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科學:圖解網路史


網路從何而來?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其實也不須要是資工系的才能試著去了解為什麼網路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學資訊的也不一定弄得懂 = =),這個影片就用還算簡易的方式,將 Internet 的前因後果說了個明白。

這種的網路是 Internet,不是 WWW 喔!WWW 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2009 年的網路。我們透過網路送 Email、打網路電話、討論我們感興趣的話題,甚至連銀行都已經網路化了。但大家今天習以為常的一切,在 50 年前都還只是個朦朧的想法而已。想要了解網路的歷史,就要先回到一切的開始, 1957 年。

>在有網路前,電腦一次只執行一樣工作,這稱為批次處理(Batch Processing),當然,批次處亂沒效率的。隨著電腦愈來愈大台,它們必需存放在有專門冷卻設備的房間裡,由專家進行接線。這意味著程式設計師無法 直接操作電腦,導致許多時間上的浪費、和令人抓狂的臭蟲(程式錯誤)。1957 年是發生重大改變的一年:遠端控制電腦的新模式(由終端機連接主機)讓程式設計師可以直接控制電腦。與此同時出現了「時間共享」的機制,讓眾人可以分享處 理器的運算能力。

>1957 年 10 月 4 日,在冷戰的高峰之中,蘇聯發射了第一顆無人衛星 Sputnik I。因為擔心蘇聯在科技上的領先,美國在 1958 年 2 月成立了「先進防禦研究計畫局」 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成立初期,知識的傳播只能由人來進行,為了加快知識的共享,同時避免研究課題的重複,DARPA 打算成立一個大型的電腦網路,以建立一個中央的資料共享系統。這個網路,便是之後鼎鼎有名的 ARPANET。

>另外三個在此時建立的網路系統都在網路的發展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分別是 RAND Corporation 的軍用網路概念、英國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NPL)的商用網路和法國的 CYCLADES 科學網路。ARPANET 的發展開始於 1966 年,當時的學校對直接開放自已的主機供其他電腦存取感到不放心,因此就在主機前放了另一台稱作 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的電腦,負責和網路之間的溝通,而主機只負責程式的起動和資料庫的存放。為了統一化 IMP 之間的溝通,Network Working Group 發展了 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做為溝通的統一語言,稍後 NCP 由提供傳輸確認功能的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所取代。

>另一邊,以商務為首要考量的英國 NPL 網路預期會有大量的使用者和大量的資訊流通。為了避免網路擁塞,檔案的傳送不是一次傳送整個檔案,而是將檔案分成一個一個的小「封包」,在接收端重組。這種機制稱為「封包交換」。

>1962 年,美國偵察機機在古巴發現射程遠達美國本土的導彈,這讓美國擔心對美國本土的核彈攻擊即將到來。當時的網路採用的是中央化的系統架構,為了避免中央的伺服器在攻擊中被擊破,導致系統整個癱瘓,美國改將軍用網路設計成分散式的網路架構。

>最後一個發展,來自法國的 CYCLADES 網路。CYCLADES 的經費遠少於 ARPANET,因此節點數也少得多,基本上是很多少小網路在獨立運作的,不像 ARPANET 是連成一個大網路,因此開發的重點放在連結各小網路上頭。這也是「網際網路(Internet)」這個字的來由。也因為這種連結很多小網路的架構,很多時 候中間經過的電腦只是扮演中繼站的角色,並不對經過的資料做重新處理。

>電信商們則是開發了 X.25 通訊協定,做為終端的使用者連線到電信商的伺服器時所用的協定(當然電信商就可以收錢了)。DARPA 的 TCP 是設計來連結閘道器(Gateway)的,這個系統在融合了 ISO 訂定的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協定之後,就成為了今天的 TCP/IP 通訊協定。TCP/IP 通訊協定保證了網路間的相容性,並將世界各地的眾多網路合而為一,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 Internet。

>1990 年 2 月 28 日 ARPANET 硬體被移除,但這時候網際網路早已開枝散葉,無所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