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軟硬體的未來性可能有多少?


現在的Android平板正走向一個多元化的發展期,而每個人心中的平板也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平板就是單純的輔助工具,只要易於瀏覽網頁,那也就夠了;但有些人希望,平板是更大一號的智慧手機;更有人希望平板可以取代筆電,成為生產力工具。而平板不僅在消費市場成為新一代的潮玩物,更在工業、物流、軍事、醫療領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以平板而言,這些願望都是有可能實現的,只是,該怎麼實現?在不同的需求下,界面的要求會是相當大的一個挑戰,如果有使用過Windows Mobile 6.5以前的微軟智慧手機,或是使用支援觸控螢幕的Windows 7電腦,就會知道將過去以滑鼠與鍵盤控制的PC界面,強制結合觸控的下場,並無法帶來良好的使用體驗。然而同樣的道理,以觸控為出發點的界面,也不見得適合滑鼠與鍵盤的操作邏輯。

Android 3.0的出現,對於平板電腦市場也是一項重要的宣示,基於手機平台的成功經驗,Google正式針對平板電腦市場推出一套官方版的界面,並且加入GPU運算輔助,讓應用處理器的各核心能夠分攤系統運算需求,更徹底發揮新一代應用處理器的整體效能,並且讓負責運算的ARM核心能夠更專注在運算領域。


而目前的一個新契機,就是微軟已經嗅到ARM架構效能方面的提昇,並且平板市場產品主導權在短期內仍會是ARM架構的天下,早已在下一代Windows 提供對ARM架構應用處理器的支援;另一方面,Intel也取得Android 3.0的原始碼,也許也意味著未來Android與Windows雙開機的平板可能會成為一股新勢力。

TI亦針對多系統需求提到一項關鍵,就是應用處理器晶片商對於多元OS的支援,尤其在行動運算、超級手機、一機多用的概念出現,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情境下使用不同OS也許是將來發展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多重開機或是利用虛擬化的方式遊走在不同的OS之間,都是可能的發展方式。

不過這樣的產品真的符合市場需求嗎?雙面平板固然有存在的價值,尤其對於商務使用,更能夠藉由雙系統分割不同的身份,讓平板的娛樂與商務使用獲得分離,例如VMware就著手開發Android上的虛擬化軟體,提供Android平台可以同時安裝自用以及商務用系統。反觀平板電腦,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情境需要多重開機,似乎就顯得相當的不合理。


舉例來說,若是拿著運作Android的平板搭車,剛好看到一些與工作相關的題材,到公司後接上底座後,又為了不同的作業習慣,重新開機進入Windows,那先前已經找到的資料又需要重找一遍;以方便使用的前提,多重開機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案。而Motorola Atrix已經示範了一個Android平台上的優勢,就是利用整個界面的切換,讓一款裝置能夠不須重新開機切換系統,還能滿足不同的使用情境。

而Google原本就有一套針對平板與小筆電的系統,也就是以瀏覽器界面設計為架構的Chrome OS,雖然目前多數的廠商在平板仍以Android為優先開發,不過Chrome OS卻留給外界許多遐想的空間。Atrix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發:Google Android其實是可以透過界面的切換,在不同的需求下改變整個界面。

這不是沒有可能,尤其隨著用於這些裝置的ARM架構應用處理器效能的提昇,已經漸漸追上入門等級筆電,雖然不至於能夠挑戰高效能與主流的PC,但用在一些文書以及網路瀏覽的體驗已經足以擔當大任,為了因應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界面,想想似乎也理所當然,只是怎樣的操作界面才是平板、怎樣的配置才適合桌上使用,恐怕這又會回到多數使用者已經被養成的習慣。

2011年度的Google I/O,Google推出代號Sandwich的新Android計畫,就是讓裝置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自行切換界面的新架構,但是無論是哪個界面,還是基於Android的基礎,也就是雖然界面截然不同,但是不需要重新開機就能夠繼續先前的作業流程。


"平板不僅是平板,手機也不僅是手機",這個概念將會繼續延燒,NVIDIA也從合作夥伴像是華碩的EeePad Transformer與Motorola Atrix嗅到契機,平板與手機透過擴充週邊,提供近似目前PC環境使用體驗的日子已經不遠,過去傳統的桌上型運算也會因此逐漸轉移到行動平台。

然而這些手持裝置的出現,並非把高效能的x86架構處理器逼入末日,實際上,由於整個業界走入雲端計算,大型資料儲存中心、私有雲甚至未來家庭雲的出現,反而是另一塊仍x86不可的舞台,而平板、智慧手機等裝置則是成為新型態的端,與雲共榮。

而有許多人在質疑,為何ARM直至今日仍未跨入64位元架構,實際上,這仍是業界需求的問題,相較於傳統PC廠商自己擁有技術與製造能力,ARM是一家以技術授權為核心的公司,重點在於推出合作客戶所需要的架構,而非先行研究出結構,而後才迫使廠商採用,這與ARM一直以來追求與客戶共同成長的主旨是不同的。

為何還未推出64位元架構,還是要回歸需求問題,目前在手持裝置上還未看到64位元核心的舞台,主要的軟體商還未推出64位元的版本,另外,手持裝置系統也與PC市場某部份是為了拱新硬體不斷提昇硬體需求的現況不同,手持系統也還未走到非64位元不可的階段,當然Windows for ARM的出現,也許會加速ARM投入64位元架構也不一定。


ARM的新一代架構,也就是代號Eagle的Cortex-A15,仍是在與合作客戶多年討論下才訂定的規格,而非一時衝動單純為了提昇效能所制定的。不過目前Android平板已經開始走向一個微妙的現象,雖然硬體效能持續提昇,然而軟體與系統的最佳化目前仍無法趕上硬體發展的速度,導致空有規格上的提昇,卻感受不到實質的升級感,在平板的發展方面,也許採用Android的廠商仍需更專注在軟體調校層面,而非一味的導入新硬體。

平板的再興,對傳統筆電市場有著一定的衝擊力道,最重要的是影響12吋以下產品的市場,尤其在Atrix 4G、Transformer等跨界產品的帶領下,加上Google Android Sandwich計畫推出,平板醞釀的風暴,不僅是手持終端型態的革命,更是讓手持終端走向行動運算之路的關鍵。



編按:讀者 OverInfinity 也提供另一個角度的論點,相當有趣,在此補充在內文中

引用《不過目前Android平板已經開始走向一個微妙的現象,雖然硬體效能持續提昇,然而軟體與系統的最佳化目前仍無法趕上硬體發展的速度,導致空有規格上的提昇,卻感受不到實質的升級感》《平板醞釀的風暴,不僅是手持終端型態的革命,更是讓手持終端走向行動運算之路的關鍵。》

與編輯的看法相反,我認為未來不管軟體方面是i系統還是a系統或是w系統,平板裝置軟體或硬體最後都不會越來越深入強大的『行動運算之路』,而會是越來越廣泛的『資訊統合呈現之路』。

依Android及Apple目前的產品走向,未來的藍圖應該會發展成這樣:大多數人第一款入手的第一款3C裝置不是smart phone就是tablet,然後再依每個人不同,需要一台家庭運算中心的就買電腦主機/遊戲機 要在上面灌幾個OS隨便你、需要打字的機買鍵盤、需要音樂的就買喇叭、需要照明的就買電燈、需要運動的就買跑步機、需要保全的就裝電子鎖、需要XX的就裝OO家具...然後這些周邊通通以無線的方式與tablet連接,人在tablet上面遠端控制一切。﹙yeah我也知道聽起來很危險的感覺,不過大家似乎都很有興趣往這方面發展,像AndroidⒶHome、AirXxxx系列﹚

《空有規格上的提昇,卻感受不到實質的升級感》在我看來其實正說明了,手持裝置規格(在CPU運算上)的重要性根本不是那麼地高。

平板裝置的定義,本體就是一大塊又要輕又要薄的觸控螢幕,加裝鍵盤或各種周邊等等都不是其主要的需求,而且也與其它既有的電子產品功能重疊,但作為一個資訊呈現/控制的裝置來說是再適合不過。所以我大膽猜測等到行動CPU的運算達到一個基本上網系統介面不會頓的程度之後,規格就不會再有什麼重大的進步了,要進步也是由新開發的GPU﹙為了3D遊戲app、webGL﹚或是3D螢幕、甚至未來立體投影等等新的『呈現技術』為主導,CPU速度只要夠配合他們就好(並將產品價位維持在特定區間)。而需要更多運算、更多oo更多xx的人,自然會有可連接的周邊選擇。

更何況如果未來雲端架構成熟可靠,中華電信倒閉 網速大幅提升,搞不好大型/圖形運算真的通通都直接交給伺服器中心來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