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五十六歲讀施崇棠展開第二次創業(一)




才獲得台灣十大國際品牌榜首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最近在工作空檔,手上常拿著達文西畫冊細細鑑賞,「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很熱衷於收藏達文西的手稿,」他向我們展示其中幾幅代表作,「這是結合了藝術與工藝的完美象徵!」

與其說他打算成為達文西專家,倒不如說他正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體驗「文化」如何成為一種征服世界的力量,而這一切跟他即將面臨艱鉅的、成敗未定的任務有關。

品牌,一種長期消耗企業資源的終極戰爭。這個戰局,施崇棠的師父施振榮曾嘗試過,他的師兄弟李焜耀正在鏖戰,現在,輪到他上場了。在他五十六歲這一年,再次將自己推上火線,展開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他將竭盡心力、調兵遣將,運籌一場高難度的品牌戰爭。

華碩能否在未來十年蛻變成為一個舉世知名、受人尊敬的台灣品牌,足以跟耐吉(Nike)、諾基亞(Nokia)相提並論?他在這幾年必須做對哪些事,才能 夠站穩制高點?也許當他站在華碩總部十六樓的辦公室,獨自俯瞰窗外悠然開展的關渡平原時,他正以年少時在通勤火車上下盲棋的機智,默默地解答這個全新的品 牌習題。

這個八月,施崇棠度過五十六歲的生日,這是他進入電腦業的第二十八年。這位談吐斯文、外型清瘦的企業家,多年來低調行事,彷彿自外於高科技業的流血競爭,更精確地說,他超越了競爭,將競爭成為激發個人內在潛能的最大動力!

生涯的第一個十五年,他在宏碁帶領工程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台中文電腦的軟體程式;第二個十五年,他加入華碩,將這個工程師的公司發展成全球最大主機板供應商。過去的一萬多個日子,他以優雅而從容的身段,以工程師的冷靜、精確,發展出對應競爭的論述,解開一道又一道的經營謎題。

看得深 每一步都穩紮穩打

華碩以主機板起家,施崇棠在一九九四年應邀加入後,憑著對品質、速度、服務、創新、成本的追求,讓華碩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廠。他為華碩定下穩健的經營學:「看得深、看得遠、掌握對的方向及對的策略。」一旦確定目標就會穩紮穩打,一步跨完再跨下一步,華碩從主機板、顯示卡奠定厚實基本功,再跨入個人電腦及網通產品,從不躁進。
不過,由於品牌、代工一體的曖昧體質,引發代工大客戶的疑慮,今年以來,華碩連續漏接大單,原本預計二○○八年進行的品牌、代工分家計畫,不得不宣布提前進行。

分家後的人事布局,包括施崇棠、原來的副總經理曾鏘聲(現任副董事長)及沈振來(現任總經理),將留在華碩為品牌效命;副董事長童子賢、徐世昌以及威碩總經理鄭定群,則將切割至新公司。
雖說這是華碩展現經營品牌的企圖心,不過,如果攤開財報,今年代工業務仍占華碩整體營收六成(約新台幣五千億元), 品牌雖然毛利較高,卻非業務主流。

也因此,由施崇棠領軍的品牌業務,究竟如何應戰,分外引起外界關注。他能成功嗎?

想得遠 重新確立華碩的定位

如果說新力是日本的工程師之家,華碩無疑是台灣的工程師堡壘,而施崇棠是這個堡壘的精神領袖、策略導師。
但他不只是工程師,他是想要挑戰世界顛峰的工程師之王。華碩內部流傳著一則施崇棠的軼事──有一次,他問大家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第二高峰呢?結果無人應答。他順勢開示,要做,就要做世界第一!

這一次,五十六歲的工程師之王,想以品牌重新界定華碩的世界級地位。如果說當年加入華碩形同他的「第一次創業」;這一次他要以品牌重造華碩,就是他的「第二次創業」。

不在意表面成敗,堅持自我價值。在很多方面,華碩都奇特地不像商業世界的一員。例如早年華碩公司的資本額一直放在銀行存定存,絲毫無視投資槓桿的存在。

在施崇棠領導下,華碩常以工程師的邏輯來應對這個複雜的商業世界。現任華碩策略投資長的蘇豔雪,回想自己擔任瑞銀華寶研究主管時,常必須調降上市公司的評價。每家公司被調降時無不氣急敗壞,只有華碩會很誠懇地詢問:「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被業界公認管理力超強的華碩,吸收管理大師理論後發揚光大,自行發展出的論述不勝枚舉。例如早年為了強調要做出全世界品質最好的主機板,他們將所有可能搭配主機板的零組件都找來,關在測試室裡反覆測試,並且戲稱這叫少林寺的「十八銅人陣」;而被奇異(GE)奉為圭臬的六個標準差,來到華碩,就被整合成融合豐田(Toyota)精神的「精實六個標準差」(six sigma)。

華碩過去兩年在內部全力推行精實六個標準差,最大的成就是讓華碩上上下下都了解內部流程,各個事業單位都是一個戰鬥單位,也藉此打造了一套Asus Way──不在統計的細節著墨,改而訴求精實管理及組織靈活的企業文化。
一系列以動物為比喻的說法,例如巨獅、銀豹、常山蛇也堪稱經典,既創新又傳神。

這一切彷彿華碩自創了一個工程師商學院,教導工程師以一種新的思維來面對商業世界,不但要應付競爭,還要以華碩的原則超越競爭,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