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專欄:從數位閱讀角度看Android平板

[撰文:Bobby Tung]

談到Android對iOS,總是會引起一陣口水戰,在被稱為左抱Apple大腿,右抱Google大腿的癮科技談更是危險(只要不要抱到大腿以外的都好)。看到這麼多想要做iPad Killer的Android平板浮出,不談軟體如何,光從數位閱讀的角度談硬體就夠了,今天只談三件事:「長寬比」、「解析度」、「軟體開發」。

為什麼要以數位閱讀的觀點來看平板?若不是因為Amazon Kindle引發的電子書潮,iPad很有可能不會這麼早面市;雖然目前中文軟體不多,但美、日、歐各國出版商都針對iPad卯足力氣推出內容。各位如果擁有iPad,也一定在上頭讀過些什麼,不管是報紙、雜誌、漫畫或書,iPad不是單功能電書機,但使用情境中一定有著「閱讀」這一項......

長寬比:16:X對上4:3


當初iPad發表時,筆者第一個冒出的疑問是:「為什麼是4:3比例」?在這個寬螢幕稱霸的時代,連iPhone都採用3:2比例了,iPad為什麼會回歸那個古老的年代?當然筆者沒參與iPad的開發,也不是Steve Jobs腸子裡的蛔蟲,為什麼Apple會決定採用這個比例,不得而知,但是就使用後的經驗,歸納出兩點原因:

  • iPhone 1:1.5的比例,讓使用者除非在玩遊戲、看影片或者使用必須以寬螢幕呈現的Apps時才會橫持,以外大多是直持。而iPad設計的使用情境就是希望以直、橫做出不同的介面變化,以內建的郵件為例:橫持時以split screen方便選取、管理郵件;直持時則是用來閱讀郵件,選擇郵件則以左上角的Popup window進行。而1:1.33的比例,更是於引導使用者轉向。

  • 出版上,常使用的紙張尺寸為四六版(31" × 43")與菊版(25" × 35"),透過開版裁出的比例,單頁多半趨近於1:1.5比例,橫過來雙頁則多在1:1.4上下,不會到1:1.5,由此來看,iPad的比例設計必然有考慮到出版品的慣用設計。


然而,無論是三星的Galaxy Tab、Toshiba的Folio 100或Dell的Streak,都向寬螢幕發展。也許他們會說:「這種比例更適合觀看高畫質影片」。的確,兩年前螢幕從16:10轉為16:9時,他們也是這麼說。

螢幕面板的切割主要依循著VESA制定標準,1920 × 1200(WUXGA)是供電腦使用的規格,而1920 × 1080是電視面板的規格。早先廠商們還依照遊戲規則來玩時,市面上24吋螢幕多半乖乖地走1920 × 1200規格。不過,相同點距的面板切成1920 × 1080,可是省錢得多了,就用簡單的算式來向各位說明:

一張1920 × 10800的面板,價格1000元
切成16:10可切出10800÷1200=9張面板,每張面板價格為1000÷9=111.11元
切成16:9可切出10800÷1080=10張面板,每張面板價格為1000÷10=100元

馬上就能做到10% CostDown,誰不愛?以電腦螢幕來說,以1920x1200的螢幕播放Full HD影片時,雖然上下會有各60像素的黑邊,但只要漏光不嚴重,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120像素當你開啟Word時,就是讓你能不能看到兩頁滿版A4文件的關鍵差異。各位想想,你用螢幕處理文書的時間較長,還是看影片的時間較長?在平板電腦上,閱讀所花的時間較長?還是看影片的時間較長?答案見仁見智,但是這樣的長寬比,勢必會成為閱讀電子書的問題。扯遠了,拉回主題。


這樣的比例,對於電子書呈現而言,英文書籍倒是有8.5" × 5.5"的Booklet,長寬比倒是接近這些Android平板。要是中文電子書,大概就會像是清代的「奏摺」或者「經書」。當然這只是就直持閱讀而言,橫持若比照iBooks分為兩頁,接近1:1的比例,嗯...用來看hypo印的12平方攝影集倒是不差。

hypo十二平方攝影集(請點我


解析度:不是越細越好,請考慮情境


Apple在iPod Touch與iPhone 4上應用了326ppi(pixel per inch)的Retina Display造成一個問題:是不是螢幕PPI越大越好?的確,就圖片呈現而言,相同尺寸的螢幕,點距越細、PPI越高,看起來會更加細緻。但是和裝置尺寸、人機介面有著直接關係。從一個故事說起:筆者曾經幫長輩升級螢幕,從原來的19吋(1280 × 1024,點距0.294mm,86.3ppi)換到21.5吋(1920 × 1080,點距0.248mm,99ppi),若不調整圖示大小與字體,長輩的眼睛實在受不了。

螢幕尺寸越小,觀看時的距離會越近,一般而言,3.5~4吋智慧型手機我們大約會放在距離眼睛15~30公分處觀看;9.7吋的iPad會更遠,大約到50公分左右,20吋以上的螢幕,就會到達一公尺以上。離得越近時,越能看到細節,所以手機螢幕高達150ppi,我們不會覺得看得吃力、iPad 130ppi反而會覺得細膩,但是換到桌機螢幕,距離遠時,些微的ppi變化都會倍感吃力。所以,前面舉例的三款Android Tablet中,Toshiba Folio 100的螢幕也許會讓人感覺有些粗糙,但是長時間閱讀而言,卻是較為舒適的。而Galaxy Tab與Dell Streak採用170ppi以上的螢幕,螢幕尺寸又大,除非使用者介面有特別調整,不然使用起來是會相對吃力許多。

回到Retina Display上,Apple雖然採用960x640的高解析度螢幕,但是介面比例與舊款iPhone卻是相同的。簡單而言,可以看成過去Sony在Bravia電視上應用的四倍密技術,讓圖像、漸層更加細膩;而文字也能利用大型字級與Sub Pixel加強而更為清晰。


軟體開發:雜誌要為1024 × 600解析度重新排版嗎?


Apple為開發者打造出非常單純的環境,要開發iOS上的App,只分為iPhone(480 × 320)與iPad(1024 × 768)兩種。Android雖然開放,但是裝置大大小小的螢幕尺寸,卻給開發者帶來大麻煩。目前手機上能運作的軟體,要在這些平板上面使用,必須重新打造UI,甚至還要為個別機型進行調整。例如:Samsung Galaxy Tab與Toshiba Folio解析度相同,但是尺寸與ppi不同,在Folio上可以輕鬆觸控的按鍵,到了Galaxy Tab上,可能就會小到不能按。不過這對使用者而言不是大問題,真的成為風潮的話,就會有開發者打造App。不過,這些Android平板上會遇到的問題,在於目前已經登上iPad的電子雜誌。

現在於iPad上販賣的電子雜誌,像是Wired、Sport Illustrated、Wired...多是採用Adobe等公司推出的內容製作工具,利用平面排版最常用的Adobe InDesign,排出1024x768的iPad版面,再利用Plug-in輸出,設定互動內容,最後打包透過In-App Purchase上架。每一家出版商除了想在iPad上做生意外,當然也希望由此來練習數位化流程,並且推及到其他設備上。但是利用這些工具製作出的版型,多採用圖檔與XML定位,產生出的內容檔不能直接轉換解析度來適合這些解析度為1024x600、800x480的設備,得要回到InDesign裡重排一次,要是年底我們能看到十款Android平板,或許只有相同解析度最多的那一款有機會和iPad一樣讀到這些雜誌、在Android Market買到可用的App。

iPad上市前,最早洩漏消息的並不是那些科技網站,而是處於紐約、澳洲的出版商。我們不知道Apple和這些出版商談些什麼,也許是希望他們將書籍上架到iBook Store販賣、也許是希望開發App來販賣報紙、期刊,也許只是想藉此放出一些風聲。但是可以確定的是:iPad上市前就與出版商有著緊密聯繫。這些身為競爭者的Android平板製造商,看來是沒這麼做。

閱讀也許不是iPad的主要功能,但是這些Android平板並未對數位閱讀多花點心思卻是相當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