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誌時間(01):電腦王

話說,成立這個專欄非常偶然,上個月在辦公室與atticus閒聊。談到現在大多數人好像比較少看雜誌,講起以前筆者,因為工作的關係,會看一、二十種雜誌。後來換了工作,雖然看的雜誌比較少了,但好歹也有六、七本。一直到現在,也比較習慣看網路資訊,所看的雜誌更少,大約不超過三本吧。atticus比較厲害一些,他還有訂雜誌(XD,天呀,我已經不知多久沒有訂過雜誌了)。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決定開一個新的專欄,講幾本當期雜誌主題,也幫一些沒有時間的讀者讀雜誌,讓讀者看癮科技的同時,也能夠知道當月各個雜誌講些什麼,可以增加生活上與朋友聊天的話題。因為是首先嘗試,所以第一個月個人抓了五本雜誌,若效果不錯的話,再慢慢增加。我的想法是想拉到十五本左右,不過不知老闆肯不肯給我這個預算XD。

由於月刊一般說來,深度都相當夠,會以讀書筆記的方式來呈現(就是會寫個人讀了以後,覺得有些問題的,會特別提一提,當然這是主觀感受),若有人也有讀過該雜誌,相信可以相互討論與交流)


電腦王本期最重要的欄目,是討論AMD Phenom X3這系列CPU,到底是個好產品,還是個過渡產品。再來就是封面故事,2.5吋外接硬碟採購。關於最重要的文章,三核心亂入處理器大戰,主角自然是AMD囉。談的是四核心改版後再度上陣的CPU,全篇共十頁。除了論述之外,作者還進行測試,測試大略分為遊戲、綜合、效能、轉檔、圖形渲染以及耗電量等五大類。

作者結論如下:

一、遊戲:多核無明顯幫助,單執行緒效能決勝。
二、綜合效能:四核心未必大勝。
三、轉檔:AMD扳回一成。
四、圖形渲染:Intel略勝,雙方差距不大。
五、電力消耗:Intel明顯比較省。

作者的整篇文章堪稱詳實,有興趣了解的,可以去找該文全貌。


而封面故事的2.5吋外接硬碟,共分五篇子篇。


一、2.5吋小碟碟大學問:
本篇主要的重點,是講到速度與容量兩點。


二、找最強的外接硬碟心臟:
找了12顆硬碟來做評比(其中一顆因情況特殊,所以只是旁列,沒有下海PK),所以事實上是十一顆。

不過很可惜的是,並沒有全面借到,如果可能的話,還頗希望出下集,能夠補完。其實像這樣的產品,都是採用軟體來進行測試,較少有主觀因素,也就是說,硬碟不像MP3或是LCD,一定要求同一時期來測。就算硬碟產品是不同時期借到,影響並沒有這麼大。所以電腦王編輯要不要考慮再寫個下篇,以補完這次有些沒測到的遺珠之憾XD。此外,這次測試,WD可爽了。120GB、160GB以及320GB三種規格都拿到冠軍,所以在這次測試的總體評價很高。

就最後的選擇,編輯選出了WD1600BEVT這款。不過要提醒的是,推薦因素並不是單純只有效能,成本才是該編輯最重要的考慮之一。而所謂的成本,自然就包括了容量與價格因素。在評測前,筆者大概已經可以想到,120GB不太可能會被推薦,因為成本因素就會被打死了。



三、硬碟外接盒怎麼挑:
這篇算是概念性的說明,提到USB、Firewire、eSATA三種介面,對於概念較薄弱的讀者來說,這篇算是很好的導入文章。


四、最速配的外接硬碟組合
這篇怪怪的XD,因為主要是談最速配的硬碟外接盒,但標題卻是測試方法大公開。所以這明明應該是兩個題目,一個是測試方法,一個是外接盒測試。猜想可能內容不足或是頁數限制被刪除,所以兩個題目硬塞為一個。若真是這樣的話,應該把測試方法變成次一級的標題,而非是本文的文章大標。

不過這不算什麼大問題,不會影響到閱讀。他在測試方法中有提到四項標準:一、平均讀取速率;二、CPU使用率;三、單一大檔傳輸秒數;四、晶片工作溫度。所選的四項標準也相當不錯,足夠評斷一個產品的好壞。


編輯評測很認真,不過最後的結論個人覺得有些可惜。首先,這位編輯測試了許多外接盒,在這篇當中,提供了不少相當不錯的歸納心得,這點值得激賞。


但在全篇中個人看不出為何編輯要推薦「Vantec Nex Star CX」這款外接盒。當然,我看完雜誌所有的評測數據,也許可以猜編輯為何推薦他。比如說CPU使用率偏低,平均讀取速率還算高,所使用晶片工作溫度就比較來說,也是較低。但問題是,「Vantec Nex Star CX」這個產品在755MB大檔寫入時間,卻非常之高,排在最後一名。(上圖中最長的那條就是),而且只有測USB,但在該產品的介紹中,卻有提到Firewire介面。

更神奇的是,評測的表格是最後一名,但該篇文末提到這款是USB介面最快的外接盒,完全相反的結論Orz。(我想,是找是平均讀取速率第一名吧)

當然,我也回到Nex Star CX產品介紹,完全沒有提到速度,所以無法驗證速度到底是如何?而內文中提到該產品穩定性待加強,沒有附贈皮套,怎麼看,在該內文中所呈現的,大概只有價格很便宜的優勢吧(還有體積小應該也是),但全篇找來,編輯完全沒說明會推薦這款的原因。

當然,各個項目所佔的百分比,若不易拿捏的話,好歹應該像前一篇硬碟測試的編輯,提一下推薦的觀點在哪。

更詭異的是,表現最好的其實是Baffalo 160GB。提到套裝品牌價格僅貴了150元,但讀取速度卻領先了電腦王編輯所推出的DIY的最快組合。此外,在另外的內文中也有提到,套裝牌的保固問題單純,而且內附軟體也較完善。

再看Buffalo的內文說明,與所推薦的「Nex Star CX」不同,完全沒有任何的缺點說明。真要說起來,Star CX配WD那款硬碟之外,除了價格便宜150元之外,最多還有Firewire介面(而且還沒有這個介面的評測數值)。

除了速率之外,筆者又再看其他評測表格,發現CPU使用率、大檔寫入時間Buffalo都較優,只有晶片工作溫度打成平手。站在電腦王所架構的測試方式之下,還有內文綜合判斷,我怎麼看,都找不到Buffalo拿不到編輯推薦,但Nex Star CX可以拿到的原因。

個人抓不出「最速配的外接硬碟組合」會是Vantec Nex Star CX配WD的原因,怎樣看都是Baffalo 160G這款吧?一定有理由編輯不推Baffalo,但編輯不講,讀者在心中就有個問號。

再來,什麼叫做套裝牌?本來我以為相對於DIY,由廠商推出組合就算是套裝牌。但內文中,編輯有一段文字:「這次送測的產品中有三款是廠商推出的內建硬碟版本,分別是Maxtor OneTouch Mini、Seagate Free Agent還有Verbatim SmartDisk」,看到差點昏倒,因為那段文字中,並沒有Buffalo的產品?那是不是代表說,那三款不是套裝牌的產品,事實上套裝牌是第三種概念?

這篇讀起來有太多難解的謎,所以筆者沒辦法直接帶一筆結論說,就是某某某被推薦。



五、救援、備份軟體加持:
這篇切的點是整合軟體(亦即內附)以及第三方軟體。但老實說,重點是後面的部分。因為並不是每個人現階段都會買硬體的(我想讀者應該早就有外接式硬碟這種東西了)。不過因為電腦王之前都有介紹,所以也快速帶過。其實這篇的應用性很強,就算去掉整合軟體的部分,單獨成為一篇特企都是可以的。只是配合這次採購題目,再加上所謂的整合軟體,就附在該次封面故事下了。

整合軟體的部分就不多說了。電腦王介紹的非整合軟體有三:
一、PortableApps:
網址:http://portableapps.com

二、Allway Sync:
網址:http://allwaysync.com

三、PE Builder:
網址:http://www.nu2.nu/pebuilder

電腦王網站,請按此
----------------------------------------------------------------------------------------------------

更新:
感謝讀者的提醒,筆者已將具爭議性圖片改掉。筆者的確沒有想到去談授權。因為筆者並不打算要引別人的寫作心血在網路上。本欄目的目的,是求廣度而非深度,所以我才說目標是15本雜誌,因此也沒有打算要將文章全部露出。

我要做的,是把別人的心血介紹給讀者知道,但並不是要奪取別人的心血。因此不會將內文露出給讀者看。不過這期電腦王外接盒的評測,個人認為有些問題(硬碟評測沒問題,但外接盒有些怪),所以放上細節圖來佐證我的說法,倒不是為了奪取該編輯的心血。我的文章也曾被人亂引用過,我知道被亂引用這種感覺。

所以一定是用數位相機拍下模糊的照片,讓各位知道雜誌大約的版型。並也沒有要讀者去閱讀圖片內的文字。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那自然還是要找到雜誌本身來看。去書店、去圖書館、去漫畫店、還是找別人看,還是買來都好。

不過,懂得概念是一回事,實作又是一回事,經由讀者的提醒,有些照片還是不妥,因此將其中爭議性的圖片取下。筆者做這個欄目,起因在開頭有提,雖然是個偶然,但在規劃上,其實是有許多期待的,說明如下:

一、因為看雜誌的人愈來愈少(筆者本身就是如此,看的量愈來愈少)。幫不看雜誌的讀者,歸納幾個流行議題。

二、若不看雜誌的讀者,看了這個欄目中的雜誌,有幾個議題很有興趣,將會去找原始資料來看(我這邊不會提供原始資料)。至於這樣會不會增加雜誌的銷售量,就不是我關心的了,就算會我們癮科技也不會拿到分紅呀。XD

三、與有看的讀者進行討論,所討論的結果,可以給雜誌編輯參考。(如果該雜誌編輯有看癮科技的話)。

接下來,要提的是,為何筆者不找出版社談授權這件事情:

其實談授權對筆者來說是輕鬆的,如果能拿到授權,我自然就會有圖與文,根本不用自己打,上稿輕輕鬆鬆,而且公司也不用花錢;若授權不過,我也不用關心這種事情,因為讀誌時間是我創的欄目,我可以完全不做,更何況我現在手上的稿子也不少。我不做並不會被砍薪水。

我不談授權,並不是怕授權不過,而是授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原文照登。拿人手軟,今天我向該雜誌要授權,基本上已經矮了一截,我有可能就自己的意見來發抒嗎?這才是我最介意的部分。連雜誌都沒有拿公關書,完全是向公司要錢來買的。

如果以授權的形式來做,在允許的前提下,我上稿只要五分鐘,公司不用花錢。但這篇電腦王的讀書心得,卻用了我四個小時的時間,而且還要花錢。為何要捨易取難,希望讀者可以明瞭筆者的想法,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那種官樣的文字,千篇一律。所以,像讀者引的中時電子報那樣的形式,正是個人最不想做的。

也許筆者在某些細節並不是那麼能夠變通,像中時電子報形式,最輕鬆又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但筆者總希望不要只是看而已,也希望有多些個人意見,與有讀過的讀者進行討論。


所以在呈現形式上,就是我買雜誌後,心中有些讀後心得,將心得分享給讀者。當然,最重要的,是不會踩到雜誌編輯的心血,在內文引用上,個人會更小心的。

我手上還有四本,到底要不要放出來呀Orz...我想,我還是先內部討論一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