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薑雜談:另一個 3D 戰場



小薑昨天陪女友大人去看了 3D IMAX 版的阿凡達,畫面的震撼就不用說了(普通 3D 版都給 10 分了,這個怎麼辦?),第二次看過去因為不用管劇情,所以有了更多的餘暇可以好好地欣賞畫面的細節。不過電影不是這篇的主角 -- 小薑這裡的戰場,是 3D 眼鏡。

隨著 3D 電影愈來愈普及,勢必會有人開始比較不同的戲院間的 3D「效果」好壞。誰的畫面更鮮艷?更清晰?比較不會頭暈?在一切其他條件都相等的前提下(例如投影機要對到焦),其本上這在比的就是 3D 眼鏡的技術了。紐約時報有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需註冊)在介紹目前最常見的幾種電影院 3D 眼鏡廠牌 -- RealD、MasterImage 3D、Dolby 和 XpanD。這四家廠商中,RealD 和 MasterImages 3D 用的是偏光鏡的技術(但又互不相容)、XpanD 用的是主動式快門、Dolby 用的是一種紅藍綠三色濾鏡的技術。四家廠商都宣稱自已的技術是最好的,但 RealD 目前已經有 5000 個電影廳採用,領先市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電影裡的偏光鏡眼鏡並沒有電視/電腦螢幕使用偏光眼鏡的那種劣勢 -- 在電腦螢幕上單數行和偶數行的畫素必須要分別顯示左右眼的畫面,因此解析度會明顯下降,反之電影中左右眼的畫面可以完全重疊在一起,並不影響解析度。

但這並不是說四種技術的實用性或顯示出來的畫面就完全一樣。小薑看的這兩次 Avatar 剛好一次用的是 XpanD 的主動式快門眼鏡,一次用的是 RealD 的偏光鏡,所以可以在兩種技術間做個仔細的比較。我並沒有覺得兩次畫面的亮度和鮮艷度有明顯的分別(即使有,拿普通電影院和 IMAX 比也不公平),但是偏光鏡的影像似乎靠近邊緣會出現一點殘影,而且(以我個人來說)偏光鏡看起來頭比較暈。但反過來說,XpanD 的眼鏡鏡片面積很小,套在本來就戴著的眼鏡上時,往上下左右看過去都會看到厚厚的邊框,有很重的壓迫感。再加上偏光眼鏡輕很多,像 Avatar 這種一看就是快三個小時的電影,似乎還是偏光鏡眼鏡比較舒服。

電影院們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才好 -- 一台放映機只能搭配一種 3D 的眼鏡技術,而且購買上百副眼鏡也是個不小的投資。從這個角度來看,RealD 的偏光眼鏡單價最便宜,一副約美金六毛五分(台幣 20 元左右),但因為它可拋棄式的性質,通常也回收不了個兩三次就會報銷,因此對戲院來說是一個長期的支出。反之 Dolby 的眼鏡一隻要 28 美元(約 900 台幣),而 XpanD 的眼鏡一副可以要價到 $50 美元(1600 台幣左右),採購的戲院通常還會連帶著買工業級的眼鏡清洗機,以確保每隻眼鏡都用很久很久。

電影院只是這場戰爭的前哨戰,如果 3D 電影普及的話,下一步是應該就是 3D 電視。再之後呢?3D 眼鏡的業者們預期廣告看板之類的各種生活週遭的大小螢幕最終都會被 3D 化,因此現在暫時只會在電影院中出現的蠢眼鏡,以後可能隨時走在路上都要帶著。到時候各種有度數沒度數的 3D 眼鏡、隱形 3D 眼鏡充斥街頭,應該是另一種奇觀吧 XD。

想必也有不少讀者朋友看過了 Avatar,或其他幾部以前的 3D 電影。各位覺得哪種技術的眼鏡效果最好?或是哪一家的戲院看起來效果不錯?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