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四)



1980 - Apple III

酸蘋果:

或許這年來,蘋果對於政策上的失誤,總會有些反省(像是高價政策),不過有時候追求創新的過程,卻會演變成難以接受的前衛和不切實際。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受消費者討厭的產品(還是說根本不是設計給人用的產品?):

儘管銷售成績的大失敗,這台 Apple III 算是在蘋果電腦整合了各項重要的個人電腦技術之後,所設計的第一台電腦。像先前的 II 系列,這款 III 配備了 1.83 MHz MOS 處理器,同時具有鍵盤、螢幕,還支援彩色影片、音效、整合 BASIC 軟體。

不過還是一樣貴,3,500 美元的售價,直指商業用途的市場前進,也打著 SOS(不是救命,是超精細作業系統)的名號,內建軟碟機、256 KB 記憶體,加上數字按鍵。縱使有這些創新的設計,沿襲 II 的規格,可是硬體上的問題,缺乏可用的軟體,還是註定了只能賣出 65,000 台的慘澹銷售,並在 1895 1985年黯然下台。


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一)
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二)
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三)
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四)
回首三十年 一口咬盡甜、苦、腐爛蘋果滋味(五)



1983 - Lisa

是呀!我們也把他加到這群酸蘋果中,不過我們可不認為這是一台爛電腦。事實上,Lisa 的整合界面,當時可算是獨樹一格,擁有雙軟碟機,可選擇是否要內建硬碟、檔案分類的圖形使用者界面,還附上多功能的辦公室軟體,也可以提供升級服務,可算是一台充滿突破性的電腦,比其先前的 Macintosh 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一萬元美金的起價,(以今天的幣值差不多是兩萬左右)就註定了她的失敗。即使後來稍稍在價格上讓步,甚至改名為 Macintosh XL 也扭轉不了局勢。所以我們把他列入酸蘋果,倘若當初能把他定位在其他的市場裡,或許賈伯斯的會因此而驕傲吧。


1993 - MessagePad and Newton OS

把劃時代的 PDA 放在這裡討論,可能會激怒不少人。可是,咱們就是敢說敢講,有缺點的東西,一定要討論討論。 MessagePad 系列掌上電腦的問題是在於該作業系統漏洞百出,尺寸也很難被稱為 ?掌上?,另有價格太貴,無法和電腦順利連線,等種種因素,都造成了這一系列以 Newton OS 為平台機種,又再次無法在市場中存活下來。

這並不代表 MessagePad 和 Newton OS 一點創新都沒有,相反的,後來很多 PDA 的一些功能規格,都可以算是沿襲自這台掌上電腦,像是升級插槽、整合資料的快閃記憶體、和 PIM 應用程式間的傳輸,甚至是可旋轉顯示螢幕技術的是掌上型裝置的先驅。

可惜的是,再多的優點,價格依然讓人卻步,從最早的 MP(700 美元)、100系列(500~600 美元)、2000 系列(800~1000美元),甚至是後來的 eMate (800 美元),總不讓人覺得物超所值。雖然在 1998 年賈伯斯正式砍掉了這條產品線,隨後還是有瘋狂粉斯在繼續撰寫驅動程式、軟體、模擬器等等,為的只是讓他還能活下去。想見大家還是對掌上蘋果依依不捨,期待未來 iPod 的終極變身囉!



1997 - 蘋果二十週年紀念版 Mac

如果您還在等蘋果電腦推出多媒體電腦,或許我們該建議您回首望望,早在 1997 年、蘋果二十歲生日之際(其實是 21 歲,不知為何慢了一年,這不重要)這台具寬螢幕以 PowerPC 為核心的電腦,內建了由著名音響公司 Bose 所設計的揚聲器,收音廣播、電視接收器等功能,再加上一個不友善的價錢- 10,000 美元。雖然這台電腦似乎為了將來的 iMac G5 設計上建立了個雛形,不過,終究還是賣不出去。就算限量,依然不若 Mac mini 有說服力。



2000 - Power Mac G4 Cube

其實 Power Mac G4 Cube 算是一台可圈可點的電腦了,這台外型跟命名一樣的電腦,將個式電子零件裝填在 8 x 8 x 8 立方吋的丙烯酸脂裡,特點就是散熱能力強到不行,外型設計簡直可跟初代 Mac 一起擺在當代美術館裡面供人參拜。

不過依然是老問題,1,800 美元這種生人勿近的價格實在令人好生害怕,就算是可以負擔的買家,最後也只會在家裡玩起疊疊樂,或是只當作雙處理器的選擇。所以,緊接者其他酸蘋果的腳步,Power Mac G4 Cube在 2001 年正式離線停產,跟廣大蘋果粉絲道聲再會。

明天最後跟大家分享醜蘋果喔!蘋果粉絲們別丟我們雞蛋啊!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