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week 科技七日談(2012.10.20):月球起源、人類祖先、球狀閃電、有四個太陽的 PH1 行星


大家好又到了每週 Alt-week 科技七日談的時間,本週我們將先去研究一下月球的起源,然後去看看目前已知的最早靈長類動物普爾加托里猴(Purgatorius)到底長什麼樣,接著去瞭解一下球狀閃電是如何產生的,最後則是擁有四個太陽的 PH1 行星。跳轉後可以看到完整的科技七日談。

大家有想過那個熟悉的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在大約 45 億年前有一顆暱稱為「忒伊亞(Theia)」的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後的殘骸最終形成了月球。在最近出版的 Nature 雜誌中一項新的研究成果為這一說法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這項研究透過對月球岩石樣本的分析將月球與地球以及火星岩石中的鋅元素含量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月球岩石中的鋅元素含量更低,不過鋅同位素的含量卻很高。這樣的結果很有可能是由一次大規模的蒸發造成的,而要達到這一溫度條件的話劇烈碰撞就是少數幾個可能的情況之一,而這樣的話月球是由「忒伊亞」撞擊地球形成的可能性就變得更大了。當然,這個說法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等著科學家們去解開,比如說「忒伊亞」的大小、它對地球自轉速率的影響、撞擊之後它的情況如何,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它還會不會再來呢?


看完了月球的起源我們再來看看人類的祖先。最近有研究者找到了一批目前已知的最早靈長類動物普爾加托里猴的化石,關於這種動物之前只找到過其頭部的化石,而這一次出土的化石則保留了頭部以下的部位,讓我們得以對自己的祖先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研究者們在脊椎動物化石學會(th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第 72 屆年會上表示普爾加托里猴和如今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動物一樣「擁有活動的關節」,不過在「跳躍」這個動作上它們似乎還是會受到自己關節的限制。研究者們認為普爾加托里猴的關節構造對早期靈長類動物的進化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樹上攀爬、採摘果實的能力可都和這種構造有著密切的關係呢。下面我們為大家附上一張圖片,應該沒人會想到自己的祖先是長得這幅模樣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球狀閃電,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嗎?微波輻射、氧化氣膠(oxidizing aerosol)、核能、暗物質、反物質、黑洞,一直以來這些通通都被當作是造成球狀閃電的可能原因,不過日前刊登在地球物理期刊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的「球狀閃電的產生」(The Birth of Ball Lightning)一文卻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該文的作者用房屋和飛機上的玻璃窗戶來舉了個例子,他認為當大量帶電粒子(來自雷擊或飛機雷達)聚集在玻璃的一側後,會在玻璃的另一側製造出一個電場,這個電場會激發空氣分子,最終形成發光、帶電的球狀結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球狀閃電啦。不過目前這種觀點尚處在理論階段,仍有待研究者的證明,但這是第一次有人採用數學的方法來研究球狀閃電,結果說不定會有些不同呢。



日前兩名天文愛好者透過 Planet Hunters 網站發現了一顆擁有四個太陽的行星,為了獎勵他們的發現,這顆行星已經被命名為 PH1。PH1 是一個氣態行星,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六倍,它本身繞著一個雙星系統旋轉,同時又有另一個雙星系統繞著它轉(距離大約 900 億英里),這樣一來就意味著 PH1 的天空中共有四個太陽,這一星系也成為了人類發現的首個四星系統。科學家們目前還不確定這一星系是如何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希望未來他們能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吧。


經由: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