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科學: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


當大地震發生在海中時,除了對周圍的陸地造成損害之外,更危險的就是有可能會造成海嘯。1946 年的時候,在阿留申群島發生了一場規模 7.8 的地震,雖然這場地震在當地造成了不少損失,但更嚴重的傷害發生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 -- 當時位於夏威夷大島的希洛市(Hilo)受到高 14 公尺的巨大海嘯襲擊,造成 160 人死亡。經過這次的事件後,美國在 1949 年成立了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為環太平洋週邊地區的國家提供海嘯警報的服務。

海嘯警報中心收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是靠各國的地震儀和位在海上的測量浮標。前者的資料輸入電腦模型後(上圖),可以估算出海嘯的發源位置、強度、預估的速度和抵達時間,並跟據這個資料給有潛在危險的國家警告。然而,基於對深海水文和一些海嘯機制的不了解,許多的警告難免最後都只是假警報,對此目前的科技還無法完全解決,只能看各國政府的應變了。不過海嘯警報中心目前正擴大在深海設置名為「DART」的浮標測量系統(圖在繼續閱讀裡),協助海嘯預測 -- 雖然海嘯在深海海域時表面的浪高並不高,但通過的時候還是會對深海的壓力造成改變,一但將 DART 的資料整合到地震儀的估測計算中,就可以對模型估算出來的數據做校正,從而發出更精確的警報。


海嘯中心的警報分成三個等級,分別為「Tsunami Information Bulletin」,表示有雖然有地震發生,但沒有海嘯產生的證據;第二級是「Tsunami Watch」,表示很有可能有海嘯發生(跟據模型預測),正在等待儀器的數據證實;最高的等級則是「Tsunami Warning」,表示已經確定有地區受到海嘯襲擊,或是儀器有偵測到海嘯的經過。通常 Tsunami Warning 都會伴隨著預估的抵達時間。以這次的日本大海嘯來說,警報中心發佈的就是最高等級的 Tsunami Warning(這裡),幾乎涵蓋了太平洋所有的島嶼和週邊地區。

原本只有太平洋有海嘯警報中心的機制,但在 2004 年底讓大家措手不及的印尼大海嘯之後,接連成立了印度洋海嘯警報中心、東北大西洋暨地中海及相連海域海嘯警報中心和加勒比海海嘯警報中心,目的是希望能最 終產生一個涵蓋全球的海嘯警報網。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海嘯算是比較能預防的。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地震什麼時候會發生,但一旦發生之後,估算海嘯的危害並提 供警告是完全可以做到,並且能夠挽救許多性命的事。然而,就像颱風警報一樣,最終是否能達成效果,還是有賴政府和一般民眾對警報的意義有所了解,並且對警 報發佈後該採取的步驟有清楚的認識。

台灣(印象中)真正面臨海嘯威脅的次數並不多,但畢竟是身處地震頻繁的環太平洋地區,希望在這次的海嘯過去之後,政府能夠加強宣導海嘯相關的知識和應對方法,有備無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