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在搞甚麼鬼!幕後作業流程直擊(上篇)


以現在市面上的吸塵器來說,Dyson 吸塵器的價位算是偏高,對此有人不以為意,但也有人早已爽爽用還想再買一台,不過所謂 "一分錢一分貨",感覺就像名牌精品,就算說它只不過是靠產品上面的那塊商標在拉抬身價,那也是因為名牌 Logo 背後有那個價值存在 ( 如果拿 Annti 的名字去賣可能就雷聲大但是沒有雨這樣 )。所以這種價位的吸塵器背後究竟是賣名氣還是賣實力呢,跳轉後就來一步步看他們究竟使上多少功夫。


首先來複習一下,Dyson 吸塵器的招牌賣點之一是數位馬達,主要是針對馬達體積的改良,在不削弱效能的前提下,做得比傳統馬達更小更輕;另一個特色是氣旋科技,一般吸塵器的除塵方式是利用集塵袋來過濾吸進來的灰塵,當灰塵在袋子裡積多了,除了會減低機器的進氣量 ( 換方面說也就是吸力減弱 ),更直接影響過濾後的空氣品質,而 Dyson 讓空氣用氣旋的形式捲入,達到吸塵進氣/甩出灰塵的動作,省掉集塵袋會造成的資源消耗,據說濾出的空氣品質也比較好,對過敏人來說有正面幫助,當然更詳細的資訊台灣戴森官方網站都有,這邊就不再多贅言,直接往開發部門前進!


以手持式的 DC30 來舉例,一項新商品的完成,通常需要經過幾項流程,首先英國提出設計想法 ( 據說有時候很天馬行空 ^^" ),交給位於馬來西亞的分公司去計算可行度。當馬來西亞公司這邊收到設計圖後,便著手產品機械圖的零件繪製,初步考量各零件之間的組合和轉動部份都沒問題後,就將圖交給工廠做出等比模型,就是圖中最左邊那一尊,這階段的模型外觀和成品一模一樣,主要是觀察各部位零件在組裝上是否會有障礙。



第一部分確認沒問題後,就進入下個階段的模型製作。這個階段的模型是要用來試驗新產品的整體表現,所以完整度更高,馬達、內襯等都和最後成品一樣,充完電就可以使用,兩者差異只在於上漆動作。



據 Dyson 工程師的說法,模型的製作原理很類似 3D 印表機,不過輸出的精準度高出許多,使用的原料材質以及密度硬度也比較高,Annti 本身是沒看過由 3D 印表機模擬出的物體,不過他們放在現場的展示品確實在細部結構以及硬度上真的都沒可挑剔,而這樣的儀器價格一定是貴到翻,這點可以看出 Dyson 對細節的堅持。



現場還有一台剖半的電風扇,切面上可以清楚看到出風口和馬達的結構。



這是某間會議室的玻璃門,他們在門把旁邊都貼有小電風扇貼紙,旁邊則是不同型號產品以及它們的特色,每次開門就會看到這段文字,日積月累下來想不記得都很難,這應該是算是員工教育訓練的一種吧!



新研發的吸頭,右上角的紅色是安全開關,和市面上一些按鍵式自動斷電的家電很像,以往用吸塵器吸到地墊或輕軟的布料時,都要費一番功夫才扯得出來,這個設計讓吸頭一離地就會停止運轉,遇到吃布的狀況就很好解決!

刷毛的部分多加了一條碳纖刷毛,除了用來帶起更細小的灰塵外,也很適合用來刮起地毯上的纖維毛髮。



這台直立式 DC24 有買過的人應該不陌生,不過可沒看過右邊的白色款,據 PM 說這款白色只銷日本( 沒辦法,咱們市場規模真的不夠...),如果真的想要的話,只好去日本帶水貨囉 (小聲)。



大家來個合照,這些都是已經在台灣上市的型號,前方是它們兩組使用的馬達。文章首圖裡面工程師耍帥拿的就是左邊那區手持型吸塵器,右邊那區則是 DC26,記得之前看國外的平面廣告,女模用單手舉起 DC26( 關鍵字輸入 dyson city 就會出現一堆),看起來超輕描淡寫,Annti 也想學她那麼優雅,就立刻抓來試看看,結果變這樣:


平常靠打字鍊出來的肌肉完全派不上用場 (誤),只能裝傻來個頭頂,看來那個 Model 一定是有練過的啦!


相關閱讀:Dyson 在搞甚麼鬼!幕後作業流程直擊(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