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小觀點:廠商解析(11) Kodak-相機的起點(終章)


柯達伊士曼,這個幾乎等於相機代名詞的廠商,近年走起來搖搖擺擺,Kodak走的路線和Fujifilm那種很保守慢吞吞的去探觸市場變化比較起來,Kodak則是很勇於直接跳到市場的未來,超低價機種的戰場,超廣角的戰場,Kodak幾乎都走在市場的先一步,只是衝得很快卻不見得都能掌握住,頗有蘋果大老夾不死的風格阿,呵呵。(什麼時候才會出現Kodak的逆轉機種阿?)以下是Kodak各個型號的所代表的意思:


V系列-強大的口袋機
以體積作為分界,在塞得進去口袋的大小之內具有高品質錄影、畫質等各種Kodak拿得出來的法寶全放進去(包括schneider鏡頭),就是V系列。(想想fujifilm F系列)



Z系列-力求盡善盡美的高變焦機種,手動控制以及高畫質機種,和其他廠商不同的,Kodak的Z系列並非單純Zoom的意思,而是屬於功能強大的意思,如果V系列是M系列的全面加強版本,那Z系列就
是不管口袋機種的限制下,全力朝功能方面發展的系列。



M系列-超值的時尚選擇(也是口袋機種)
其實這系列和V系列的差異實在不大,兩者的目標消費者應該是相當相當接近的,只是這系列被閹割了許多特長,像是沒有kodak color science chip(kodak色彩系統)以及鏡頭轉為使用Kodak本家鏡頭(可是Kodak retinar鏡頭不差阿!),雖然我很想說和Fujifilm的J系列以及Samsung的L系列很接近,可是拿出來的東西質感又好上太多,我甚至質疑 多數消費者是否感受得出來V系列是要比M系列更上一級的系列,畢竟V系列的許多功能都是深入使用比較能感受到的。(低價戰鬥機種裡面誠意最高,高到我覺得 Kodak並非將此系列當低價機種賣,很認真的認為以後的時尚機種就是這個價格)



C系列-簡單系列,簡單記錄每一刻(純粹拼價格的機種),老實說這系列拼低價的情形真的是很可怕,低價到打破許多人對數位相機的價格印象,不過相對的,除 了低價,也不知道上面是剩下什麼有Kodak下功夫的地方了(沒有kodak color 'science chip,沒有Kodak特屬鏡頭,沒有智能場景,幾乎什麼都沒有阿!)



總結一下整個Kodak的DC市場,以低價的C和M系列作為市場的真正主流,而針對不滿足現況,有更多需求的消費者,分別在功能上做出進階的Z和V系列。



而畫質上的區分也相當容易,可直接從鏡頭上面看出(紅線處),分別是Schneider >> Retinar >> Kodak AF(這就幾乎等於沒寫一樣)。



Kodak的Easyshare系統倒是一個很棒的概念,就像是之前提到的,數位時代,影像的呈現方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隨著電視尺寸以及畫素的增加 (之前用兩百萬畫素以下拍的照片已經面臨危機!),傳輸到電視上面呈現將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戰場(42吋的呈現,以前很難享受到的阿!),另一方面洗出來讓 人可以隨身帶走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easyshare的底座讓每個人都可以相當簡單的將相機放上去便做到上述的兩項需求,就筆者的角度來說是相當有搞頭 的產品,可是市場証明,似乎還是Fujifilm的Pivi系列比較有搞頭點,隨身帶著隨地作戰的概念還是比較受到歡迎,其實筆者很樂見兩種不同概念繼續 的征戰,另外更有Sony T系列的DC就是數位像框的概念彼此激盪,很期待趨勢到底會向哪一個人招手呢?

Kodak這家廠商和前面的Sony比較起來,應該就是最鮮明的對比,Kodak擁有的是百年光學經驗,品牌,而且這道光學經驗要比Nikon以及 Canon等廠商要來得豐沛,這是從鏡頭的生產直到底片放相顯影為止的完整經驗,一直也只有Fujifilm能與之爭雄而已,曾幾何時,Sony這樣莫名 奇妙的家電廠商居然將相機產業攻陷?雖然令人感概,但是也要正視這樣的變化,整個相機產業的方向,正在明顯的轉變當中!(不要再扯歷史出來了,Wiki裡 面滿滿的都是相機史,但是好好看清楚現在的潮流巴!)

附上對柯達色彩系統網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

後記:
這系列文章的重點在讓消費者了解廠商的市場定位,諸如在選擇canon G9和ricoh GR D以及sigma DP1之間,在LX3和GX200之間,或是SONY T300和Canon Ixus 970is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很規格上相近,又有讓人難以取捨的部份,即便經過了層層的考慮,最後,很多人還是買了他們認為不滿意的機種,可否想過,在科 技這樣進步的現在,依然很多人買了一台相機然後覺得很爛,五年前筆者剛開始接觸相機的時候,卻也有很多人買到了他們得好好用的相機(還記得是Canon A80還有Pentax S),為什麼五年前做得到的機種,五年後的別台高科技相機卻讓人失望了?

當然可以說消費的的要求變高了,另一方面,是否五年前你幸運的選擇了一個接近為了你這種消費者量身訂做的機種,五年後卻迷失在規格之中,選擇了和你不合適的機種?

這系列文章我都盡量的希望讓消費者能從最基本的角度看到真實,可以從外觀判斷相機,也可以從型號上面判斷(有多少人朗朗上口的型號卻沒有人知道這英文字代表的意思),即便沒有很多的時候看論壇評測,每個人都該能夠輕易的大致理解該相機是否適合自己才是!

回到前面,G系列號稱天才創作機,GR D是Ricoh的最經典機種,DP1是擁有DSLR靈魂的機種,LX3是往日德國光學榮光與電子技術的混合,GX200是攝影狂的創作工具,如果我們不去 看規格表,單從這部份來觀察,是否有許多人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呢?(應該就不會有人這時候把以美型的新概念機種Sony T系列和這些看起來嚴肅的機種代號放在一起了吧!)
也許很多人習以為常的英文型號,其實卻是筆者擔任店員時,最常遇到而且最關鍵的消費者問題,以Nikon為例,一句性能機種(performance)和 美型機種(stylish)的不同就解釋完畢的東西,為什麼需要用很多畫素迷失、鏡頭設計,甚至搬出規格表說CCD尺寸不同等等...又有多少人真的懂 阿!
即便是自認對相機研究許多的許多同好,還是常常買到了自己不喜歡的機種,本想買了Ricoh GX100應當足以充當canon 5D的備用機種,誰知還不如Sony w200來得順手,我想規格表上GX100絕對是大勝的,但是卻不是為了我那位朋友量身訂做的機種。
另外如果是要和我討論廠商過去機種的歷史,DSLR的科技部份的讀者,癮科科的聊天區誠摯的歡迎,這整個系列只是在幫讀者了解廠商想法並且從中找到符合自己量身訂做的機種而已。
(如果對Fujifilm的super ccd第七以及第八代運作想要討論的話啦,我寫這個是為了現在的消費者選購參考,不是給人家考古從第一代到第五代SR裡面怎樣轉變等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