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專欄:電子雜誌非作不可的九個理由(下)

[撰文:Bobby]


(圖片來源:iPad原生雜誌Project)

iPad電子雜誌除了對讀者、對出版社產生影響以外,同時也帶動新的媒體潮流,促進整個產業面對不得不面對的變革。人們面對改變時,僅有著少數人願意跟隨往前進,大多數的人選擇拒絕、不去面對。當網站對於出版界產生第一次衝擊後,iPad又帶來第二次衝擊,而不得不變....

7,媒體需要改變,不要逃避大編輯台

Virgin集團所投資的iPad原生雜誌Project,並非與網站(Web)完全切割。雖然雜誌內容有限,但提供了外部連結與相關Feed,讓內容能無接縫擴張。


目前iPad上的電子雜誌,大多數仍僅求「由紙本轉為iPad版本」,除了互動元素、影片、聲音和更多的圖片以外,和紙本的差異相當小。許多讀者也反應這樣的作法並不妥當,沒有運用到iPad特有上網功能做到內容擴張。然而,這並不是製作方式的問題,而是編輯流程必須配合改變。

當週刊、月刊同時要經營網站時,例如時代週刊Time Magazine與Time.com、Wire Magazine與Wire.com,哪些新聞要即時發放,哪些題目可以作雜誌專題,就必須整合網路編輯群和雜誌編輯群為一個大編輯台,由總編分派題目,分別製作不同深度的內容,目前台灣僅有UDN聯合新聞網和蘋果日報做得較好。(當然還有可能做得更好,報紙上用來填版面的小新聞,轉到網站上可能僅有數行,這時網站就能發揮功能補充些文章、圖片、連結。讓這些版面不大,但更符合網路讀者喜好的新聞更加豐富。)

為什麼電子雜誌會需要大編輯台?雜誌本身的時效性與網站相比實在不足,往往內容編排好、送印時突然發生一件大新聞,也無法臨時抽換稿件追加,得要等到下個月才能補充。電子雜誌和網站同時能在iPad等平板電腦上呈現,電子雜誌也必須整合網站內容擴充。例如Virgin集團推出的Project雜誌,就能透過連結看到外部網頁,也能透過Feed於雜誌中看到新訊息。

電子雜誌雖然較沒有字數、照片數量的限制,但是依舊不能和網站文章一樣一瀉千里,若與網站整合,就能兼具深度、品質,並且克服時效性問題來達到綜效。



8,編輯成為製作人,跨媒體呈現時代到來

在蘋果動新聞之後,UDN也跟進製作影音內容。要平面記者和攝影記者開始製作影音絕對是難事,但卻是不得不面對的變革。



常看癮科技的各位一定熟悉這樣的模式,海外一有新產品發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就能看到產品的一手測試(Hands-on)與圖集上稿,要是產品夠強,三、四小時後主站就會推出一段影音介紹。要是記者會夠強的話,透過Ustream或者Liveblog的現場影音、文字直播絕對少不了。這已經是網站編輯不得不為、以及下意識都會去做的事情了。

但是對於平面媒體而言,要多作這些事情就會有以下反應:

  1. 光是編雜誌、報紙工作量就夠大了,為什麼還要我拍片、剪片、寫OS?

  2. 我要是長得和電視主播一樣、聲音宛如黃鶯出谷,就去作電視了,為什麼要我露臉、配音?

  3. 我們拍的沒有電視台好啦,訓練不一樣,作不好的東西誰要看?

不過當網站與平面媒體相輔相成時,這些都是不得不做的工作。蘋果日報動新聞在先,聯合新聞網影音新聞在後;天下雜誌過往就有相當多數的影音內容在網站上,這些都是跟上潮流的作法。

現在電子雜誌要是影片不夠多、互動元素不足,一上線就會受到iPad使用者的公幹(別忘了,被Apple產品寵壞的使用者可是相當挑剔的)。雖然目前製作iPad電子雜誌互動元素的工具僅能提供有限度的表現能力,像是加入影片、加入聲音、加入360度VR效果、加入Panorama全景照片等等,但光是這些內容,就挑戰著平面的編輯、記者。進行人物專訪時必須記得為iPad版拍段影片,介紹民宿、餐廳時記得拍Panorama照片讓讀者身歷其境,拿到新產品要請攝影拍360度VR照片讓讀者把玩...就不僅是撰寫文章、拍照而已,內容生產者必須變成製作人,事先預想好配合各種呈現方式,取得素材。iPad的出現以及跟進的Android 3.0 Honeycomb平板電腦就是這麼來了,必須跟隨著潮流改變,不然終將淘汰。



9,人們終將會轉移閱讀習慣到平板電腦上


雖然iPad比起Kindle較不適合長時間閱讀,但是已經有許多人將日常的文件、書籍、網站、雜誌閱讀都移到iPad上頭,這是必然的趨勢。



筆者是新創刊MacToday的編輯,經營Facebook粉絲團(打個廣告:http://macto.de/MacTW)時,經常被問到兩個問題。一個是來自香港、新馬、中國的朋友問:有沒有海外訂閱的辦法,另外有iPad版本嗎?另一個是:我日常生活的閱讀都已經移到iPad上頭,不想買紙本,有iPad版本嗎?

假設iPad於2010年賣出1千萬台,華語區整個加起來不知道有沒有1百萬台,台灣不知道有沒有10萬台,其中會有多少人願意付費購買雜誌也是個不確定因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打從去年4月美國上市以來就擁有iPad的早期使用者,真的有不少人生活習慣已經逐漸改變,消費內容已經從紙本、電腦螢幕,轉移到iPad上頭了。傳播學中有個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理論,將接受創新的人分為:創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與落後者。

現在擁有iPad的人都屬於創新者,而從創新者的行為改變可以看出早期接受者的行為。iPad上市迄今未滿一年,還有著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要不要在iPad上製作內容已經不是個問題,讀者逐漸在改變,內容生產者要不要給自己發展、面對改變的時間,提早做好準備,才是個真正的問題。

目前iPad上電子雜誌最大的問題就是容量,隨便一期月刊都要個數百MB,一年下來佔用3~4GB是真正的問題。但是Apple也有可能讓透過In-App Purchase的內容儲存在電腦上;今、明年iPad容量也有機會跟隨摩爾定律倍增;Adobe、Woodwing等製作工具的開發廠商也當然會想辦法減少耗用的容量。技術上的問題會被一一克服時,問題只是在於:「To Do or Not to Do?」

(Btw,別問MacToday會不會有iPad版,正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