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相機小觀點:廠商解析(7)Panasonic—結晶

(上稿者註:這篇稿子來的時候,剛好Pana發表新的機種)
[撰文:liarboo]


Lumix是Pnanasonic數位相機系列的代號,如果說Sony的cybershot是指one and only(來自官網)講求相機的新可能性,那Pansonic的Lumix則是Luminance與Mix的混合,也就是融入光芒的相機(Lux同時也是leica著名的鏡頭設計代號之一)代表兩個不同領域的巨頭合作的結晶(光學的leica和電子的panasonic),必定會做些什麼讓你驚訝的產品!

如上所述,光學交給Leica,可以看到全線panasonic都掛上了Leica認證(是真的有派工程師在日本認證喔),另外在鏡頭上面也都標注了ASPH(少像差鬼影高解析等blabla一堆的保證啦)

Panasonic則全力投入相機韌體的研發創造了Venus處理引擎(美之神),很認真的致力於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好品質的照片,並且希望旗下產品都更加更加的融入每個消費者的生活之中,IA系統就是這樣的產品,包含了場景選擇,亮度調整,防手震,被拍攝者的移動速度,臉部對焦以及曝光,全部交給相機,以期擁有優秀的處理器之後,在單純的以鏡頭能力做為系列區分!(很明顯的可以看到panasonic的廣告方式就是以鏡頭能力做為指標-wide is wonderful)


一直以來,所謂的畫質好就很模糊的概念(就廣大消費者的心中),他是畫面銳 利,也是色彩飽和,也是色調柔順,也是曝光正確(多數消費者心中的正確),是高對比,也是高動態寬容度,當然,還要是低雜訊...。
但是其中有許多部分是相衝突的,高飽和高對比就表示動態寬容度不會太大,色調也不會走柔順路線等等,我們拍人像時希望柔順白裡透紅,風景時希望飽和鮮豔, 希望用最低限度的iso拍攝抓到最剛好的安全快門去減少雜訊產生,但是消費者多半很難去在每一次的隨意拍攝做到理想的設定拍到最好的"畫質",IA系統就 是要解決這樣的情形,以下開始介紹以IA系統為主軸的全線PANASONIC產品。



FX xx / FS-style compact
FX系列應該是已經耳熟能詳到不行的機種,也是panasonic一直當作主力的美型機種,但是每一代都為了能有比他廠更強悍的鏡頭"能力"使得體積一直 都縮減不下來(從鏡頭防手震到28mm到25mm每一代推出都是話題,也許是要不辱Leica之名吧),但是相對應FX xx系列(在此以FX35為例子),S系列則是X的改弱版本(命名邏輯,S<X),而差異則是主打的鏡頭廣度。


FX xxx –premium compact
相對於S系列,FX xxx系列則是FX系列的頂點(在此以FX520為例),從FX35已有的優點進行增幅加強,進而加入觸控螢幕(上一代的FX100則是就畫質進行加 強),手動功能,這系列通常也代表著PANASONIC接下來的風向球(將全系列能夠投入的優點集合於一身),這樣的傾力之作也得到的TIPA的認定為 2008年最佳輕薄機種(panasonic是真的把能丟的全都丟下去了,還差點被samsung NV24伏擊)


一般來說,這區塊的目標客戶多半是在口袋機的需求下對相機要求比較高的客戶,在推出FX520滿足新功能的需求之後,繼續推出FX100的後繼機種FX180來去滿足對畫質上要求嚴苛的消費族群。


LX-creative compact
而相對於其他的compact機種,LX2在廠商給予的意義則是creative!LX2也的的確確有一點是和目前市面機種全部不同的,那就是16:9的 感光元件尺寸,我們都知道LX2的畫質很好,但是對於這個感光元件的尺寸一定讓不少人傷透腦筋,不符合多數人LCD上面的4:3,也不符合沖洗照片的3: 2主流,其實,他根本只符合panasonic自家的電視比例阿!從宣傳文宣也一直看到一語雙關的廣就是好這種宣傳!(至於creative是否隱含著創 造新規格就有點陰謀論了),LX3也將會是眾所矚目的一台DC,也許讀者很在意它能否提供更好的畫質,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妨注意CCD比例是否依然16: 9,這可是關係著電視螢幕比例和液晶螢幕等等方面panasonic接下來的態度呢!


LZ / LS-AA battery models
當戰場到了低價機種的時候,其實真的各家的差異不會到很顯著,一來是成本受限導致要下放特色也有困難,二來是這些機種很多都是台灣地區的廠商統一代工,而 且三號電池使用的限制先天就讓相機體積不小,賣相不好,這樣嚴苛的條件下,做出有趣機種的廠商實在不多,前面的nikon P50是一個例子,LZ10又是一個例子,有趣的IA系統搭配比一般機種更廣一點點的30mm鏡頭,其實可以明確的感受到panasonic獨立的將使用 AA電池的使用者也當作一個市場,以AA電池作為出發點在設計機種(代號L),而Z則是代表zoom之意,都有五倍光學變焦,來和S的三倍光學變焦作為區 隔。


TZ / FZ-super zoom models
很明顯拉,super zoom的機種包含了TZ和FZ,也的確都打出了Z這個符號給你看,TZ機種的標語也寫了-trip,也就是專門給旅遊使用的機種,在panasonic 的邏輯裡面,已經擁有最好處理器的相機,因應旅遊所需要的就是能包含一切同時又小型化的機身以及鏡頭,看看TZ5所擁有的28~280mm,的確很強大!


而fz系列就是比較尷尬的存在了,松下自己已經將專業攝影的產品線都交由L系列的DSLR去支撐了,那擁有超強規格的FZ50反而有點尷尬不知道該算在哪 裡,但是他的的確確是FZ系列的頂點,FZ18則和olympus有志一同的朝超多倍光學變焦的道路前進,今後,應該也會在IA系統的輔助下面朝超多光學 變焦機種的方向去研發以及競爭巴!
嚴格來和死對頭sony一直想搞出新概念機種比起來(無論T系列或是R1或是G等等),panasonic一直走在相機的本分上,更廣的鏡頭,更好的畫 質,更聰明的判斷,更穩定的畫面,但是16:9這的規格卻是panasonic一個搖擺不定的棋子,它隱含的是電視以及液晶螢幕大戰的豐碩果實,但是以 PANASONIC現有DC市場的影響力投入競爭螢幕規格大戰,是否有幫助呢?但是在DC發展到一定程度,錄影的部分勢必需要表態是否跟隨16:9的規 格,這也是筆者相當在意LX系列接下來發展的原因!


Fz28的出現應該就是Panasonic廠商在專業機種上面的明確分水嶺了,Fz50掰掰!18X光學變焦將會是接下來Panasonic的主流之一, 但卻不見得是高價位機種(價位上比LX3低,請不要一直將高變焦機種當成類單眼機種了,無論是價位接近上,操控,速度,畫質,根本就找不到有相近的地方, 難道DSLR有18X的鏡頭嗎?)加油!super zoom這條線就靠你了!


刊出前夕LX3推出,筆者緊急更改並且同時保留LX2的部份,因為LX2的本身代表很大的廠商動向,而LX3則是明確的廠商動向表態
1. 也許很多人認為LX3和Ricoh GX200槓上,但是就筆者對廠商的creat一詞來說,還有一個真正的對手是Canon G系列才是(前面所說的Genius和做出你所想做的任何創作),就筆者手邊廠商的PDF來看,LX3支援FL36和FL50這兩顆閃光燈TTL,就有閃 光燈需求(創作性質很高的一項攝影器材)的人來說,市面上能選的就是Nikon,Canon和Panasonic了,Ricoh和Sigma在閃燈上面的 支援實在不算完善(無小型可抬頭翻轉或是無線遙控TTL燈),Nikon搭配的鏡頭和另外兩家比起來真的是平淡無奇了,C和P的對決態勢很明顯。

(上稿者註:科科,剛好跟個人觀點不同,因為個人是體積先決,除非G系列體積再小,不然還是LX3與GX200對決)


2. Whole frame的採用,其實這個技術在Tz2就已經有了,主要概念就是無論你用4:3或是16:9都能夠得到完整無缺的24mm,所付出的代價是要拿比你本來 所需要的範圍更大的感光元件去函蓋各種你可能需要的比例(也就是要付出體積的代價),這也可以看到Panasonic想要將DC的力量投入電視比例的戰 場,但是比較緩和的中庸作法。

3. 戳破廠商鬼話,一邊說高畫素不見得好,同時間推出的FX180卻高達14.7百萬畫素,其實可以看出來Panasonic走得亦步亦趨。

4. 一個擁有的樂趣,操控的趣味?我相信24mm F2.0是一個讓人很爽的規格,更別說外掛閃燈還有不同比例調整,F2.0光圈全開下畫質是否理想,機身反應是否夠好,就有待市場來考驗他了!

在觀看了前面幾篇各個版本的情形之後,發現筆者有時後過度囉唆,可能讓讀者最後搞不清楚文章想說的意思了,因此此篇之後特別整理一下。

PANASONIC全線小相機都適合輕薄需求的消費者(透過IA系統輔助),但是如果認同廣就是好的概念,則要要去找型號FX開頭,如果不需要則選FS,如果想要三號電池則選L開頭,在三號電池的概念下,如果想要小台但是光學變焦多者,則選LZ(zoom)。


小秘密:Panasonic在推廣用的PDF上面則是很奇妙的除了L開頭的AA電池系列之外,全線都還特註MIJ符號,相當有意思。

如果想要豪華版本的口袋機則是FX三位數的機種,panasonic會將他大部分擁有的技術全部塞進去(像是全手動或是觸控螢幕甚至是髮絲紋外型)。

旅遊機種可找TZ系列(trip zoom),超多光學變焦則選FZ18,多光學變焦下想走專業路線則可考慮FZ50(但是很尷尬,因為也可找DSLR系列)。

至於有寫讀者反應為何不一起討論DSLR系統,這是因為DSLR無論怎麼買都是屬於一整個系統,而非一個完整體,今天我們說canon 450D的小巧是旅行用,可是如果我們搭配的是35L這顆鏡頭呢?這樣畫質上面他根本就沒有因為旅行用而有任何折衷,相對的,這樣體積還能說是為了旅行而 量身訂作嗎?就好像筆電和桌上型電腦的不同一樣,DSLR可以靠著高度的擴充性來達到各種需求,但是本身架構的問題卻已經限制了他很難去真正的像DC一樣 貼近消費者的需求,像是輕薄,防水(很貴),錄影(還在等),超高速連拍,防摔等等,正因為DC的多樣性所以身為相機狂的筆者想要去了解不同的DC,至於 DSLR,加了把手,買齊鏡頭,有三顆閃光燈以後,無論微距,運動,人像,風景,彼此之間的差距似乎也就沒那樣的大了(無論不同廠商或是不同等級的機 種)。

下周見。

(上稿者註:下一集的那篇稿子修好了嗎?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