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技 G600 MMO 遊戲滑鼠評測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認真的遊戲玩家都知道,一隻好的遊戲滑鼠是上陣殺敵不可或缺的利器。問題是,殺敵人的方法這麼多種,第一人稱射擊、即時戰略、MMORPG,每一種的需求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需要快速/可調的 DPI、有些需要好的配重、而有些則是需要用不完的按鍵。因此在遊戲滑鼠這塊,羅技的 G 系列也是提供了各種的選擇,但其實大部份都是偏向高靈敏度、輕量化的方向,真正的多按鍵滑鼠只有 G700 一隻而已。當時 G700 也號稱是線上遊戲用的滑鼠,但其實號稱的 13 個按鍵扣掉左、中、右鍵和滾輪側傾,真正可以給使用者自訂的按鍵只有八個。碰到像魔獸世界這樣按鍵滿天飛的遊戲,還是稍微力有未逮啊!

於是,我們便來到了這隻 G600 MMO 滑鼠 -- 光是名字裡掛著「MMO」,就不難想像這是一隻完全為了線上遊戲而設計的滑鼠。究竟要多少按鍵才夠掛上「MMO 滑鼠」的名號?羅技到了為了 G600 做了什麼樣的特殊設計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盒裝、外觀



G600 的盒裝走的是羅技高階滑鼠常見的紙盒裝,除了比貝殼包易開、安全之外,應該也多少環保一些。不過盒子看起來蠻大一塊的,裡面的東西倒是不多 -- 除了滑鼠本體之外,就只有薄薄的一張說明書而已了。


在外觀上,G600 是一隻非常有特色的滑鼠,除了左側會發光的 12 顆(!)自訂鍵之外,滾輪後面還有兩顆自訂鍵,但最詭異的,應當莫過於在右鍵右側的第三顆主要按鍵,自從中鍵和滾輪合併成為主流以來,已經很少、很少看到有三顆主鍵的滑鼠設計了。G600 的滾輪相當可惜的,沒有採用羅技的飛輪滾輪,雖然說以 MMO 的使用環境來說,飛輪滾輪不是個絕對必要的功能,但如果是離開了遊戲還要繼續拿這隻滑鼠當一般滑鼠的話就有點可惜了。

做為有線滑鼠,G600 的肚子相當的簡潔(不用設計電池艙),而線則是編織線,應該可以延長不少的使用壽命。滑鼠本身幾乎都是霧面的材質,只有前、後、底面和周圍的一些裝飾採用的是保證沾指紋的塑膠,以及右側面有一部份是防滑塑膠,整體來說是一隻相當漂亮的滑鼠。小編評測收到的這隻是黑色的,G600 另有白色的選擇。

和 G 系列比較炫麗的成員一樣,G600 的 12 顆自訂鍵有背光,而且背光不僅可以自訂顏色,還可以選擇在特定顏色間循環,極盡閃亮之能事。設定滑鼠的燈光要在另外下載的羅技遊戲軟體中進行,這部份等一下會有另外的介紹。



握感、操作



G600 是一隻完全右撇子用的滑鼠,不僅是拇指下方的 12 顆按鍵,整體的設計也是左高右低,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第三顆按鍵,G600 對左撇子來說應該是無理才是。手握上去的時候,所有的位置都非常地自然,拇指會靠在 12 顆按鍵靠前的兩排之間,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靠在左、右、第三鍵上,而小指則是貼在滑鼠旁。雖然沒有電池的關係,但 G600 其實還是有相當的重量,不過即便如此,拜大號的鼠腳所賜,推動起來還相當的滑順。

實際用下去,左右鍵的回饋都非常令人滿意,但第三鍵的鍵程卻有點淺、回彈也不是很強,不太確定是設計如此,還是小編拿到的這隻獨有的問題。而且大概是因為小編玩遊戲比較容易激動(該死的死亡之翼...),在試用的期間偶爾會有誤觸的情況發生。雖然漸漸習慣後會開始有意識地把無名指稍微放開一些,比較不會誤按,但是真正打團的時候還是只能先把它的功能設定為空白,以防萬一。

拇指底下的按鍵雖然稍微偏小,但因為按鍵和按鍵間的間隔蠻大的,所以其實不太會誤按。靠前的兩排六個按鍵因為就在拇指正下方,並不難按到,但後面兩排的六顆因為拇指要刻意向後縮來按,會有些不確定感,要東摸西摸兩下才能確定現在碰到的是哪一顆。比較可惜的問題,是按鍵本身按下去需要的力道有點太大,在按按鍵的同時,會略微影響到操作滑鼠的靈活性。

最後,滾輪後方的兩顆獨立按鍵並不容易按到,在滑鼠預設的功能裡,一顆是按鍵組切換(滑鼠內一共可以存三組)、另一顆是 DPI 切換,或許這裡也是這兩個功能最適合的位置了。


軟體



多按鍵遊戲滑鼠的靈魂,當然就是在設定軟體上囉。G600 使用的遊戲軟體似乎只適用於 G300 和 G600,在一開始的首頁可以先選擇使用滑鼠內的儲存檔,或使用電腦內上儲存的設定檔,兩者的介面和效果略有不同。


使用儲存的按鍵設定時,G600 提供三組獨立的設定,可以儲存例如 MMORPG 一組、一般桌面用一組、FPS 一組之類的設定法。每一組設定都可以選一個不同的燈號,方便辨認現在滑鼠是在哪種模式底下,這個燈號的自訂性還蠻高的,除了三原色的各種混合任選之外,還可以另外加上循環(照著彩虹的順序改變顏色)、閃爍等特效,連閃爍頻率都是可調整的。



每一組設定都有完整的一套按鍵,G600 一共有二十顆,扣掉不能自訂的左右鍵,一共有 18 顆按鍵可以任你設定。每一個按鍵都可以選用多種傳統的滑鼠按鍵功能(前進後退、DPI 更改等),或是可以自訂任意的鍵盤按鍵組合。稍微可惜一點的,在這個模式下 G600 似乎無法錄製巨集鍵,也無法設定一些過去羅技滑鼠上有的功能(例如搜尋),應該是因為這些都要軟體體支援的原因吧。

最後要特別一提的,是「G-shift」的功能。基本上,就是在按下滑鼠的 G-shift 鍵後(預設是第三鍵,但也可自訂),滑鼠除了左鍵、右鍵和 G-shift 鍵本身之外,所有剩下來的按鍵都能再設定另一組完全不同的功能,等於再多了 17 個獨立的按鍵,相當地可怕。所有這些功能都是存在滑鼠之中的,所以臨時用別的電腦玩遊戲的時候,就算那台電腦上沒有裝羅技的遊戲軟體,仍然可以用自己習慣的設定操作。

第一次切換到電腦內的設定檔時,軟體會掃瞄你電腦裡所有的遊戲,找出匹配的設定檔。設定檔本身倒是不會幫你自動設定滑鼠按鍵,而是提供一個遊戲裡常見的功能的列表,只要把命令拖到滑鼠上,就可以直接完成設定了。和前面提過的的滑鼠內建設定檔模式相比,這裡可以設定的指令種類實在多了太多,從錄製巨集(包括記錄按鍵間隔,也可以選擇自動重複)、到自動打出一串的文字、媒體播放控制、單鍵啟動軟體等,不一而足。不過這裡做的設定,就不能隨身帶著跑囉!



上戰場!



既然是 MMO 專用滑鼠,當然是是要帶著它上戰場啦~ 小編平常唯一玩的線上遊戲,也就只有魔獸而己,自然是要拿著這個新入手的神兵(?)上陣衝殺一番的。一開始當然是興奮地將所有的招式堆到左側的 12 顆按鍵上,但很快的就發現在拇指用力的時候,會影響到操作滑鼠的靈活性,因此必需要一直放的招式反而不適合設定在滑鼠上,還是 3、4、5 才是它們的最佳去處。另一邊,次常用的招式卻是 G600 一展身手的最佳舞台,像是數字鍵尾巴那些需要食指長途奔波的招式,或是喝藥水、控寵等,一旦設定好了,真的就不容易再回頭用鍵盤或滑鼠點了。

其他類別的遊戲中,最能受益的應當是即時戰略,將按鍵組錄製成巨集放在手邊的幫助不言而喻。FPS 遊戲最近也有按鍵愈來愈複雜的趨勢,或許能把幾顆從鍵盤轉移過來也不錯。

最後,當然不能忘了買多按鍵滑鼠的潛在族群 -- 上班族。G600 和它許多的遊戲鼠前輩們一樣,有許多特性其實是很適合辦公室應用的,例如高 DPI 可以快速地在多個大螢幕間飛馳(眼睛別跟丟就好)、低 DPI 可以準確地做畫素等級的圖片編輯,而多樣的按鍵、巨集設定,也同樣適合 Word、Excel、Photoshop 等大型應用軟體。另外,拇指下的按鍵剛才是 12 顆,可以對應數字鍵的 0~9,再加上 +、-,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數字鍵區的功能(事實上預設有一個模式就是這樣設定的)。雖然因為這幾顆按鍵比較「硬」,可能不能像真正的鍵盤一樣打字如飛,但是對於使用筆電之類鍵盤沒有數字鍵區的朋友,倒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結語



G600 的按鍵之多,即使在標榜多按鍵的滑鼠中亦不多見,從上到下一共有 18 顆之譜(最接近的 Razer Naga 是 17 顆)。如果再加上 G-shift 的功能的話,更是多達 34 顆之譜,正好適合按鍵永遠嫌不夠多的 MMO 遊戲之用。實際上用它來打魔獸試試,發現拇指下方的 12 顆按鍵中,靠前的六顆比靠後的六顆容易按,但相信這也只是因為用的時間不長,所以還沒有肌肉記憶的關係罷了。比較麻煩的地方,是側面按鍵的阻力比較大,不適合需要快速連按的情況,如果遊戲要求連按某顆按鍵的話,還是要放到鍵盤上比較好囉!

以實際操作來說,G600 最大的變革在於它右鍵右方的第三鍵,但因為前面提到過的觸感不明確的問題,在實測期間小編發現自己真正利用它的機會並不多,不得不說是浪費了一個大好的功能。希望有機會能在試一試其他的 G600,確定這是不是小編剛好碰上了鼠王。

G600 的軟體功能繁多,但介面呈現還算是直覺的,經過一小段時間的摸索就能大致弄清楚各種設定怎麼用。雖然 G600 可以將三個設定檔存在滑鼠中,但是能存在滑鼠裡的設定比較陽春,還是需要電腦上安裝好的設定軟體才能使用諸如巨集之類的強大功能。可惜 G600 沒能附上安裝光碟(或是更棒的,直接把程式存在滑鼠裡),所以想要使用 G600 所有的能力的話,每次換使用環境就要重新下載一次軟體。

有意要將 G600 當作辦公室滑鼠的朋友,可以要注意一下它的滾輪是普通的滾輪,而不是羅技引以為傲的 MicroGear。小編用 MicroGear 這麼多年,真的碰到一隻沒有的滑鼠時才發現了對它的依賴有多深,以至於工作時還要再把原來的滑鼠(G700)換回來。另外,G600 是一隻有線滑鼠,雖然線是絕對夠長,但在辦公室環境裡還是不見得比無線的方便。

最後,以 NT$2699(香港賣 HK$649)的價位,它在羅技的產品線來說大只算是中偏貴的程度,但仍然在大部份人的預算之外。不過以「每按鍵平均價格」的角度來說這大概是史上最便宜的滑鼠,需要大量按鍵在手邊的朋友,可以考慮看看囉!

[Ross Wang 為本文拍攝照片和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