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專欄:淺談智慧型手機Eco System:軟體篇

當App Store以付費App加上回饋開發者七成的模式獲得成功時,得要記住多元社會中,當一種套路可行,與他正好相反的套路也會有成功之道。Google Android Market就以免費模式獲得成功,加上付費機制,更是兩者兼容。

呃...上面那張照片沒有任何對簡立峰先生不敬的想法,與他幾次打過照面接觸的感覺,他的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領導人。這張圖想要表達的是對於iPhone消息的過度報導,以及對Android Market在台終於能付費軟體消息反應稀少的不滿。


延伸閱讀:淺談智慧型手機Eco System:硬體篇

Apple:Capitalism Rules

圖片來源:喲哪桑 Speaking

或許,沒有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比Apple還能稱得上是資本主義的極致。相較於Google任何一地辦公室不出百步內必有食物(台北辦公室亦然),Apple就沒這麼好,傳聞某個Apple員工和Steve Jobs反應為什麼他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可吃,Jobs的回答是:我的工作是讓你手上持股大漲來負擔這些,而不是提供你免費食物。(筆者到Cupertino總部的Mac cafe用餐也是一樣要付錢的)從這來看更加明顯。

打從90年代起,Apple與開發者間的關係就是:協助開發者賺錢,不擋對方財路。所以製作資料庫軟體的Filemaker雖然是Apple全資子公司,但是卻不會強調與Apple間的關係。如果掛上了Apple的商標,那麼消費者大多會選擇Apple的資料庫軟體,其餘的資料庫開發商就別玩了。

像這樣的想法延伸到App Store上頭就建構出目前我們能看到的生態系。Apps從一開始就說明清楚與開發者間的分帳比例,並且配合全球的小額付費體制,在iTunes營造出「使用者付費」習慣的狀態下,鼓勵消費者購買軟體。並且將iPhone、iPod touch、iPad初始功能限定到極小,讓開發者能有較大的空間。像是iPad上沒天氣、鬧鐘、股市這些Widget,就有著頗大的空間。

(題外話:不過當Apple要做的時候,開發者還是得退讓一下。例如Apple要做iBooks,就會限制其他線上書店的購買方式,例如中華電信Hami就因此得調整。OpenFeint、Plus+等社群遊戲平台幾年來做出點成就,Apple照樣推GameCenter...)

早期,App Store的整個觀念就是建構在「付費」為前提的體制上頭。但Apple發現低價與免費App透過廣告獲利有著頗大的市場可能,才推出iAD來賺這一部份的錢。

不過回到在地的角度來看,所有的i裝置使用者都會付費購買App嘛?其實不見然。前幾年前往WWDC採訪時,就有位對岸的記者表達他的看法:

「在中國就算iPhone沒上市,透過美國、香港帶進去的也應該有個100萬台。這些使用者就算給他們App Store也不會買App,隨便找家手機行都能JB並且灌個百八十種Apps,在中國Apps算下來實在不便宜,有免費的方法誰要付費?」

也許你會笑說這是對岸的作法,不過在台灣,看看身邊的i設備使用者,真正有著購買Apps習慣的人,其實大概各半。就算是$0.99合台幣30元一瓶飲料錢,除非真的實用,不然也不會考慮購買。(花30元買個在地化小程式,像公車時刻表,消費者不滿意也會罵得要死,不過是罐飲料的錢也。)

或許是收入差異,或許是消費習慣,或許是對於線上刷卡的不信任,或許台灣沒有iTunes Store能購買音樂、影片來培養習慣,付費這件事到了日本除外的亞洲其他國家,似乎不怎麼行得通。

當本土市場不算大時,在地開發者大多朝向其他市場推出軟體,或者接案來確保收入。美國接單,北京中關村開發;或者香港接單,印度開發的外包體系是前幾年相當常見著的方式。最近隨著iPhone在台灣的數量明顯增加,才有著越來越多的在地軟體應用出現。

對於消費者來說,總是不希望打開App Store都是一堆英文或外文軟體,最好支援中文並且做好在地化。但也請各位多個忙,習慣購買Apps讓開發者能賺得到錢,多些鼓勵與建議、少些批評,讓市場打得開,增加開發者意願來寫更多的在地應用。


Android:Free is King


圖片來源:GottaBeMobile

相較於App Store的「付費」為主,Android Market上免費才是王道。當然,以台灣來說,一直尚未解決的金流問題讓開發者拿不到錢、消費者付不出錢是個原因。不過在Apps中插入廣告以展示、點閱獲利的方式一向是Google存活的基礎。

Android的成功,就在於作業系統的開放性上,手機廠商能利用它做出低價、與Feature Phone相差不遠的準Smart Phone,也能配合高價組件打造出高階的機王。讓消費者能有較多的選擇,較大的User Base加上軟體免費的無門檻,就能創造出龐大的廣告收益。積砂成塔的模式,也讓許多開發者(嗯,或許說Google一直對開發者很友善)願意打造在地化軟體。就筆者使用Nexus One期間的感覺,Android Market上的中文軟體是較多的。

這一點也造成iPhone使用者與Android使用者間的差異。

當你使用iPhone時,你知道像Zombies vs. Plants這樣的遊戲要錢,知道像Things這樣的GTD軟體要錢,當然它們也都會提供值得付費的功能讓你覺得值得。不過換到Android平台上時,由於之前金流問題沒有解決,你會不適應於怎麼只有一堆做一半的免費軟體,想要花錢買到完整可用的付費軟體,除非Root使用Market enabler,或者VPN外連,不然買不到。

而Android使用者換到iPhone上時,會覺得:咦?看公車進站時間的App在Android上不是免費的嘛?為什麼在iPhone上我就要付出$0.99來購買?同樣,GReader是免費的,但是reeder要價$2.99,為什麼App Store上什麼都要錢?

Google總算讓台灣能夠購買Android Market上的付費Apps是件重要的事,儘管「免費」(開發者透過廣告賺錢)與「付費」(開發者透過販賣收錢)依舊是兩個平台文化上最大的差異。不過至少構成了平等的基礎-當你使用免費軟體時,就要忍受下方跳出的廣告與功能限制;你願意付錢購買軟體,想要擁有更佳的介面設計與完整功能,也沒問題。

不過,台灣電信商們才剛紛紛成立軟體商店,像是Hami Apps、S市集、match Market,Google突然開放Android Market付費機制,最不爽的應該是電信商們吧!

另外,還有一些個人碎碎念。Google不停將自家服務整合到Android手機上頭,對於習慣Google服務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是否會影響到開發者呢?像是在Android上,Google Maps附屬的Places用來找店家相當方便,似乎就讓其他相關的Apps沒什麼吸引力。雖然Android 2.2可以將Apps移到記憶卡上,但是快取資料等還是會佔用空間,並且也要下載後才能轉移,現在Android手機內建少量記憶體加上記憶卡的標準模式,似乎對大型Apps不大友善。

總而言之,免費與付費兩種方式都可行。不過在地應用是否越來越多,必然是建立在能不能讓開發者賺得到錢,能夠有著完整的生態體系而定。消費者們,多下載點Apps,多付點錢、多點些廣告、多給些評價與鼓勵,讓開發者能獲得金錢和心理資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