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發現】+-×÷ 的故事

你是否也曾好奇過,數學符號是怎樣被設計的呢?或者為甚麼不乾脆把算式以文字方法寫出來就好,大概是因為數學家們開始想偷懶了。

比如說「=」的出現,是因為英國數學家 Robert Recorde 不想一直重複寫字,於是就想辦法創造一個符號來代表「等於」的意思。這位數學家深思熟慮:「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等長的線段,意義更相同了。」「=」就這樣出現了。

而最常用的加、減運算,最早的起源還可以追溯至埃及的象形文字。直到中世紀,當時酒商習慣在葡萄酒桶上劃「-」來表達已出售的酒。當加入新酒時,會在「-」上加上直線,變成「+」。某次德國數學家 Johannes Widmann 看到後,就在數學研究上以「+」、「-」來表示增加和減少。同一時期,當時亦有人會使用英文字母「P」(取自拉丁語 Plus)和「M」(取自拉丁語 Minus)。直到17世紀,「+」、「-」才得到公認。

乘法與加法的關係密切,兩者的符號也有關係。在「+」出現後,英國著名數學家 William Oughtred 認為,乘法其實是一種特別的加法,於是他就把「+」轉動 45 度角,變成「×」。

而除號「÷」則是由瑞士數學家Johann Rahn 首先使用。話說他在一次計算時,想要把一個整數分成幾等分。於是他用一條短橫線,分開兩個圓點,來表達「分解」的意思。

有關無限符號「∞」,也有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說。相傳這符號是由古代流傳下來,起源於銜尾蛇的形象。這頭蛇會吞食自己的尾巴,形成一個圓環,同時建構與破壞,是一種生命與死亡的循環,因而擁有「無限」的概念。

無論是哪一個符號,也是數學家們長時間努力的成果。作為文科人,看到數字就覺頭昏腦脹。但在看到這些數學符號背後的故事,數學好像就不是那麼冷冰冰了。

撰文:蒲 @appleee.cheng
圖片:GIPHY

The post 【習慣發現】+-×÷ 的故事 first appeared on BetterMe Magazine.

這篇文章 【習慣發現】+-×÷ 的故事 最早出現於 Better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