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專欄:萬元以下的EeePC與三萬五以下的MacBook Air(下)

[撰文:Bobby Tung]


上篇,然而,Apple從輕、薄筆電學到的不僅是採用一顆消費者夠用的CPU,使用Mac OS X來吸引使用者轉換平台,利用SSD來解決I/O困境而已。PC製造商和Intel大打12吋模糊戰的同時,也給了Steve Jobs一個夠好的元件,來做出他心目中的「NetBook」......


延伸閱讀:萬元以下的EeePC與三萬五以下的MacBook Air(上)

第四,是有關螢幕


如果你還記得iPad發表時,Steve Jobs欽點NetBook三大罪狀:「太小的螢幕、慢、使用PC軟體」,大概會覺得MacBook Air 11.6吋的面市是很Cynical的一件事。

小筆電的螢幕尺寸是一代又一代的Trail and Error,從最初7吋到9吋到10吋到11.6吋,螢幕寬度從800到1024到1366像素。最早的機種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如果小筆電是以上網為主,就不該把螢幕解析度設定為比網頁呈現底限1024像素還小的800像素,但是市場會反應一切,Acer的Aspire One能以後起之秀搶下Asus的一大塊市場,就是一推出時,就主打9吋機種。螢幕與易用性息息相關,兩台電腦放在使用者面前,無論價格如何,螢幕尺寸與解析度適當的那一台,就是能獲得青睞。

至於11.6吋、1366x768高解析度螢幕的出現,無非就是與Intel限制的對抗。Intel禁止使用Atom的筆電螢幕尺寸大於12吋,以避免打擊到Core 2 Duo筆電的市場。於是PC製造商就採用逼近底限的11.6吋,塞進135ppi(Pixels per inch)的高解析度,來讓小筆電能有著足夠的易用性。爾後,隨著CULV解放螢幕尺寸,現在又轉向Core i3、i5、i7家族後,也沒人在意這段過去。但是Apple卻從這段經驗中找到了這片11.6吋、1366x768的面板,來打造所謂:小、但是品質夠高的螢幕。

模稜兩可的是:這種高密度的螢幕需要極強的眼力,就Steve Jobs的歲數而言,他自己能夠看得清楚螢幕上的字母嗎?也難怪發表會上這台13.3吋的姊妹機,會介紹得如此倉促,不多花點時間說明了。



第五,是有關鍵盤與觸控板


身為一位經歷這段時間的技術編輯,雖然並不直接負責筆電產品,但有事後覺得非常對不起讀者的就是:明明小筆電的鍵盤就是不好,但我們必須說它們都還堪用。七吋、九吋小筆電搭配的鍵盤之小,現在回想起來,除非是手指細如牙籤的雞爪人,或者必須如Steve Jobs所說,用砂紙將手指磨成四分之一大小,不然實在是難用至極。到了10吋以上的時代略有改善,不過主流的92%鍵盤,就是不是100%鍵盤。當你僅需要搜尋、瀏覽網路時尚且可用,但若要像寫這篇稿件一般輸入大量文字,就實在是件苦差事。

Apple在11.6吋MacBook Air上的堅持,就是全尺寸鍵盤,儘管上方F功能鍵還是瘦了身,變細許多,但至少讓使用者打字無所顧慮,這篇文章就是在MacBook Air 11.6吋上完成的。小於標準尺寸的鍵盤不易使用,這件事我們都知道,但是還是看了兩年小於標準尺寸的產品。


另一個問題是觸控板。拿起任何一台小筆電(甚至是一般的筆電),你幾乎無法從嬌小的觸控板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時,游標也能正確地由畫面左上移到右下,因為尺寸實在太小。這種人因工程上的問題始終沒被解決,現在依然如此。不過只要附給使用者一隻滑鼠,他們自然就不會去用那太小的觸控板,當然也不會抱怨。

而在多點觸控上的支援也是個問題。2008年初MacBook Air推出時,Apple才開始強調觸控板多點觸控手勢,正式全面採用是直到該年底Unibody MacBook Pro的推出,這段期間Windows 7也正加緊趕工,隨後釋出Beta、RTM版本。但是在多點觸控上僅有著觸控螢幕的支援,Apple搶下多點觸控手勢,但微軟卻不予理會。於是現在,就算Windows筆電有著多點觸控支援,也是提供觸控板零組件商在不侵犯Apple專利下自有的技術,兩指下拉捲動網頁是直覺的、單指沿著右側下拉,像蛇狀畫漩渦捲動則不直覺。不過,只要給使用者附上一隻滑鼠,他們也不會太注意。

這些人因工程上的錯誤,給了Apple一個做對的機會。


最後,是關於電池,以及材質



MacBook Air 11.6吋的5小時使用時間,其實比宣稱能夠使用長達10、12小時的那些小筆電、CULV筆電來得短。不過,MacBook Air的確能夠達到表稱的5小時,除非你要作壓力測試,不停播放1080p影片,但儘管如此,也能達到4個半小時。

但是在Windows筆電上,我們並不信任公表的使用時間。光碟機、硬碟運轉消耗的電力、CPU全速運作所耗用的電力都是減少使用時間的原因。Windows雖然適合多種多樣的機種使用,但卻並未對各種機器進行最佳化。當然,像是Panasonic打造Let's note(美規ToughBook),除了硬體盡可能省電外,軟體上也加入自家的電源管理,USB不使用時、關閉;光碟機不使用時、關閉、螢幕以較低的更新率等,盡可能地省下任何一份電力,已達到更長的使用時間。

但並非所有筆電都這麼作,在產品週期短,不停推陳出新時,更不可能針對特別機種作最佳化。過往也常遇到這樣的狀況:一台筆電宣稱可使用10個小時,但是你必須要使用長效電池,並且忍受重量增加,以及背後多出一塊電池空間。

我們經常會抱怨Apple MacBook家族不能自行更換電池,但是在這狀況下,Apple如果無法提供足夠的使用時間,才會是真正的問題。在有信心達到宣稱的使用時間下,Apple敢這麼作,並且作出了1.06公斤的Unibody MacBook Air 11.6吋。CNC全鋁成型非常貴,但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都這麼作時,成本因此下降。

消費者願意多花點錢購買金屬機身的產品,這件事HP推出mini 2140與mini 2133時已經證明過了;消費者就會願意多花點錢,購買全金屬機身、並且背後沒吊個尿袋電池的MacBook Air 11.6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