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EOS M 評測:「M」的意義


微單眼?類單眼?EVIL / ILC 數位相機?無論各位是怎麼稱呼所謂的可交換鏡式無反光鏡數位相機的,身為跨足底片乃至於數位機型的相機大廠 Canon,他們對於自家千呼萬喚使出來的 EOS M 所下的定義是:迷你(Mini)單眼。該公司將現有的 EOS 產品線的最下層再度切割出一條更為入門的機型,也就是移除了數位單眼反光鏡構造的這部 Canon 的迷你單眼,帶來了十分薄型的機身,還有新一代的鏡頭接環+鏡群,將許多人引頸期盼的 Canon ILC 系統端上台面。

不過,這部相機小歸小,但單就無反的「入門機型」而言,EOS M 在帳面上的規格並不遜色於它廠的同類型產品 -- 幾乎所有內在規格都承襲了該公司剛剛進化的 650D 數位單眼,帶來 1,800 萬畫素 APS-C 尺寸的 CMOS 感光元件,高感度的範圍更是直接達到 ISO 25,600(原生為 ISO 100-12,800),加上透過新一代 EF-M 接環所帶來的兩顆全新金屬質感的 STM 的 KIT 鏡,都使人非常期待 EOS M 在畫質與性能上的實際表現。

這次我們有機會與這部 Canon 的「迷你單眼」相處了約一周的時間,也對於這部稍微晚點進場的可換鏡式無反相機有了一點點新的心得與見解 -- 總覺得在定位上而言,好像結論與官方有點不同呢,至於是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就請各位點擊繼續閱讀跟著我們的評測報告一起看下去吧。






簡而言之,EOS M 就是一部移除了反光鏡的 Canon 數位單眼,但事情是否真的有這麼簡單?身為該公司首次投入可換鏡式無反市場的產品,他們並不打算完全另外開創一個產品線,而是決定將這部相機的定位放在 EOS 系列中最最最低階的位置 -- 但是卻又因為原有的 EF / EF-s 接環過大的關係,而在這部微型化的相機上,搭載了最新一代的 EF-M 鏡頭接環,縮小了鏡頭的體積,也使其達成整體重量 / 尺寸的「迷你化」。

外觀


銀色版本 EOS M 的機身,採用的是金屬質感的外殼材質(只有白色的版本採用的是與 S110 類似的鋼琴烤漆外殼)整體而言給人相當堅固的印象,甚至連鏡頭也都統一採用金屬質感的設計,使相機的質感一致,甚至單就質感這點這點而言,EOS M 在現有的競爭對手當中都算是名列前茅。機頂的部分相當簡潔,只有一個分別負責全自動 / 一般拍攝 / 錄影三種模式的功能轉盤,而快門則是在這個轉盤之上。另外,儘管沒有內閃的配置,但 Canon 還是提供了一個自家接點的熱靴,而在機身的最另一邊則是有一個立體聲的內建麥克風在其上。

機身背面整體的感覺其實與 PowerShot 機型相當類似,擁有(或該說「僅有」)一個後轉盤 -- 這方面就不用抱怨了,筆者在之前的日本搶先動手玩中便已經有提到,也許將頂端的功能轉盤改為調整轉盤使用,這樣 EOS M 就可以擁有相當直覺的雙轉盤配置 -- 不過,這顯然是遷就於產品定位的關係而有所取捨。


簡單的說,我們在外觀上已經可以看出 Canon 對於產品定位上的難以取捨,我們在這部機身上,還是可以看到很多 PowerShot 消費型數位相機的質感或者是機身設計,但卻又可以在許多地方像是選單、LiveView 的介面等等感受到 EOS 數位單眼的靈魂存在其中。像是我們可以在 Q Menu 的選單上看到 650D 上就見過的選單配置,但在操作功能與機身的整體設計感覺而言,如果不去看機身正面右下角的 EOS 字樣的話,大部份人也許會猜搭載 22mm 的 EOS M 是一部 Canon 的 DC。

單就這點而言,其實他們對於產品的定位真的相當成功,但真要講到拿起來的手感還有操作的部分,卻又讓筆者對於 Canon 的做法感到有點疑惑,至於是怎麼疑惑呢,就在下段讓筆者由相機最直接的人機介面部分來談談吧。


手感與操作


上圖的這塊蒙皮,其實在裝上原廠為 EOS M 所準備的兩顆 EF-M 接環鏡頭拍攝時,都還是可以保持相當不錯的手感,但隨著原廠金屬機身高質感 -- 機身前半採鋁鎂合金,後半採用不鏽鋼材質 -- 而來的必要之惡,就是稍微重手一點的「厚實」手感啊。這方面在一般使用其實沒啥問題,但小編在評測期間偶爾會遇到需要單手直拍,此時就會感覺到有點點吃力了呢。畢竟蒙皮突起的並不是很高,再加上有點沈重的機身材質與小巧的機身,會令拍攝者在將手掌置於上方的直拍時感到稍微吃力 -- 是說,其實針對這點,若是與小編有著一樣感想的朋友,就只要將直拍的姿勢改成手把向下應該就可以解決了才是,噢,其實原廠也有提供皮套供選購,在皮套上你便可以找到更凸起的手把讓你握得更為舒適些(但厚度也會增加不少)。

另一方面這裡要提到的是,由於 EOS M 捨棄了許多數位單眼上所擁有的直覺實體按鈕,所以很多操作都必須要進入選單中才能切換,像是手動 / 自動對焦的部分,以往在數位單眼上還可以透過實體按鈕快速切換使用,但在 EOS M 上就必須進入選單才能搞定。同理,像是包圍曝光的功能則就被藏在速控選單(按 INFO 切換可以找到)的「曝光補償」中才能使用,這方面其實有點不太合理,畢竟真正在使用這部沒有配備電子式觀景窗(EVF)的相機時,切換到速控選單,基本上也意味著你完全無法進行構圖,這點感覺算是 Canon 還無法真正針對全 LiveView 拍攝介面做出一個比較合乎操作邏輯的 UI。


Q Menu 搭配具備四方向按鈕的轉盤在操作上感覺如預期的優秀 -- 可以透過上下切換選項,再透過轉動轉盤來左右改變設定,而且在按下 MENU 鈕後的主選單中也可以透過轉盤切換每個不同的標籤頁。不過,這方面的便利就僅止於此了 -- 在很多其他的選單之下,你會以為可以像其他同樣在機背搭載轉盤的 EOS 單眼一樣(通常為中階以上),可以直接在幾個選項中用轉盤來改變選項,很可惜地,可能是因為韌體還是以 650D 為主的關係,所以並沒有加入實現這方面的操作邏輯,但筆者也相信這樣的操作應該可以透過後續的韌體更新實現 -- 至於官方肯不肯實作,坦白講這就不是一般消費者可以預測的了。

觸控螢幕的優勢在於可以「無聲」地控制相關的選項 -- 甚至還可以透過調整到「靈敏」而有了「懸浮觸控」的功能(這點可以在影片的介紹中看到 XD)-- EOS M 在基本的拍攝畫面中分別放上了幾個觸控功能,基本操作與自家同樣搭載觸控螢幕的新一代入門單眼十分接近,不過在 650D 上 Canon 可以豪邁的將全螢幕都用來作為觸控操作的畫面,但在 EOS M 上卻僅能保持著單眼上的 Live View 操作介面,將數值的調整置於畫面的下方,並透過點擊之後可以做直接觸控滑動調整,或是用左右三角箭頭的軟體方向鈕進行數值的微調。

畫面左下角跟 650D 一樣擁有觸控快門的開關功能鈕,而由於不具備實體的曝光模式轉盤,所以 Canon 就將左上角的部分加入了曝光模式的軟體按鈕 -- 也把場景模式放到了這個位置中,右上角則是 Q Menu 的軟體按鈕。在此該公司可說是把觸控對焦點所不能覆蓋的邊緣位置都用在了 UI 控制之上了,算是相當充分地利用了螢幕的操作空間。

對焦


剛拿到 EOS M 的時候,看到正面的這顆 LED 燈,下意識的就覺得應該只是用於倒數自拍的閃爍燈號而已 -- 畢竟,Canon 只在外閃上面才肯提供對焦輔助燈的做法,相信對大部份使用 EOS 數位單眼的朋友應該都不算是新聞了吧?而不知道是 Canon 認為一般使用者應該不會將 580EX 等大顆外閃裝在上面用,還是他們自己對於 EOS M 的對焦能力也並不是很有信心的關係,總之,這顆 LED 燈在對焦的時候可是真的會亮起來幫忙的呢!坦白講,這功能一般而言筆者幾乎是拿到相機就會關閉(因為很可能會打擾到被攝者),但在微光的環境中,這顆小小的補光燈其實很有機會拯救不斷來回拉風箱的對焦系統呢。

說到拉風箱,就不得不提到 EOS M 在對焦上的實際表現了,其實這點我們在之前的動手玩就已經有提及,甚至主站的編輯也下了有點狠的評語,而實際與其相處了一周之後的筆者,坦白講其實也並不覺得 EOS M 的表現感到這麼樂觀。「但是」個人認為,這方面而言還是取決於 Canon 願不願意透過韌體來改進這部機身上的對焦判定能力了,因為在實際使用 EOS M 交換幾顆鏡頭進行拍攝時,其實可以發現單就對焦行程的「速度」而言,除了相對比較緩慢的 22mm 定焦鏡頭之外,另一顆 EF-M 的 18-55mm 鏡頭,甚至是轉接其他鏡頭像是 EF 70-200mm f/2.8 IS L 與廉價的 EF 50/1.8 II 時,都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對焦來回速度其實都是有水準以上表現的。


所以筆者自然將影響合焦速度的癥結點放在合焦判定之上 -- 實際上單就對焦的精準度來說,EOS M 的表現算是十分不錯,但就是對焦點前後遲疑的時間有點過久,加上拍攝照片之後所謂的「黑屏時間」有點久,以致於讓整體拍攝的節奏大受影響 -- 這方面當然是相較於一般的 ILC 機型所下的結論,基本上想知道整體 EOS M 在對焦以及操作反應卻有苦無身邊沒有朋友使用這部相機的話,其實只要借到近期的 EOS DSLR 保持單純只使用 Live View 的方式拍照,應該就能體會到大致上的操作感受。相當值得一提的是,少了那片反光鏡所帶來的好處就是快門聲變得非常小聲,這點對於拍攝較為寧靜場合時可說是相當具備優勢的特色呢。

續航力


根據 CIPA 的測試,EOS M 它 230 張的電力表現其實並不是十分亮眼。而實際使用上,採用 LP-E12 電池的它,其實跟標準差異不怎麼大,大約每次充電可以拍攝 270 張左右的照片,不過,這中間還包括了超過 16 段的錄影測試片段,但整體而言受制於僅 875mAh 的電池容量,所以建議外出拍照時還是需要視情況多帶幾顆備用電池來以防萬一才是。

實拍

又到了實拍見真章的時刻,坦白講如果真的好好地用 EOS M 認真拍照的話,它所給你的影像成果絕對能讓你感到滿意才是,畢竟,1,800 萬的畫素在目前 APS-C 的感光元件尺寸數位單眼機型中,雖然並不算是非常驚人的解析度表現,但也算是個在畫質與噪訊比表現較為平均的畫素。以下就讓我們挑出幾張評測期間所拍攝的實拍照,讓我們稍微感受一下這部 Canon 首部無反相機的實戰表現吧。


創意濾鏡:粗糙黑白


儘管已經擁有了與入門單眼 650D 甚至是 APS-C 最高階的 7D 相同解析度的感光元件,不過 Canon 仍然不會對 EOS M 在影像特效上有所閹割,同樣帶來了很多有趣的創意濾鏡功能。偶一為之,其實可以提升很多拍攝的樂趣才是。不過坦白講小編所喜歡的黑白照片還是比較偏向保留較多細節,反差比較低的黑白照片,所以與其使用特殊效果中的黑白,個人比較偏好在 Picture Style 調整為黑白,這樣也可以透過選單掌握更多相關的影像調整選項 -- 不過,在創意濾鏡選項中的很多效果中,其實也都可以透過按下 SET 鈕來改變效果的程度,多半是三段左右的程度調整。


EXIF:ISO 100、f/8.0、1/200sec


上圖這張所使用的鏡頭是 EOS M 的原廠 22mm 餅乾定焦鏡所拍攝的,所謂的縮光圈無爛鏡在此真的是有很大的體現,實際上在後段我們針對此鏡所做的畫質實測,基本上 f/8.0 的時候大概就是這顆鏡頭最佳畫質的區段,而相機機身也很聰明的知道這點,所以在光線充足的狀況之下,P 模式也選擇了保持這樣的光圈值得到了這張照片。


EXIF:ISO 100、f/4.0、1/400sec


前面才誇獎完 EOS M 的聰明,這張看起來光線依然相當充足的照片(都 1/400sec 了),但是相機卻選擇了相對大些的光圈值進行拍攝。但我們也可以藉此觀察稍微偏離畫質最佳表現區段時,這顆鏡頭搭配 EOS M 畫質的衰減程度為何。看起來是沒有很差啦,不知道各位覺得如何呢?


EXIF:ISO 160、f/8.0、1/40sec


22mm 這顆鏡頭的逆光表現其實還算不錯,而且在全域測光的模式下,可以支援對焦點測光聯動的功能也算貼心(不過其他測光模式就不支援了),儘管仍然可以在畫面中發現隱隱若現的光斑,但整體而言抗耀光的表現在這顆光圈最大來到 f/2.0 的鏡頭而言還算是可圈可點,這樣的表現也讓畫面的對比整體而言相當穩定,另外也可以注意到的是這棵鏡頭的星芒(或該說陽芒)尾巴還是偏向比較發散了一點。


EXIF:ISO 1000、f/2.0、1/40sec


雖然應該很多人都對於 650D 的夜拍表現都算心裡有底了,但 EOS M 的實際表現到底如何呢?看起來在 ISO 1600 以前都算相當穩定,而且自動白平衡在這個光線複雜的夜景(現場光是黃光)中倒是表現相當不錯,高光的部分也算保留的相當稱職,這個場景筆者也有在實拍影片中嘗試了一下 EOS M 在夜間錄影的表現,坦白講,在夜間的對焦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退步,整體而言,依然保持著這部相機特有的「步調」。


創意濾鏡:玩具相機


應該很多人使用這種濾鏡的機率都相當高吧?這種仿造 LOMO 效果的玩具相機特效,應用了暗角以及特別的色調來凸顯拍攝主題,不過總覺得用這個效果好像有點浪費了 EOS M 的高畫質呢。


EXIF:ISO 100、f/5.0、1/100sec


放大率可達 1:4.8 的這顆 22mm 餅乾鏡,平常拍些花花草草,甚至是食記都算是相當方便,唯一的問題就是稍微遜色於 18-55 Kit 的對焦反應這點,如果應付一些會移動的物體(像是被風吹動的花朵),就會有點吃力。


EXIF:ISO 800、f/18、1/1250sec


既然提過了很聰明的判斷,在此就順便提一下誤判的狀況吧,這真的算是比較少出現的狀況 -- 一般而言 EOS M 的 P 模式都算相當可用,曝光也放在全區測光就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 -- 但以上這張,雖然說反差真的算是相當大,但這個曝光組合實在是有點不知道 EOS M 是打算要幹嘛,無論光圈或者是感度都不算是表現最佳的區段,更別說 1/1250sec 其實還提供了很多的空間可以發揮才是吧(PS:筆者可沒接上長鏡頭用喔 XD),所以,還是要謹記,儘管機身在聰明,有時候還是得要注意一下拍攝時的曝光數值是否合理囉(反省中)。


EXIF:ISO 4000、f/2.0、1/30sec


到了 ISO 3200 以上,坦白講我們再拿 100% 裁切的放大鏡來看 EOS M 的表現似乎就太過苛刻了點,但說真的這樣的縮圖表現其實已經算相當不錯了,而且其實在目前這樣的縮圖大小看不太出來這棵鏡頭的景深營造,事實上圖片稍微放大一點看的時候,這張焦點對準路人的照片透過 f/2.0 的大光圈,其實還是可以拍出一些淺景深的效果呢,更別說單就現場的昏暗程度,個人覺得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呢。


EXIF:ISO 100、f/8.0、1/160sec


雖然在這一系列貼出來的實拍照中,18-55mm 所拍的照片好像不多,但其實在我們的實拍圖集中還是有滿多部分是用這顆鏡頭所拍攝。實際使用上,這顆鏡頭的防手震功能其實相當不賴,加上很滑順的變焦手感,也使得 EOS M 在搭配這顆鏡頭的錄影表現上相當不賴,提供了相當穩定的錄影成果,比較可惜的可能就還是比較小的光圈值,但搭配 EOS M 不錯的高感光度表現,相信應該已經十分足以勝任大部分的拍攝場景了。


EXIF:ISO 5000、f/5.0、1/80sec


在昏暗的場景之下,EOS M 搭配 18-55 Kit 手持或者是要拍人物的因應對策,就還是只有拉高感度一途了(不打閃燈的話)。但搭配了較小光圈的鏡頭時,實際拍攝要是稍微遇到稍暗的室內,感度真的還是會很容易向上來到了 ISO 3200 以上,而且甚至連接近 ISO 6400 都有可能用上。這張感度來到 ISO 5000 的室內照片,便可以明顯感受到照片中有著不少雜點 -- 即使是縮圖之下。所以如果會比較常用到這樣感度的朋友,也可以稍微觀察看看囉。



連拍表現


點擊圖片開啓連拍動畫


如果想要克服 EOS M 黑屏時間稍微比較延遲的問題,所以說真的可以考慮看看它的連拍功能,因為即使是在每次都對焦的降速狀況下(鎖定對焦可達 4.3fps),感覺上可以讓拍攝的節奏快上不少。不過必須要面對的一點,就是即使是啟動了 Servo 的連續對焦,其實就正常的使用狀況下而言,這個設定其實也與鎖定對焦沒有太多差異(XD)。實際使用連拍功能期間,連續拍攝張數在連續對焦時大約可以連拍到十幾張以上都不會變緩慢,而到了近 20 張左右時便會間隔幾張變慢(JPG L,使用記憶卡為 95MB/s 的 Extreme Pro)。


Canon EOS M 實拍影片(Sample Video)



感光度比較


100% 裁切、JPG、ISO 12800、多重 NR、f/4.0、1/80sec
場景一:ISO 100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 6400 / 12800 / 25600(Hi)
場景二:ISO 100 / 200 / 400 / 800 / 1600 / 3200 / 6400 / 12800 / 25600(Hi)


EOS M 的感光度表現真的跟 650D 非常的接近,而且好用的多張照片合成的多重 NR 去雜訊功能也依然有提供,所以只要是在被攝物沒有太多移動的狀況之下,基本上使用這個功能所得到的照片絕對是在純淨度上可以有著相當優秀的表現。而且單就這次測試中,也可以觀察到相當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多重 NR 的照片上,除了更純淨的畫質外,似乎連暗部的細節也比一般地拍攝方式要來得多了一些,這點對於希望照片能有更豐富細節的朋友而言,也許即使是在低感度之下的拍攝場合,也可以考慮開啓此功能來拍攝看看。

而儘管表現上與先前我們便已經評測過的 650D 幾乎一致,但在此還是得要提一下筆者對於 EOS M 感度的心得。基本上可用的感度,個人覺得大致上在 ISO 3200 之前都還算 OK,不過從前段的實拍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若是超過這個界線,如果使用的是一般的 NR 就會稍微難接受一點了,而若是採用多重 NR 的話,貌似 ISO 12800 應該都還可以拼一下縮圖可用呢(真是個好功能)。



鏡頭表現


這兩顆隨著 EOS M 一起推出的鏡頭,質感也與機身相當一致(當然,白色機身的表面材質就稍微有點不同了),兩顆鏡頭的手感就如同之前在日本動手玩的一樣直覺,對焦環的粗細其實直到分開的線那邊,都還是變焦環的一部份,所以整體而言比起鏡頭的輕薄而言,手感說真的還不錯。18-55mm 那顆則是在變焦的滑順度上有不錯的表現,而且 STM 鏡頭對於光圈與對焦的做動聲音的抑制也有不錯的表現 -- 不過在我們的實拍影片中其實還是可以聽得到聲音啦,所以外接麥克風還是有其必要性的呢。


100% 裁切、ISO100、22mm、NR 弱
STM 22mm @ f/ 2.0 / 2.8 / 4.0 / 5.6 / 8.0 / 11 / 16 / 22
STM 22mm @ f/ 3.5 / 4.0 / 5.0 / 5.6 / 8.0 / 11 / 16 / 22 / 32 / 36


我們針對兩顆鏡頭在各光圈與各焦段的簡單畫質測試,整體而言真的就跟一般鏡頭在單眼上的特性很接近,大致上而言都還是在 f/8.0 左右會有最佳的表現,開放光圈的部分畫質則是較為普通一點。另外要提到的一點是,針對畫質還有鏡頭失光的部分,原廠鏡頭也都可以透過選單達成各種自動修正,這方面可以讓機身對於拍攝出來的影像予以調整。





M 的意義


Mini

這... 是廠方的定義,真的很難想像,一間傳統的相機大廠,竟然會有這麼直白的造機理念。這部入門的 Canon ILC 看起來就像是把入門的數位單眼拿掉反光鏡這樣單純,好處是真的很難用什麼特色功能去打到自家熱銷的入門 DSLR 機種,壞處就是好像在這部 Canon 首發進軍無反市場的相機上,我們好像看不到太多令人感覺「非他不可」的吸引力存在,這樣類似的情況我們也能在 G1 X 上看到。簡單地說,在 Canon 的眼裡也許在 PowerShot 消費機上加入大感光元件+把 DSLR 拿掉反光鏡=消費者最近所盼望的新機型,嗯... 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的確是相當直覺的解決方案啦... Orz

不過,事實上 Canon 認為他們 ILC 產品的定位是在入門單眼之下,高階 DC 之上的全新產品線,希望能夠在入門單眼之下,將這部相機帶給「更入門的消費者」。但就目前 EOS M 的實際表現而言,貌似除了感光元件的明顯優勢之外,許多電子功能、對焦操作等,要是對上自家的 PowerShot 機型(G1 X 除外)都不見得能有多大的優勢,而唯一能確保的便是體型「迷你」以及能與數位單眼匹敵的高畫質表現了,也許這也是他被稱為 M 的最好解釋了。


Manual

實際上筆者在使用 EOS M 的過程之中,總覺得這部宣稱要主打「入門消費者」的機型,好像並不像是一般普遍認為入門機的那種感覺。至少,單就對焦系統的特性而言,個人真的會有點擔心入門的使用者會因為這個對焦系統對於判定上因為「確實」所帶來的緩慢,因而不小心錯失一些拍攝時機而讓許多初學者感到遺憾與挫折。不過,這點也許真的跟 Canon 目前在台灣所打的電視廣告很契合,「從前,我只懂得拍照。現在,我開始懂得攝影了」。總覺得易用似乎並非該廠在 EOS M 上的主要概念,但,誰知道呢?在克服了一些小挫折後所拍攝出的照片肯定能讓初學者更感到感動,更何況,透過這次的評測,我們也同意 EOS M 所拍攝出的照片 / 影片品質,是絕對不會令人失望的。

在此也分享一下筆者如何運用 EOS M 的自動對焦系統。首先要說的是,EOS M 不僅僅是在對焦判定上很追求精確,重點是還不肯讓拍攝者在預設的設定之中,強制全快門(完全按下快門)不管合焦狀況直接進行拍攝來搶畫面,加上配上的兩顆 EF-M 鏡頭在外部也不具備 AF / MF 的切換鈕,所以你也無法臨時改變對焦方式來強制相機在自動對焦未合焦時進行拍攝。而針對這點,其實可以透過 CFn 設定選單中,對「*」也就是轉盤的左方向鍵的定義來達到類似效果 -- 透過將此按鍵設定為「自動曝光 / 自動對焦,無 AE 鎖」時,你將可以在自動對焦在拉風箱的過程中,強制暫停(鎖定)完成合焦並且直接拍攝 -- 也能在同個位置透過選單達成 AF-On 的功能。

所以,不論是不希望自動對焦系統再次合焦,或者是焦點已經十分接近合焦,但 AF 系統看似狀況不對,似乎準備要繼續拉風箱了,就可以透過此方法強制提早完成合焦,此時拍攝者即可透過輕微的前進後退來微幅調整焦點的精準程度,便能更有效率地取得美麗的照片。


Movie

筆者在這段時間與 EOS M 的相處過程中,突然想到,也許這部相機反而比起市面上一堆所謂 EOS Movie 的錄影單眼更要適合應用在錄影的領域,具備 64 級的手動錄音功能、可外接麥克風與 HDMI 外接等,重點還有在少了反光鏡所帶來的更小機身體積,整體而言真的是超級適合需要將攝影機裝置在特殊角度地拍攝用途使用。更別說透過自家的轉接環,EOS M 還能支援全系列 EF / EF-s 鏡頭的自動對焦,甚至是 IS 防手震都不是問題。所以簡單地說,EOS M 做為高階 DSLR 的備機貌似還會讓人稍微有點猶豫,但做為錄影用途的備機,特別是早已使用 EOS 系統已久的動態團隊,看起來可行度便大大地提升,更別說在空間更為狹窄的場景之中,貌似還非 EOS M 不可呢!為此,筆者在評測期間約了一位,早已運用 EVIL / ILC 與可錄影單眼做為職業拍攝機種已久的專業攝影師,來實際運用 EOS M 試著拍攝看看,並且感受一下這部相機應用在專業市場的優勢或缺點如何。

而在實戰之後,朋友的直接感受是,除了一些以往在 Canon EOS 錄影單眼上便已經被發現的缺點,像是 Rolling Shutter 等先天條件的問題外,其實在錄影工作上 EOS M 都十分可以勝任,更別說它還有著不用每次開機都還得鎖上煩人的反光鏡開始錄影呢~(廢話)。回歸正題,可以保持靜音(甚至還能懸空使用)的觸控功能而且也能透過轉接環支援其它 Canon 鏡頭等,都有著不錯的優勢。

但要說缺點也不是沒有,首先,電力方面,由於電池比較小顆的關係,所以面對需要一直啟動 Live View 進行拍攝的錄影工作,它將可能需要更多的電池亦或是可以長時間提供電源的假電池來輔助使用了。另一方面,在操作上由於 EOS M 的定位關係,所以很多功能都還得要進入比較深層的 Menu 才能調整這點,也是比較需要克服之處。整體而言,EOS M 在動態錄影這方面的優勢比起一般的平面拍攝而言,說不定更應該被廠商拿出來主打,搞不好能像 5D2 一樣,也因為在職業錄影的優勢而帶起相當不錯的銷售呢。

結論


EOS M 身為 Canon 的首部無反可交換鏡頭數位相機,其實光就具備 EF / EF-S / EF-M 鏡頭系列的完整支援,便已經享盡了優勢(重點是透過轉接環還能 AF 跟支援 IS 防手震啊!)。但也因為如此,似乎該廠也並不是非常在意機身性能的部分,所以整體而言,比起現有 ILC 市場上的其他機型而言,EOS M 感覺上還是有很多的進步空間存在。消費者能夠預期的是,可以透過其 1,800 萬畫素的 APS-C CMOS 感光元件,配上不論是定焦或者是變焦等高畫質鏡群後,所得到的穩定品質成像 -- 雖然在取得照片的過程中,很可能需要多一些的基礎攝影知識,才比較不會有挫折感,因此,筆者認為 EOS M 也許更適合一些已經從高階 DC 中畢業,希望尋求更高畫質成像,但又捨不得離開輕便機身還有 Canon 優異的人像色調的進階拍攝者使用。

職業用途方面則是滿推薦時常拍攝靜物商品的職業攝影師做為備機來使用,單就比較靜態的拍攝用途而言,EOS M 應該幾乎都能勝任 -- 更別說還可以透過連接 EOS Utility 進行連線拍攝的優勢,還擁有 Canon 優異的閃燈系統可供支援,也可以分擔主要相機的部分快門壽命分散成本。對於一些獨立製片專業領域的朋友而言,這部 EOS M 搭配上轉接環後,便能輕易地新增一部可作業的攝影機。而且,儘管 22mm f/2.0 的對焦速度並不亮眼,但其畫質與景深的營造方面,其實都算是相當可圈可點,如果搭配多是採用手動對焦的動態錄影使用,應該不會有太多問題才是,所以也難怪 Canon 會推出將這顆鏡頭搭配上轉接環的銷售套餐,相信真的能夠吸引很多希望在錄影單眼作為主力動態攝影機的團隊才是。

整體而言,EOS M 也許並不如 Canon 所認為的要那麼的適合攝影初學者,但透過移除反光鏡所帶來的好處,倒是很可能出乎意料地比起其它 APS-C 單眼如 7D、650D 等,要更有機會出現在許多微電影、廣告等拍片場合作為職業用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