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薑談字型:英文字型的大分類(上)



雖然不知道這個專題能走多遠,但小薑還是盡力吧 ^^"。專題的第一篇先來談談英文字型最主要的幾個大分類、它們的歷史與用途。「字型」本身和活字印刷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在活字印刷出現之前,文字要嘛就是用手書的,要嘛就是鑿在石頭裡,很難說有什麼固定的「字型」是大家都同意使用的。最早在西方發明活字印刷的古騰堡使用的「字型」自然就是將當時使用的流行的手寫字刻成活字來使用,這種稱為 textur 的字體就是後世 Blackletter 字型的始祖。

就讓我們從 Blackletter 開始英文字型之旅吧~

p.s. 字型的分類法多了去了,小薑這裡是用歷史順序的分類法,希望大家不要在這上面吵開了...
p.p.s. 下篇由此去Blackletter


古騰堡聖經部份(原圖

Blackletter 字型,又稱 Gothic,最早發展於 12 世紀的法國東北部和荷比盧地區,並稍後傳入德國。雖然是由法國人發展出來的字型,但最後卻是在德國發揚光大 -- 古騰堡在 1455 年印刷的四十二行聖經(西方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品)使用的就是 Blackletter 字型中最古老的一種,稱為 Textualis。Blackletter 字型因為使用的筆的關系,寫出來的筆畫很有特色,但不一定容易看清楚,再加上早期的印刷物很喜歡做一些很花俏的裝飾,老實說藝術的成份還要大於實用。雖然隨著 Blackletter 的發展,字體的筆畫愈來愈簡單,但和現代常用的字型比起來,還是太花了。

圖左是 Blackletter 從 Textur(即 Textualis) 到 Fraktur 的發展;圖右則是超花俏的 Textualis 字型


Blackletter 字型因為裝飾性大於可讀性,在近代逐漸式微,變成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用到的字型。

Serif(Roman)


羅馬圖拉真柱上的刻字


在西歐採用 Blackletter 字型的同時,義大利人認為那是蠻族的文字(所以稱之為「哥德 Gothic」),因此義大利人開始從古羅馬悠久的文化中尋找靈感。古羅馬遺留下來的建築物、紀念碑上常常刻有一些結構嚴謹、粗細有別的文字,滿腦子「文藝復興」思想的義大利人就借來了這種字型,做為「文明」的代表。問題是,古羅馬的石刻只有大寫沒有小寫,所以義大利人又借了查理曼大帝時代的文字(他們以為那也是羅馬人的遺產),將兩者合併,成了最早期的襯線(serif) 字型 Antiqua。

什麼是襯線呢?襯線就是在字母筆畫末端的小橫線,最早是在石刻文字時候,在線條尾端用鑿子敲一下,讓筆畫末端齊整所留下來的,後來漸漸發展成了這種字型的特色。Serif 字型從此成為了西方印刷的最主要支柱,直至今日。


公元 1470 年左右由 Nicolas Jenson 設計的早期襯線字


襯線字早期筆畫粗細間的差異較小,字母的寬度也不比較受限 -- 上圖由 Nicolas Jenson 設計的早期襯線字中,小寫的 o、c 幾乎是圓的。16 世紀襯線字傳入法國後(這之前法國都是使用 Blackletter),法國人將字體改得更秀氣些,各別字母也改得窄一些,這樣才能在一行內擠入更多的字。下圖是由法國人 Claude Garamond 設計的經典字型:


公元 1540 年前後由 Claude Garamond 設計的襯線字

下一步是增加粗細筆畫間的對比。據信這個發展是因為當印刷的字愈來愈小時,筆畫粗細都一樣容易糊成一團,因此用粗細筆畫來增加「解像力」,下圖是十八世紀的字型 Baskerville,這種特性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部份現代發行的報紙、書籍採用的字型風格都仍然沿用自此時期,例如 Times New Roman、Georgia 等。


公元 1763 年出版,採用 John Baskerville 設計的字型的聖經

近代的發展,要嘛是更進一步的縮小襯線,直到襯線細到只剩一條線為止,要嘛就是將整個字體變成等粗,增加視覺效果。前者最有名的是 Bodoni,後者則漸漸發展成了一種新的字型種類「Slab Serif」,在工業革命時期繼續發光發熱。


Bodoni 字型範例,由 Giambattista Bodoni 所設計,時間大約是 18 世紀末。


(未完待續)

[所有圖片來自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