家的 TX 相比在大部分項目都有相當的進步幅度,顯示 Sony 系統校調的不錯。除了測試 3D 效能的 GLBenchmark 高畫質項目還是與採用 Adreno 320 GPU 的四核心 PadFone 2 有一段差距,其他部分並不會落後太多,執行大型 3D 遊戲也能順暢遊玩。

受限較薄的機身,Xperia V 與 TX 同樣採用 1,700mAh 鋰聚合物電池。我們以螢幕亮度 50% 並關閉自動亮度調整、開啟 Wi-Fi (未連線)與 3G 連線、維持 Facebook 每小時與 Twitter 每 15 分鐘更新和 Gmail 即時推送的情況下,手機在連續撥放影片 5 個小時又 13 分鐘後自動關機,成績與 TX 差不多。實際使用也與 TX 差距不大,待機時的省電性相當不錯,但平均一天螢幕會開啟兩小時的使用者,建議添購第二顆電池或多利用內附的快速充電器(一個半小時可充至 98%)隨時充電比較安全。

總結


Sony 在 2012 年末前終於把 Xperia V 推到市場上,老實說經過四個月的等待,新鮮感總是會有些消退。他廠的 Android 四核心機種相繼出現,螢幕戰場更往 Full HD 的方向延燒。但鑒於目前 Android 系統並沒有完全發揮四核心的硬體實力,加上 720p 的面板也足以符合人眼的閱讀舒適度,相信一台結合 Sony 輕薄外型、防水能力與 LTE 高速網路連線的機種(雖然在台灣還是浮雲),只要定價合理仍是具備相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