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科技:Weico+、Sennheiser MM200 及 Chrome

哈囉!新的專欄「活.科技」上場了!有留意主站的朋友,應該注意到他們有一個名為 IRL(In Real Life)的專欄,專門讓編輯們介紹自己日常使用的數碼產品 -- 沒錯,「活.科技」就是 IRL 的中文版啦!和評測不同的是,IRL 的主角一般都已經被使用了好一段時間,有些是工作時的伙伴,也有些是科技玩物(也就是一般不會報導的小東西)。形式方面也和做一堆公式化測試,然後洋洋千字的報告不同,篇幅都會比較短,內容也集中在編輯們的個人感想。好,事不宜遲,第一次「活.科技」就由我們的編輯 Stone 和 Danny,來談談使用中的 Weico+ app、Sennheiser MM200 藍牙耳機和 Chrome。想看新東西的話就跳轉吧!

Stone IP:Weico+


有關注石先生新浪微博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最近常用 Weico+ 吧!作為一個與 Instagram 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分享照片為主的社交網絡 App,它可算是青出於藍勝於藍。除了拍照流程快、支援濾鏡、定位打卡、分享社交網絡這些功能外,Weico+ 在一些細部還是挺用心的。作為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主的社交網絡 App,在支援新浪微博人人網QQ 空間及豆瓣外,還支援外國受歡迎的 FacebookTwitter,絶對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也是吸引到我繼續使用的原因之一。畢竟人在香港,要玩的社交網絡很多,能夠貫通中外絶對是要點之一。

與 Instagram 分享速度很快相同,Weico+ 從拍照到分享完成也只有兩頁,但整個速度更快。第一頁同樣是拍照與濾鏡,這幾乎不能更快了,但第二頁才是關鍵,Weico+ 會把你上一次選擇分享的社交網絡預先點亮,省卻你再點的麻煩,然後它還會在背後預先進行 GPS 定位,所以當你點選定位的時候,它幾乎都把一切做好。更好的是,Weico+ 深度連接新浪微博,可以在此把新浪微博的好友加進訊息中,載入速度快以外,已經點選過的會在較前位置方便選擇,而且在相片的留言中也可以轉發到新浪微博上。

如果說 Instagram 已經做得不錯,那麼石先生會說 Weico+ 是更好,其互通性是給 Mark Zuckerberg 的一個疑問。未來 Instagram 與 Facebook 應否整合,像 Weico+ 般,容許用戶把 Weico+(Instagram) 的留言轉發到新浪微博(Facebook),反之亦然,讓用戶的對話在不同的社交網絡流轉。可惜的是,Weico+ 現時僅支援 iOS,所以 Android 的朋友只好等一下囉!

Danny Mak:Sennheiser MM200


手機的另一個名字是無線電話,那既然是無線的,那我們為甚麼要用有線耳機來聽歌呢?以上這句就是小弟一直使用立體聲藍牙耳機的原因。在購入 Senheiser MM200 前,小弟一直都是使用 Sony 藍牙耳機的,原因是據一些晶片廠所說,Sony 的藍牙耳機頻寬較一般廠商的高一點;而使用過 DRC BT-15(賣掉了)和 DRC-BT60(弄丟了...哭哭)後,市面上再也找不到 Sony 推出可自配耳機的藍牙控制器 -- 一來不想降級使用 DRC-BT30,二來傳說中音質最高的 VGP-BRM1 也找不到全新的,所以在朋友的建議下,就買入了現在使用的 Sennheiser MM200。

作為耳機大廠,Sennheiser 推出過包括 MM450 / 550 等高階藍牙耳機,當中小弟曾試用過 MM450,Stone 手上也有 MM550,結果兩者的評價都很不錯,這也是即使不能自配耳機,小弟還是選用 MM200 的原因。控制上,MM200 使用五方向的中間鍵作為開關、通話和配對鍵,所以要按到的情況很多。十個月的使用下來,暫時還沒有出現失靈的情況(雖然並不是每天使用),只是近邊緣的位置有點掉漆。作為掛頸式的耳機,MM200 使用的方便性很高,平時掛著聽歌,不需要時簡單地拔下吊著即可;只是使用久了,還是會出現因耳機線屈曲得多而出現的角度偏移,幸好主要線路和圍繞後頸的部份是分開的,可以自由旋轉來解決此問題。

使用以來,除了通話質素一如所有藍牙立體聲耳機的差劣(室外僅僅可用)外,就只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和部份手機的相容性很低。不論是今年較早的 HTC One X 還是最近的 iPhone 5,都出現嚴重的連線問題,以致完全不能使用,除了這些以外,整體都很滿意,小弟對於音質的要求不會很高(畢竟是藍牙耳機,對流動性的要求遠比音質高),但也可以簡單說一下,其低音會比中高音稍重一點,如果配合 HTC 手機(放近一點還是勉強能聽歌的 -- 只是真的要很近)的話,就不要使用 Beats Audio 了。

Chrome

GoogleChrome 瀏覽器的確早已成為了筆者生活的一部分,而它移動版的出現更進一步讓 Chrome 融入到生活當中(雖然已經不是新的,但總不能排除有人正在考慮轉投 Chrome)。就電腦而言,筆者一直都是 Windows 7 和 OS X 的混合使用者來的,而手機和平板則用 iPhone 5 和 iPad 2;由於在電腦上一直是使用 Chrome 的,所以在移動版推出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在手機和平板上由 Safari 轉投到 Chrome 了,在這次的專欄打算跟大家分享一下 Chrome 和 Safari 的使用經驗簡單(桌面版和 iOS 手機版)比一比。由於移動網絡的速度經常變動,所以是次比較不會比較兩者在上網時的快慢。

筆者在初次使用之後已經發現手機版 Chrome 界面設計比較方便。首先,手機版 Safari 在打開新頁或轉頁時會像 webOS 那樣使用橫向的 Card View,但在 Chrome 則會彈出直向的附以頁面名稱的分頁 tab;前者可說是華而不實,一次只能顯示一個分頁,後者宏觀性比較大,可以一睹所有打開了的分頁,更可以以掃向左右的手勢去將它們關掉,也可以通過從頁邊向左右掃而轉換分頁,比 Safari 有更多操作方法,變相更方便。另一點讓 Safari 被比下去的就是網址列沒有像 Chrome 那樣跟搜尋列融合,但就連 Mountain Lion 的 Safari 都已經將它們合二為一了,真不明白為什麼 Apple 沒有在 iOS 6 中將其帶到 Safari。其次,手機版 Safari 並不像 Chrome 那樣可以有一個「要求桌面版網頁」(Request Desktop Site)的功能,所以如果要在手機 Safari 看桌面版網頁的話就要千辛萬苦地拉到底部按「網頁版」的鍵了。

說到雲端方面,Google 和 Apple 都有將旗下桌面版和手機版瀏覽器整合的舉動,但就個人而言還是 Chrome 稍勝一籌的。兩者的桌面版和手機版瀏覽器都可以打開在其他裝置相同瀏覽器上打開了的分頁,但桌面版 Chrome 比較好的地方就是能夠一次一鍵式地打開所有分頁,這對於筆者在轉換電腦工作時很方便,坐到另一部電腦時只要按一個鍵就能重新投入早前的環境了。

不過筆者也當然有找到幾個 Chrome 的缺點吧。首先,手機版 Safari 比手機版 Chrome 聰明的是懂得將重新載入鍵放在網址列,但後者則需要打開網址列旁邊的功能表才能找到。另外,桌面版和手機版 Safari 的閱讀模式都是不能在 Chrome 上找到的,前者的確改善了使用手機閱讀文字網站的體驗。最後就是相信 Chrome 永遠都不會從 Apple 手中拿到的皇牌,就是將網頁「加到主頁」的功能;這個功能在 Google Maps 消失了的 iOS 6 中特別重要,為什麼?看看 Tim Cook 怎樣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