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逝世終年 96 歲 本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 內地難民逃港照成經典|Yahoo

陳橋在 2017 年曾經返香港。(圖:楊德銘 facebook)
陳橋在 2017 年曾經返香港。(圖:楊德銘 facebook)

【Yahoo 新聞報道】本港著名攝影記者陳橋逝世,終年 96 歲。陳橋家人指,他在加拿大溫哥華時間 4 月 6 日中午,在當地醫院安詳離世,家人陪伴在側。陳橋早在 1956 年加入《英文虎報》,3 年後轉往《南華早報》任職攝影記者,直到 1987 年退休。被行內尊稱為「橋叔」的陳橋,見證香港無數大小事,不論是內地難民逃港、六七暴動、香港前途問題,還是城中普羅百姓的生活,他都以相機拍下。陳橋的新聞攝影廣受認同,除了曾獲得 6 項世界新聞圖片榮譽獎(Honour Certificate, World Press Photo),亦在 1985 年獲得英女王榮譽獎章(Badge of Honour)。

陳橋早在 1950 年代中已經做攝影記者。在六、七十年代,Nikon F 是不少攝記的主力相機,陳橋也不例外。 (Photo by Post Staff Photographer/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陳橋早在 1950 年代中已經做攝影記者。在六、七十年代,Nikon F 是不少攝記的主力相機,陳橋也不例外。 (Photo by Post Staff Photographer/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2017 年,移居加拿大廿幾年的陳橋返港,跟一班攝影記者見面跟受訪,亦展示了他當年的攝影作品。(Photo by Robert 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2017 年,移居加拿大廿幾年的陳橋返港,跟一班攝影記者見面跟受訪,亦展示了他當年的攝影作品。(Photo by Robert 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唔做「賣魚仔」轉揸相機

陳橋 1927 年在香港出生。少年時代遇上日軍侵華,他跟家人曾經返到東莞石龍的家鄉暫避,曾經做過鐵路的粗重工作。陳橋在香港重光後回流,跟隨母親在西營盤的正街賣魚維生,但後來不想再做「賣魚仔」,在姑丈介紹下就到了虎豹別墅,以木箱攝影機替遊客拍攝即影即有相片,這是陳橋第一份跟攝影相關的工作。

1956 年,陳橋得知《英文虎報》聘請黑房沖曬員,遂辭去替遊客影相的工作,加入報業。陳橋在黑房接觸不少攝影記者的相片,而他後來也成為一名半職攝記:除了要繼續處理黑房工作,也被委派拍攝不同的體育賽事。

獲取了攝記基本功,陳橋在 1959 年初轉職《南華早報》;另一邊廂,多宗新聞大事亦在往後數年迎接着陳橋。60 年代初,內地爆發飢荒,數以萬計民眾跨越邊境逃到香港,陳橋在 1962 年曾經到北區採訪,其中一張夫婦大哭的照片,成為了「逃港潮」的經典照片之一。當時一名香港工人葉先生在邊境附近迎接偷渡來港的妻子和小孩,但偷渡的兩人懷疑被捉到,交涉後只准讓小孩留下,妻子要返回內地。

曾被六七暴徒圍毆

陳橋過往接受不同傳媒,包括《香港 01》、《星島日報》等訪問,都曾經表示六七暴動令他印象尤其深刻。他曾表示,自己曾經到黃大仙東頭邨拍攝暴徒與警方對峙,結果被 10 多人圍毆,打傷胸骨,幸得一名左派銀行職員趕來拯救才能保住性命,事後看了多次跌打醫生,包了 3 日繃帶之後又再繼續採訪暴動。他並且形容,當時是「怕得幾多?就算害怕都只是一陣子的事情」。

立即加入Yahoo新聞WhatsApp頻道

陳橋在 1962 年曾經到北區採訪,其中一張夫婦大哭的照片,成為了「逃港潮」的經典照片之一。當時一名香港工人葉先生在邊境附近迎接偷渡來港的妻子和小孩,但偷渡的兩人懷疑被捉到,交涉後只准讓小孩留下,妻子要返回內地。(攝 / 陳橋)
陳橋在 1962 年曾經到北區採訪,其中一張夫婦大哭的照片,成為了「逃港潮」的經典照片之一。當時一名香港工人葉先生在邊境附近迎接偷渡來港的妻子和小孩,但偷渡的兩人懷疑被捉到,交涉後只准讓小孩留下,妻子要返回內地。(攝 / 陳橋)
六七暴動期間,陳橋經常被派往示威和暴亂最前線採訪。(攝 / 陳橋)
六七暴動期間,陳橋經常被派往示威和暴亂最前線採訪。(攝 / 陳橋)

為拍一張好相片 暴雨下等足一個鐘

陳橋入行攝記初期先接觸體育攝影,讓他學會如何在快速且富動感的新聞場景拍攝。其中 1966 年 6 月 12 日暴雨的一張相片,更為他帶來新聞攝影獎。當年住在西營盤高街的陳橋曾憶述,聽到街坊指正街的大斜路因為雨水變成一道急流,不少人行經時都不慎跌倒。他拿着相機在路旁的大石守候了一個小時,終於見到一名女子因為急流絆倒,也讓他拍到那一刻驚險瞬間;巧合的是,正街就是十幾廿年前陳橋跟母親賣魚的地方。雖然陳橋獲獎後有得加人工,但他也曾坦言當時收入仍不夠,因此會不時「秘撈」接商業攝影工作。

1966 年 6 月 12 日,本港暴雨成災,西營盤正街的「長命斜」變成一道激流。陳橋在該處守候了一個鐘,最終成功拍到一名女士行經時跌倒的驚險一刻,這張相片亦為他帶來新聞獎項。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66 年 6 月 12 日,本港暴雨成災,西營盤正街的「長命斜」變成一道激流。陳橋在該處守候了一個鐘,最終成功拍到一名女士行經時跌倒的驚險一刻,這張相片亦為他帶來新聞獎項。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Tung Wah's goalkeeper Kwok Chow-ming, with eyes closed, dived in time to block a shot from Rangers centre-forward Mok King-keung, during the league match at Boundary Street. 23SEP66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陳橋初入行時最先接觸體育攝影,讓他學會如何在高速而富動感的新聞場景拍攝,他的攝影技巧亦在足球場上大派用場。圖為 1966 年 9 月 23 日,界限街球場上演東華對流浪。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英兵與港女告別照 情誼橫跨半世紀

除了新聞大事件,城市裡的溫馨小品也為陳橋帶來難忘回憶。在 60 年代,歐美國家的海軍、水手在香港中轉休息是等閒事,陳橋亦在 1961 年 7 月底,巧合地拍攝到一名英兵 Tony Caller 跟女友 So Yun-mai 在尖沙咀海運碼頭依依不捨的一刻。1978 年 12 月的陳橋作品展,Caller 的朋友見到這張照片,立即通知 Caller 來參觀,事後發現 Caller 跟蘇小姐早已共諧連理,拖着一家大小前來。1987 年,陳橋獲得 Caller 夫婦邀請,他們於是重回舊地在碼頭拍照,模仿當年的畫面。

Caller 夫婦是陳橋不時記着的一對,陳在 2017 年返港時亦表示希望了解到兩人近況,攝影師楊德銘更曾經為前輩網上尋人。皇天不負有心人,陳橋和楊德銘成功找到 Mrs. Caller,然而同時得知其丈夫早在 1995 年因為癌症逝世。去年年底,陳橋在女兒的協助下,曾經跟 Mrs. Caller 視像見面。

1961 年 7 月 29 日,陳橋在海運碼頭拍到英兵 Tony Caller 跟女友蘇小姐告別的一幕,成為他攝記生涯裡的難忘相片之一。(攝 / 陳橋)
1961 年 7 月 29 日,陳橋在海運碼頭拍到英兵 Tony Caller 跟女友蘇小姐告別的一幕,成為他攝記生涯裡的難忘相片之一。(攝 / 陳橋)
1978 年 12 月,陳橋在銅鑼灣「名店街」(Minden Plaza)的作品展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欣賞,當中更包括了 Tony Caller 的朋友。他發現 Caller 的相片後立即通知對方,結果陳橋的同事亦拍下了 Caller 帶一家大細前來的一幕,而當年的蘇小姐亦已經變成 Mrs. Caller。相片曾於 1978 年 12 月 29 日《南華早報》刊登。 (Photo by P. Y. Ta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8 年 12 月,陳橋在銅鑼灣「名店街」(Minden Plaza)的作品展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欣賞,當中更包括了 Tony Caller 的朋友。他發現 Caller 的相片後立即通知對方,結果陳橋的同事亦拍下了 Caller 帶一家大細前來的一幕,而當年的蘇小姐亦已經變成 Mrs. Caller。相片曾於 1978 年 12 月 29 日《南華早報》刊登。 (Photo by P. Y. Ta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相親相愛廿多年,Caller 夫婦在 1987 年邀請了陳橋再到海運碼頭拍照,模仿當年的畫面。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相親相愛廿多年,Caller 夫婦在 1987 年邀請了陳橋再到海運碼頭拍照,模仿當年的畫面。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陳橋在 1978 年 12 月底的作品展,當年在《遠東經濟評論》任職記者的劉慧卿都有捧場支持。圖中為《南華早報》總編輯 Robin Hutcheon。 (Photo by Sunny Lee/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陳橋在 1978 年 12 月底的作品展,當年在《遠東經濟評論》任職記者的劉慧卿都有捧場支持。圖中為《南華早報》總編輯 Robin Hutcheon。 (Photo by Sunny Lee/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移居加拿大 曾返港導賞圖片故事

1987 年,陳橋結束了 30 年攝記生涯,並在 1993 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他曾經表示,移民當地並非他的主意,但久居後又讓他感受到溫哥華的寧靜,使他可以專心享受退休生活,打太極拳、站樁都成為了他的興趣,亦會不時做義工。移民後的橋叔拿起相機的機會少了很多,但對於以往的攝記歲月仍不吝分享,先後在 80 年代和 2006 年,分別出版《陳橋新聞從影廿年》以及《鏡頭下的歷史 —— 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2019 年 3 月,橋叔就曾經到中環的新聞博覽館親自導賞,跟參觀者講解他的圖片故事。

橋叔作為知名攝記,跟他相識多年的新聞工作者都對其離去表達感慨。其中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在 facebook 表示,「我初入新聞界時,橋叔已是著名攝影記者。他不單教我攝影,還教我採訪;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言行,教我怎樣當稱職的記者,教我怎樣做真正的人!如今,去者安去!生者強生!」

【陳橋攝影作品節錄】

70 年代初,九廣鐵路的終站仍然設在尖沙咀,陳橋曾經在該處拍到人頭湧湧的一刻。攝於 1972 年 4 月。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70 年代初,九廣鐵路的終站仍然設在尖沙咀,陳橋曾經在該處拍到人頭湧湧的一刻。攝於 1972 年 4 月。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地小人多,土地拍賣不時成為新聞焦點。圖為 1977 年 3 月,中環大會堂舉行的一場拍賣會,圖中舉手出價者,就是華光地產、卓能集團創辦人趙世曾,圖左則為華懋集團創辦人王德輝。(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香港地小人多,土地拍賣不時成為新聞焦點。圖為 1977 年 3 月,中環大會堂舉行的一場拍賣會,圖中舉手出價者,就是華光地產、卓能集團創辦人趙世曾,圖左則為華懋集團創辦人王德輝。(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5 年 5 月,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首次訪港。他跟丈夫菲臘親王一同到彌敦道,與迎接他們的市民見面。 (Photo by Chan Kiu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5 年 5 月,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首次訪港。他跟丈夫菲臘親王一同到彌敦道,與迎接他們的市民見面。 (Photo by Chan Kiu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風姐」殺到,市民自然想盡快歸家,迫上巴士都在所不計。攝於 1978 年 7 月。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風姐」殺到,市民自然想盡快歸家,迫上巴士都在所不計。攝於 1978 年 7 月。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港島大浪灣景色優美,小朋友落水玩當然開心。攝於 1977 年 4 月。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港島大浪灣景色優美,小朋友落水玩當然開心。攝於 1977 年 4 月。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球王比利(白衣躍起者)在 1972 年 6 月再度訪港,當時他在政府大球場與紐卡素踢表演賽。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球王比利(白衣躍起者)在 1972 年 6 月再度訪港,當時他在政府大球場與紐卡素踢表演賽。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7 年的香港仔,漁船的數目比現時多上不少。當時的鴨脷洲仍然設有香港電燈的發電廠,該處十多年後搖身一變,成為「海怡半島」,電廠亦搬到南丫島。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7 年的香港仔,漁船的數目比現時多上不少。當時的鴨脷洲仍然設有香港電燈的發電廠,該處十多年後搖身一變,成為「海怡半島」,電廠亦搬到南丫島。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7 年 4 月,保守黨黨魁戴卓爾夫人抵達啟德機場。兩年之後,她帶領保守黨重掌執政權,開展長達 11 年的「鐵娘子時代」。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7 年 4 月,保守黨黨魁戴卓爾夫人抵達啟德機場。兩年之後,她帶領保守黨重掌執政權,開展長達 11 年的「鐵娘子時代」。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港英時期的立法局,一直是由港督兼任立法局主席。圖為 1977 年 5 月,港督麥理浩主持會議,聽取議員鍾士元發言時的情況。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港英時期的立法局,一直是由港督兼任立法局主席。圖為 1977 年 5 月,港督麥理浩主持會議,聽取議員鍾士元發言時的情況。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麥理浩卸下西裝,立刻重拾親民一面。圖為 1977 年 7 月,麥理浩乘港督專車到訪石硤尾邨。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麥理浩卸下西裝,立刻重拾親民一面。圖為 1977 年 7 月,麥理浩乘港督專車到訪石硤尾邨。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83 年 5 月,時任大律師公會主席李柱銘、跟周梁淑怡、李鵬飛等人組成 12 人「青年才俊團」訪京,表達對香港前途問題的意見,事後他們返港匯報訪京情況。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83 年 5 月,時任大律師公會主席李柱銘、跟周梁淑怡、李鵬飛等人組成 12 人「青年才俊團」訪京,表達對香港前途問題的意見,事後他們返港匯報訪京情況。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7 年 6 月,座落於德輔道中的連卡佛百貨要搬舖清貨,準備遷往皇后大道中。顧客唔執輸,把握最後機會到門市買特價貨。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7 年 6 月,座落於德輔道中的連卡佛百貨要搬舖清貨,準備遷往皇后大道中。顧客唔執輸,把握最後機會到門市買特價貨。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現時座落於跑馬地山光道的香港賽馬會會所,在 1970 年代仍然是馬房,馬伕不時會帶着馬匹,直接在山光道上斜返馬房。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現時座落於跑馬地山光道的香港賽馬會會所,在 1970 年代仍然是馬房,馬伕不時會帶着馬匹,直接在山光道上斜返馬房。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Cheung Kong Holdings Chairman Mr Li Ka-shing (sitting right) and Mr S. C. Ho of Wellform Construction Co Ltd (sitting left) sign a contract for the Phase I superstructure of Elizabeth House in Wan Chai. Wellform won the contract by tender. 07NOV77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長江實業是銅鑼灣伊利沙伯大廈其中一個發展商。1977 年 11 月,長江實業創辦人李嘉誠(前排右)跟建築商偉成建築代表簽署合約。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9 年 1 月 31 日,鰂魚涌長華工業大廈一間塑膠廠發生火警,消防處奉召灌救,入過火場的消防員都被燻黑,暫時要抖一抖。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1979 年 1 月 31 日,鰂魚涌長華工業大廈一間塑膠廠發生火警,消防處奉召灌救,入過火場的消防員都被燻黑,暫時要抖一抖。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火警期間工廈冒出大量濃煙,水務署人員都要打開渠蓋,方便消防取水灌救。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火警期間工廈冒出大量濃煙,水務署人員都要打開渠蓋,方便消防取水灌救。 (Photo by Chan Kiu/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