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在搞甚麼鬼!幕後作業流程直擊(下篇)


上篇講到 手沒力只好靠腦袋頂機器 整個評估過程結束、確定採用設計後,就進入重點作業期了,整個作業過程包括產品耐用測試以及基本零件製造,從小小的馬達到產品的外殼全部自己包辦,工廠設立在星馬兩區 ( 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都有設點 ) 。跳轉後有各階段的作業實照。

延伸閱讀:Dyson 在搞甚麼鬼!幕後作業流程直擊(上篇)


Dyson 很強調自家商品的易收納性以及靈敏度,在設計上除了重視拆裝的方便度之外,在機身各轉彎處也做了不少小機關,例如上圖吸頭與管子間的嵌合處,他們就設計讓它可以更省力地去改變扭曲角度,在產品的測試項目就是針對各部位的 " 關節 " 去大量模擬操作,確保它不會在消費者面前表演分解秀。



除了零件的穩定度,使用時間也是基本的測試項目之一,分為不插電的耐磨擦測試,以及插電狀態下、連續 600 小時的運作測試,整台從頭操到尾,要昰到了你手上它還會掉零件,那就只能說你買到機王了 ( 不過應該不會這樣啦~~ )



完成測試並拿到訂單後,接著就是大貨生產了,這部分作業會移到另一間廠房,從模具製作開始,上漆、零件組合以及包裝出貨全在同一處,所以在廠房門口就看得到一堆堆的包裝紙箱,都是等著要包裝的。



製造零組件的模具都集合在一起,需要的時候就利用機器來吊運,裝進藍色的大型機器裡。從上方將原料 (可能是塑膠粒子之類的) 倒入銀色桶子裡,高溫熔化過後輸送到藍色機器裡射出塑型就會得到一組完成的零件。



工廠裡啟用大量人力,由機器完成零件後,就交由人工處理,像這組透明膠管,剛從機器裡拿出來的時候看起來很像玩具模型零件,這位大哥就負責將管子一根根拆下來,然後再檢查是否有多餘的小塑膠連在管子上,確認完畢就集中排好送去下一站上漆。



這是其中一組模具,看起來應該是吸塵器用來包覆馬達的圓筒狀零件。



接下來的上漆動作是由機器自動完工,將產品放在輸送帶上運轉,第一階段是噴漆,完成後會再送到另一間噴上保護膜 ( 就是像以前勞作會用到的亮光漆 ),整個跑完後單個零組件就完成了。



依照設計使用不同性質的的顏料漆,噴出來的效果也就不同,但都一定會上保護的透明漆。最後一步就是組裝,作業人員在拼裝的同時會順道測試該部分零件是否能順利運作,接著就是包裝出貨,Dyson 對於這部份還蠻保密的,所以無法拍照。



這是在其他地區推出的型號,和之前的白色版不同,這些吸塵器的配色都很...跳脫邏輯,而且還有忍者龜的多納泰羅配色,真是超可愛的啦~



玄關處發現三款電風扇,原來除了大頭和長條造型以外,還有一台大型電扇,它的高度設計用來放在地上,還有遙控器,不過這款台灣不會進。



接著往回跳一點,來到馬達組裝的部分,Dyson 的數位馬達是在新加坡組裝,細節部分由機器來做 ( 機器運作的區域都用玻璃隔開 ),人工負責檢查作業,上圖是小型數位馬達的零件們,有承軸、扇葉、電路板、線圈和兩塊底殼。



組裝的時候也是沿著一條輸送帶運送零件,馬達的中心架構是轉軸和扇葉,組合好後就連同底殼交由機器去黏合。



線圈也是由機器去繞,速度超快繞得又超精準,雖然這應該不是甚麼新技術,但是 Annti 是第一次親眼看到機器作業,整個覺得超新奇的(但是表面還是得裝冷靜 ^^" )。



看工程師捧著馬達的手勢,有種在賣蛋糕的感覺呢 XD。這樣一連串下來,在生產的部分可能不會耗掉太多工時,但是工程師表示,要成功研發一件完整的新商品,期間大概需要四年,四年的時間加上許多人的腦力心力才完成一樣產品,在數字上看起來或許不成比例,但是從 Dyson 工程師的表情可以感覺得出來,他覺得這一切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