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EOS M 日本動手玩,真是「厚實」的手感啊...


想必大家應該還記得 Canon 千呼萬喚使出來的 EOS M 吧?(還是大家已經被前陣子 Photokina 的機海給沖淡印象了 XD)其實,現在它已經在日本悄悄... 不,應該說是大張旗鼓的上市了!怎麼說大張旗鼓呢?首先,這部相機目前在日本的電車平面廣告上能見度真的非常的廣,而且在日本各大電器商品店在店面的試用機數量為數之多,應該跟之前的 Pentax K-01 在日本店面的氣勢接近,可說是日本近期非常主打的產品之一(不過這點,相信台灣之後廣告也會鋪天蓋地吧)。這次小編有機會在 CEATEC 期間,抽空跑到 Canon 位於銀座的總部試試這部令人感到非常好奇的產品,看看這部 Canon 首度進軍 ILC 數位相機領域的產品。

首先,EOS M 擁有一顆感覺承襲自 650D 同樣為 1,800 萬畫素的感光元件,感光範圍可以達到 ISO 100 - 25600(原生範圍最高至 ISO 12,800)在其 APS-C 的大感光元件上搭載的相位對焦點可支援自家 STM 鏡頭,也能透過轉接環來接上自家的其他 EF 或 EF-S 鏡頭來使用;另一個承襲自 Canon EOS 單眼系統的最新入門機的部分,還有它的觸控 3 吋 104 萬點螢幕 -- 當然,它也完整支援 Canon 新一代的觸控操作系統。

在現場我們可以看到這部目前在日本已經正式上市數天的 EOS M -- 目前日本當地的售價雙鏡組 + 一閃燈(90EX)為 109,800(約合 NT$41,200 / HK$10,900),並且剛開賣時僅提供這樣的同捆販售選項,雖說這樣有點讓人卻步的銷售策略不知道港中台是否會跟進,不過既然有機會可以搶在台灣發表之前先動手玩到這部有趣的產品還是很令人感到興奮呢。

至於到底拿在手上的感覺是失望還是更期待台灣的上市呢?跳轉以後就請跟著一起看看小編的 EOS M 動手玩心得吧!



在 Canon 的銀座展售中心裡他們展出了全顏色(紅、白、銀與黑)的 EOS M,22mm f/2.0 與 18-55mm 的 Kit 雙鏡組都能在這玩到,更好玩的是,他們還將透過轉接環轉接的 EF-S 18-135mm Kit 鏡給裝上 EOS M 的機身之上,帶來一股相當奇妙地違和感...。外觀上,在日本的幾天之間,小編都有在電車等廣告中看到其的身影,但也許該說是廣告拍太好的關係(幾乎都避開了有關厚度的角度...),總覺得到現場看到實機之後還是不由得覺得這機身還真的有點「厚實」啊 -- 還好這的確對握感有所幫助(想必裝上了皮套應該會更好握才是)。

機身外觀


EOS M 的正面造型相當簡潔,整體的機身造型看起來的感覺其實就像是 PowerShot 相機拔掉鏡頭的感覺,不過某方面而言在機身功能上而言,它又有點遜色於自家的高階隨身 DC 系列 -- 缺乏模式轉盤與雙轉盤的設計,更別說是連內閃都沒有了(背後按鈕的右下角甚至還感覺少了顆鈕)。雖說,EOS M 同捆搭載了閃燈供使用而且還提供了標準熱靴,讓你可以直接採用自己習慣的閃燈系統啦,但內閃就是圖個方便而已,萬一忘記帶外閃卻又需要用到閃燈可就麻煩了呢 -- 而且重點是那顆閃燈的 GN 值也沒多高...。而轉盤方面的缺乏卻又讓人覺得 Canon 似乎沒打算讓 EOS M 的鋒芒,有任何機會掩蓋過自家的高階 DC 與入門 DSLR(這點倒是跟 6D 的處境有點類似)。


如同前段所述,其實 EOS M 的機背功能按鈕分佈就跟一般的 Canon DC 沒有太多分別,機頂的部分可以看到雙聲道收音孔、支援自家閃燈系統的熱靴、快門鈕與電源按鈕 -- 在快門上則是帶來了切換全自動 / 一般拍攝 / 錄影用的小轉盤。正面部分則是很簡潔的只有一顆鏡頭釋放鈕,還有有點小塊但不失簡潔風格的蒙皮。機身的兩側則是與前後一樣,其中一邊有著各種連接埠像是 mini USB、HDMI 與麥克風接孔,另一側則是非常簡潔的外殻。

EOS M 的機身理所當然的是 MIJ 的,但值得一提的是,把玩了一下拆下的 Kit 鏡之際才赫然發現,原來現場的兩顆鏡頭還有轉接環其實都是台灣製造的呢!衝著這點,國貨的愛好者也可以參考一下囉。

操作手感


其實 EOS M 的 32mm 厚度在帳面上看起來其實比其他的機型都要薄,不過其他機型大多是厚在手把上,手把之外其實都是滿薄的,EOS M 則是一路平平到底。EOS M 實際拿在手中的感覺相當厚實,而且因為有蒙皮的關係,所以握持感受也還不錯。操作的部分,可就沒有太高的評價了呢,基本上筆者最感到可惜之處,就是快門旁邊的那個模式轉盤,真的會很希望它可以是一個功能轉盤,讓 EOS M 搭配上機背的小轉盤可以達到雙轉盤的直覺操作 -- 畢竟,都已經把 PASM 的曝光模式丟進選單裡了,這幾個自動功能也進去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才對吧?


配合觸控螢幕的新一代 Q Menu 介面,其實也算是大哥 650D 為同為 EOS 系統小弟所準備的大禮,基本上這個介面可說是補足了許多 EOS M 在硬體按鈕操作上較為貧乏的缺憾。EOS M 的觸控功能可以採用兩指進行影像的查看,也能以觸控快門的方式進行拍攝。許多人可能比較無法接受將 PASM 放進 MENU 裡的這個部分,但坦白講其實透過觸控進行更改曝光模式倒是沒想像中的麻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配給這部機器的 Kit 鏡組,雖然直接看照片會覺得對焦環有點細,不過其實並非各位所想的那樣 -- 兩棵鏡頭的對焦環範圍其實不只是粗顆粒的部分,在它後方的平滑部分其實也是對焦環(這點可以在動手玩影片中看到操作的片段)。另一方面,兩顆 Kit 鏡的變焦與對焦滑順程度也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相信對於錄影可以帶來很不錯的幫助。

儘管 EOS M 配上 Kit 鏡之後的手感其實並不算差,但整體而言還算小巧的機身還是多少讓小編在剛開始採用兩手握持的時候有一些些苦手(左手不太知道要擺哪,直接用手指抓住相機肩膀,卻反而會影響擋到機身麥克風的表現),不過稍微適應之後其實會覺得 EOS M 其實在細部上 -- 像是快門鈕周邊順著指頭的凹槽 -- 提供了還不賴的手感表現,操作上也很符合 PowerShot 高階機型的感覺,重點是機身握持感受也較 S110 之類機型要來得好些。

對焦


對焦速度的表現應該是大家最為顧慮的重點了吧?坦白講,EOS M 的對焦速度的確是不亮眼,直接使用的感覺其實就與 650D 在 LiveView 下的速度並無二致,尤其是在將有點偷吃步的自動連續對焦功能關閉之後更是可以明顯感受到。開關機的速度並沒有特別快,觸控對焦的反應也還不錯,感覺在機身變得這麼小台的狀況之下,用到觸控快門的機率也增加很多就是了。

簡單測試了一下單點對焦與連續對焦的模式,基本上單點的對焦速度還算中等,不過連續對焦的部分,如果採用的是 Servo 加上追焦的功能,它的 4.3fps 拍攝速度便會明顯下降,嘗試在此模式下連續拍攝對焦行程較大情形時,會發現儘管它已經盡力在每個(變慢的)連拍區間中進行對焦微調,但實際上感覺在連拍+連續對焦的狀況之下會有對焦系統跟不上連拍的狀況發生 -- 這點顯然還是要靠 DSLR 來解決,也顯示出 EOS M 之於他廠 ILC 的定位差異。

結論


可攜性,應該會是消費者的對於這類產品的最重要考量之一,並沒有採用接環內縮式設計的 EOS M,儘管在 Canon 一票單眼甚至是與自家的 G15 相比已經是極為「微型」的一部數位相機,尤其它還是以「EOS」作為命名,貌似有接班千字輩 EOS DSLR 的態勢,可惜的是 ILC 市場的發展之迅速,在同樣搭載 APS-C 尺寸感光元件的 NEX 系列正式上市以來,看似已經讓人對於這樣規格的數位相機的標準往上提升了不少(更別說他們還弄出了個全幅固定式鏡頭相機...),而在 EOS M 發表之後,他們更新推出了新一代的機型迎戰這個大感光元件數位相機市場,甚至連薄型變焦鏡頭也隨著出現,這些顯然都是 Canon 在推出 EOS M 之後所需要追上的部分。

不過,單就目前 Canon 對 ILC 市場所作出的呼應而言,其實我們看到的是在入門單眼與消費型數位相機間的產物。簡單地說,就是高於 G15 卻又低於 650D 的產品,所以在規格的取捨之下就產生出了這部 EOS M。這樣稍微有點類似 Sigma 的 DP 系列(不過他們的產品線倒是沒這麼複雜就是了)用基礎的機身性能得到大台單眼所擁有的畫質表現,甚至許多機身的後製功能也能在 EOS M 上實現,直接在兩個系列之間找出了自己的定位,也開創出了一個新的 EF-M 鏡頭接環。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即使這部機型已經在日本上市了,但在現場我們依舊無法插卡進行直接的試拍畫質比較,但單就現場在相機螢幕上所見以及沿用 650D 的經驗而言,EOS M 的表現應該會是可以期待的 -- 當然,新的鏡群的畫質表現肯定也會是未來的觀察重點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