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ung Galaxy Nexus 及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 評測


總算來了!自從十月在香港的發表會以來,我們一直期待能夠真正評測 Samsung Galaxy Nexus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 的時刻;而就在手機推出前,我們終於取得了一部 Galaxy Nexus。除了 Android 4.0 外,此機的其中一些話題之處,包括使用 TI OMAP 而非 Samsung 處理器、只有 500 萬像素相機和 PenTile 點陣的螢幕等等,都將會在跳轉後的評測一一提及。所以別等了,快把繼續閱讀的連結大力的按下去吧!

硬體與設計



週邊設計(廣東話)


先來看看 Galaxy Nexus 的硬體規格吧:TI OMAP 4460 1.2GHz 雙核心處理器、1GB RAM、4.65 吋 1,280 x 720 HD Super AMOLED 螢幕(換算為約 316ppi,不過 PenTile 點陣會降低實際數目)、最薄處 8.9mm 厚度、135g 重量,而我們手上的 HSPA+ 版本,電池容量為 1,750mAh(Verizon 的 LTE 版本為 1,850mAh)。手機的週邊設計和機身正面一致,都是以極簡為主題,除了左側的音量鍵、右側的快門鍵及底座接點和底部的 3.5mm 及 micro-USB 外就甚麼都沒有了;機背也只有相機和揚聲器,而背蓋使用的是 Hyper Skin 防滑材質。



週邊設計(國語)


到上手的感覺,雖然數據上的確很薄,但實際上 Galaxy Nexus 大部份地方都比 8.9mm 厚。當然我們不會說這是一個缺點,因為手機太薄是絕對會影響手感的。多得其 4mm 螢幕邊框,手機拿起來並沒有比另一部正在使用的 HTC Sensation XE 寬上多少,反而是長了一截的分別較大。我們曾嘗試單手操作手機,雖然是非常勉強(這對亞洲人的手來說絕對是極限了),但還是能在不調整握機手勢下按到螢幕的四個角落 -- 但我們還是寧願用兩手操作,畢竟單手太辛苦了。



和一般的 Samsung 手機一樣,Galaxy Nexus 利用全膠的機身來換取較輕的重量 -- 對於這點我們也是抱持中性的評價,但我們還是得說,以塑膠機身的手機來說,Galaxy Nexus 的紮實程度已經非常出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背面,背蓋使用的 Hyper Skin 物料,摸上去好像是軟膠,但我們有用指甲測試過,是頗為耐刮的;而打開背蓋後,我們發現 SIM 卡並不需要拔下電池才可更換,不過還是不支援熱插拔。

系統與操作介面



系統操作(廣東話)


接下來我們就要到其中一個重點,也就是 Android 4.0 的部份了。第一次開機看到的除了設定精靈外,當然就是主介面,不過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一點不同:第一次開啟主介面和程式列表時,都會看到針對新使用者的教學,這可說是新版本最大的進步之一 -- 這點教學對挽留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說回介面本身,最大的不同之處應該就是利用螢幕底部的位置來做功能按鍵,而且在刪除目錄鍵,改為在個別程式加大了的標題列上顯示之餘,也將搜尋按鍵改為常駐在主介面頂部的搜尋列,再補上一個多工作業按鍵。這一切都是將手機和平板版本 Android 介面整合的結果。



系統操作(國語)


主介面的另外一些特色,包括像 Honeycomb 一樣支援可捲動及調整大小的 widget(暫時只有系統原生的 widget 有支援到),以及螢幕底部的 dock bar 容量由兩個圖示改為四個支援資料夾的空間。 資料夾方面,也由以往那平凡的設計和需要長按主介面 / 使用目錄的加入方式,改為更好看的圓形圖示和類似 iOS 的重疊圖示新增資料夾。而因為刪除了目錄鍵,選擇 widget 和捷徑的動作也改由程式列表中的 widget 分類進行,同樣是長按就可以加入主介面,這部份和 Honeycomb 也是比較相似。所以在介面上與其說是手機和平板體驗的整合,我們更偏向認為 ICS 是將平板介面塞進手機螢幕更為恰當。最後,在程式列表中長按圖示,除了加入主畫面外也可以選擇將程式直接刪除或進入程式管理,彈性比以往更高。



然後我們來說說通知列和多工作業的操作。由於欠缺了目錄鍵,所以同時在主介面透過目錄鍵來進入設定的途徑也隨之消失,幸好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方便的方案:Google 將進入設定的捷徑安放到通知列的頂部,也就是不論在任可畫面或程式,只要一拉下通知列再按設定鍵就可以了 -- 這無疑比先按主頁鍵再透過目錄進入設定來得方便。另外在通知方面,我們也發現事件旁邊的圖示明顯加大了,足以清楚顯示聯絡人的頭像,而只要該通知不是進行中的狀態,使用者就可以用向左或右滑動的手勢將個別通知清除。



而多工作業鍵方面,按下去所顯示的並不是只有執行中的程式,而是連同最近執行的程式一起顯示,而且最大的顯示數量絕對不只八個;這部份所有的程式都可以用同樣的左右滑動手勢來關閉(但我們測試過,部份第三方程式如 imo instant messenger 會自動重新開啟)。這是個非常方便的方案,不過我們實際使用之下,發現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



設定



系統設定(廣東話)


接下來就到最複雜的設定部份。老實說設定一向是 Android 最讓新使用者卻步的一環,因為項目數量太多,一開始要找到想設定的項目實在有點困難。針對這個問題,Android 4.0 雖然並不能完全解決,但還是作出了少許改進,使用分隔線的方法將不同類別的設定分開(共分為無線、裝置、個人及系統四大類),方便使用者尋找。

在無線設定下我們可以找到新增的資料用量設定,這部份除了可以看到自己使用了多少數據外,也可以進行一些設定,包括在目錄鍵可以設定使否使用漫遊和限制背景數據,以及是否在流量表中包含 Wi-Fi 的流量 -- 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在不知情下包括 / 撇除了 Wi-Fi 的數據的話,是很容易會用過量的。然後我們可以設定是否在使用到一定程度後作出警告或直接關掉數據,而設定的方法也很簡單易明。另外在下方我們可以看到所有有使用過網絡的程式和其使用量,再按進去的話,甚至可以看到該程式的前景和背景數據用量,然後因應需要設定是否只容許其只在 Wi-Fi 下啟用背景數據。



系統設定(國語)


在流動網絡分享方面,除了已有的 USB 和 WiFi 分享外,ICS 上也新增了利用藍牙分享網絡的功能,提供了更大彈性之餘,也免除了利用第三方藍牙分享程式的需要。另外,Galaxy Nexus 也有支援到 Wi-Fi Direct 功能,當然,要使用此功能還是會強制關閉 Wi-Fi 的。有關無線設定最後要提的,當然就是賣點之一的 Android Beam,使用 NFC 來傳輸像連結之類的小資料(NFC 晶片被安排在電池內),在測試下也可以看到反應非常敏捷,而且傳輸前也會要使用者點按螢幕確定,避免誤傳。

接下來就到裝置設定的部分。這部分的設定包括了音效、顯示、儲存空間、電池和應用程式五項,在音量設定方面的改變並不是很多,除了採用了一批全新的預設鈴聲外,就只有改變了觸控音效而已 -- 可是在改變後,那個音量小得要戴上耳道式耳機才聽得到 orz。顯示設定同樣只有小改變,加入了桌布設定(這也是在主介面長按可以找到的唯一功能)和系統字體大小的設定,由小至特大共有四個大小選擇,預設為中等大小。



儲存空間設定是一個由 Honeycomb 移植過來的項目,除了以不同分類顯示使用了的儲存量外,大部份項目都可以按進去進行管理,例如:按圖片和影片就可以跳到圖片庫;按下載會進入下載項目;而其他就會顯示應用程式除本體外的資料佔用了多少空間;而且可以多選清除。最後按目錄鍵就會顯示 USB 電腦連線的設定,當然在 Galaxy Nexus 上,我們知道其因為沒有外接儲存介面所以不支援 USB Mass Storage 的功能,只能使用 MTP 協定(Mac 使用者需先下載 Media Transfer 程式,真麻煩)。相對來說,由「關於手機」中分離出來的電池設定就簡單得多,除了以往都由的圖表外,就只是使用了同一個介面,用百份比的單位來顯示電池剩餘量而已。



在個人設定的部份,比較值得一提的就是安全性 -- 重點當然就在臉孔解鎖上,這個在第一次示範時曾經失效的功能,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差勁,至少我們在大部份時間都可以成功辨認到自己的臉孔;不過戴眼鏡的朋友就要注意不要換或者摘下眼鏡 -- 我們就試過在沒有眼鏡的情況下不能被認出。此外,在按電源鍵開機前最好先把手機面向自己,因為大約一秒多內找不到使用者的臉的話,手機就已經會轉到密碼 / 圖形解鎖的後備方案。



除了一堆解鎖方法外,較令人驚喜是加入了不設解鎖畫面的選項,讓大家可以像以前用 WM 手機一樣,一按電源鍵就可以使用。此外,這部份加入了自動鎖定選項,可以設定在螢幕逾時關閉後,再過一定時間才將手機鎖上;而由 Honeycomb 移植的裝置加密功能也可以再這部份找到,同樣地在加密以後,需要將進行原廠設定才可以解除。最後要提的,就是對是否允許非 Market 程式安裝的選項,也被轉移到安全性設定去了。



Google Apps 與程式相容性



Google Apps(廣東話)


既然一開機就看到系統將 Google Apps 集合成一個資料夾,我們當然會對這些 Apps 作介紹。首先看看 Google 地圖,可以看到的是其更新並不算多,但就將搜尋、導航、地點和圖層四個項目安放在底部工具列上;還有畫面上只剩下我的位置按鍵,而放大縮小鍵就完全被多點觸控取代。另外因為大部份功能都被安置到工具列,所而在目錄內就只餘下我的最愛、Google 定位、快取設定和研究室等功能。初步試用後,我們認為將導航和地點安放在工具列是非常方便的做法,而整體的操作上除了欠缺了放大縮小鍵,讓單手操作(尤其在 Galaxy Nexus 這類大型手機上)有點不便外,其他速度和流暢度等還是不錯的。順帶一提,在 ICS 上 GPS 的狀態不再只得在通只列上的一個小圖示,而是作為通知項目,可以拉下通知列查看詳細狀態。

相對之下,Gmail 的更新就比較大。頂部工具列讓使用者可以快速切換收件匣、草稿、寄件備份和星號等標籤,而底部工具列在一般情況下就包含了新郵件、搜尋、所有標籤和重新整理按鍵。選取郵件後,底部工具列就會變成封存、刪除、標籤、已讀 / 未讀標記和星號切換。另外不少得的新功能就是可以在閱讀郵件是以左右滑動的手勢轉到上 / 下一封郵件,這個功能其實在非 Gmail 的電郵軟件中早就做到,來到 ICS 終於也可以在 Gmail 中使用了。另外,雖然我們可以在設定中選擇郵件的文字大小,但在閱讀時還是不能使用多點觸控作縮放,是一點美中不足的地方。



Google Apps(國語)


相對其他經歷過數次大更新的 apps,Google 日曆卻是第一次大改版。新增的功能不算多,但可以用多點觸控來放大縮小已經非常貼心;另外在頂部功能列按日期可以快速切換顯示方式,比舊版本利用目錄鍵直接得多,至於旁邊的按鍵可以快速回到當天的位置,也是貼心的小功能之一。在設定中可以選擇時區和一週的起始日,另外也提供了日曆事件彈出式提示功能,也是不小的進步。唯一有點不足是欠缺了底部功能列,如果能夠將顯示方式和搜尋鍵放在這個位置將會更方便;另外若果可以自行設定是否顯示農曆就會更好(雖然以國際的角度來看很少人會用到就是)。

ICS 上的 YouTube 雖然並沒有像 Honeycomb 版本加入電視牆效果(即使加入也不會華麗到哪裡去),但相比 Android 2.x 上的 YouTube 還使有不小的進步:原本單調的首頁加入了瀏覽分類和使用者帳戶的頁籤,比以往雖要透過目錄進入方便 -- 這功能其實早就應該加入,因為我們在之前的版本幾乎都不知道有這些功能啊。此外,手機版的也加入了對 YouTube 即時串流影片的支援(也就是直播頻道),而設定內就只剩下強制播放高畫質和字幕大小的切換。搜尋結果也加入了影片上傳時間的篩選,在瀏覽類別時更可以選擇觀看次數和評分等的方法排序。



然後就是沒有被歸類到 Google Apps 內的「使用者」(其實就是聯絡人)和電話功能。這兩個部份也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更新,先說聯絡人,可以透過頁籤的方式支援群組顯示,在聯絡人的詳細資料中也可以整合 Google+ 和 Twitter 的更新。甚麼?Facebook 呢?這就是問題了:我們在帳戶設定中登入 Facebook 後,並沒有出現同步聯絡人的選項,即使回到帳戶設定也找不到已登入的 Facebook,而在聯絡人中也當然無法顯示 Facebook 聯絡人,更遑論整合更新了。另外在其他程式中透過聯絡人圖像開啟的快速聯絡工具列,也進步成一個更詳細的列表,在面積加大之後可以更快速的找到想要的聯絡方式。相對來說,電話的更新就較少,除了視覺上的不同外就只有將我的最愛和聯絡人兩個頁籤合併;反而在來電畫面可以向上滑直接用預設的 SMS 回覆來電更加細心。



最後我們來到瀏覽器。和以往單純在速度上加強相比,我們認為 ICS 上瀏覽器的更新是絕對明顯的,首先在網址列旁邊加入頁籤鍵,方便了進行多頁瀏覽的使用者,在頁籤選擇介面上,我們可以快速開啟我的最愛,或者利用左右滑動的動作關閉分頁;另外透過目錄我們也可以使用無痕式分頁瀏覽了。設定中比較有趣的,是在協助工具內,可以看到將網頁色彩翻轉的選項,而且翻轉後會強制改成黑白(還是該說白黑?)顯示,有利夜間使用和節省電力。另外,在研究室選項內的兩個測試功能也非常實用,包括強制全螢幕(即使捲到最頂也不會顯示網址和狀態列)和透過由螢幕邊框滑進去啟動的快速控制介面,都是方便的小功能。唯一可惜的是現階段還沒有 Flash 的支援(將在年底補上),所以暫時來說這個瀏覽器還沒能稱得上完美。

談過內置程式,我們來說一下第三方程式的相容性。就我們試用的這段時間來說,ICS 對舊程式的相容性應是以 Honeycomb 系的程式較佳,因為該系列的程式已經加入了頂部的工具列,而且也是針對高解像度螢幕設計。相對來說,Android 2.x 程式就要靠虛擬按鍵區中加入的目錄鍵操作,而且出然畫面錯亂的機會也較高(可以利用由 Market 下載的 Spare Parts 中 Capability Mode 的設定解決)。



多媒體與相機



多媒體(廣東話)


到了多媒體的部分,第一樣要說的當然是其相機。雖然我們和主站一致認為 Galaxy Nexus 的相機表現除顏色表現外實在非常一般(也就是不足以和現有的旗艦機們比肩),但 ICS 的原生相機介面卻讓我們頗為滿意。首先是終於加入了觸控對焦的支援,另外零時滯的快門也對連拍非常有利(所以連拍模式都省掉了)。而全景拍攝方面,雖然其一掃全景非常方便,而且提供實時測光的功能和隨時可以停止的特色也比 Sony Ericsson 的同類功能優勝,但在影像斷層修正方面就不夠準確,美中不足。設定方面除了沒有 ISO 外,白平衡、曝光補償和場景模式都有,算是足夠;在拍攝後按預覽,就可以在右邊的工具列快速選擇分享的途徑,再按圖片一次才會進入圖片庫。進入圖片庫後, 我們可以透過目錄進入編輯模式,可以選擇不同效果、光亮度調整和色調等,這讓就足夠取代圖像處理軟件了。



多媒體(國語)


影片方面,Galaxy Nexus 支援最高 1080p 的影片拍攝(可全時對焦),130 萬像素的前置相機也可以拍到 720p。不過 ICS 真正的殺著卻在於其 Live Effect 功能,只要開啟此功能,除了可以為影片設定背景外,更可以做到將拍攝者樣貌誇張化的效果,可以說是臉孔辨識版的 Photo Booth -- 而且是影片呢!另外其延時拍攝表現,也比 MediaPad 上的同類功能優勝一點,可以拍到 720p。拍好影片後,如果相加以處理的話,可以開啟內置的電影工作室軟件,內裡提供簡單的剪接、色彩與過場效果和標題等功能,是用者也可以選擇將影片匯出成不同的解像度,包括 1080p、720p 和 848 x 480 等,方便分享;效能方面,輸出一段連效果、過場效果及標題,長度為 30 秒的 1080p 影片約需時三分鐘。



測試影片(一般)


音樂播放方面,因為中華地區還不能使用 Google Music 的關係,對我們來說這只不過是個外觀和功能都改進了的播放器(其實已經不錯了 XD)。第一眼看到的更新,就是可以像 Windows Phone 7 一樣,左右滑動選擇不同的歌曲分類方法,底部的工具列除了現在播放的歌曲外也有搜尋功能;歌曲或專輯的長按目錄被每個項目右方小箭頭開啟的彈出式目錄取代,已播放頁面的專輯圖片也加大了。不過,在大圖片的狀態下我們並不能快速的調整播放位置和播放方式,要按歌名右邊的箭頭,顯示詳細資料才可以。 此外,在這畫面的頂部工具列,按目錄就可以開啟音效設定(也就是均衡器)。簡單測試過後,我們覺得播放器的功能還不錯,只是要縮小專輯圖片才可以調整播放選項有點不便。可惜,Galaxy Nexus 的內置揚聲器音量實在是不足夠,還是要依賴耳機或外置揚聲器。



測試影片(已編輯)


關於多媒體的部份,選擇以其 720p 螢幕的評論作結實在是適合不過,因為 Galaxy Nexus 將會是首部使用 720p 螢幕的手機(Galaxy Note 是 1280 x 800,而且也不完全算是「手機」吧 XD)。雖然這片螢幕並不是最終版本,我們不能就其顏色表現下定論,但還是可以就大家關心的 PenTile matrix 問題談一下。老實說當像素到了一定的密度(別忘記 Galaxy Nexus 螢幕為約 316ppi,已經超過大部份人眼 300ppi 的極限),PenTile matrix 所造成的顆粒感已經幾乎完全看不見 -- 對,也就是幾乎而已,在一些特定的情況如全白時螢幕的左側邊緣,我們可以看到一點綠色,另外在看圖示下方的字時,如果把眼精貼近螢幕的話也可以感受到(還沒去到「看到」的程度)一點模糊感。



測試影片(微距)



測試影片(延時拍攝)




效能與電力



在測試 Galaxy Nexus 的這段期間,我們對其效能表現非常滿意,在使用時絕大部份時間都可以保持流暢,即使載入了桌面版的 Engadget 中文版網頁,在快速捲動時我們也沒有遇上遲緩的情況;雖然介面經過更新後加入了大量的 3D 效果,主介面也有不少可捲動的 widget 和動態牆紙,但在 GPU 的支援下整體操作依然保持流暢,可見其實使用 TI 處理器並沒有對效能造成很大影響。



電力方面,以我們其中一天的使用為例,螢幕設定為自動亮度,並在 70% 以上時間保持開啟,同時大量瀏覽網頁、下載程式和作不同的功能及 Benchmark 測試,同時保持使用 LINE 聊天,再加上約半小時的通話,手機在六個小時後就餘下約 20% 電力,以我們測試過的手機來說,還算是不錯的;如果用量較低的話,撐個 10 至 12 小時是沒有問題的。順帶一提,在雙麥克風的加持下,我們在測試期間並沒有通話質素上的問題,更詳細一點說的話,Galaxy Nexus 的通話音質和 Nexus One 相近,人聲會有輕微的模糊感,但同時也明顯的過濾了環景雜音。



當然,說了那麼多我們還是要做 Benchmark 測試,在眾多測試軟件中,除了 Neocore 不能運行外,我們在其他一些測試得到的成績都不能稱為理想,以 Galaxy Nexus 頂級的規格來說,除了程式可能還沒支援 Android 4.0 外,我們只能夠想到螢幕解像度越高,Benchmark 分數越低這一個原因而已。實際分數方面,Quadrant 得到 1,685 分,只比高階的單核機好一點;Linpack Single thread 及 Multi thread 分別有 44.146Mflops 及 75.737Mflops,也比一般雙核手機差一點。相對來說,Nenamark 1 及 2 分別有 52.6fps 及 24.1fps 都非常不錯,Vellamo 網頁瀏覽更得到 959 分,看來其瀏覽器真的進步不少呢。



總結



測試 Galaxy Nexus 約六天的時間,老實說我們真的非常喜歡,喜歡到有點不願放手的程度 -- 雖然如我們在動手玩中提到,ICS 中有不少的功能並非原創,但我們覺得 Google 還是將它們整合得非常好。也像我們之前所說,與其說這個是 Android 4.0,我們更願意將之稱為「真正的 Android 2.0」-- 畢竟這一次的改版,比之前那麼多次加起來的還要徹底。當然,ICS / Galaxy Nexus 並不完美 -- 不論是在聯絡人整合,還是在相片質素,都還有進步的餘地,此外我們還是比較喜歡帶點金屬感的機身。不過這些都並不算是很大的問題,也不影響我們視之為當今最強手機系統、最佳手機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