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片|「元朗照相」經營一甲子 九旬老闆擬今年結業:離唔開,聞慣呢個味道|Yahoo

【Yahoo 新聞報道】從人聲鼎沸的鬧市鑽進「元朗照相」,貼滿畢業相和全家福的唐樓樓梯恍如時光隧道,彷彿回到 60 年代。「元朗照相」於 1963 年創立,為目前區內歷史最悠久的照相館。從人手上色走到數碼時代,照相館以便宜和特快取貨作招徠,曾日吸逾 600 人光顧。走過了一甲子,九旬棠哥坦言現時客人數量大減,加上年事已高,或於今年內結業,「有啲失落感,但人生幾十年,遲早都係『日本郵船』(遲早完),係咪?」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Oscar Liu

「元朗照相」於 1963 年由譚增棠及太太鄧麗娥一手創立,是目前區內歷史最悠久的相館。
「元朗照相」於 1963 年由譚增棠及太太鄧麗娥一手創立,是目前區內歷史最悠久的相館。

踏上福康街唐樓昏暗的樓梯,進店後扭開收音機,準備相機和佈景板,是「元朗照相」創辦人譚增棠夫婦 61 年來的指定動作。與新興攝影相館不同,「元朗照相」別有懷舊風味:暗白燈光加上碎花牆紙、用不同布料搭出佈景板,更有塑膠花、毛公仔、帽子作攝影道具。在社會急速變遷期間,這片角落保留舊香港情懷,亦是譚增棠和太太一輩子的寄託。

「元朗照相」位於元朗福康街一幢唐樓,上樓梯前已能欣賞到相館過往成品。
「元朗照相」位於元朗福康街一幢唐樓,上樓梯前已能欣賞到相館過往成品。
樓梯間有大量畢業相,梯間亦印有「照相」兩字。
樓梯間有大量畢業相,梯間亦印有「照相」兩字。
相館別具懷舊風味,白幕或圖中花紋背景應有盡有,更有帽子、毛公仔等作攝影道具。
相館別具懷舊風味,白幕或圖中花紋背景應有盡有,更有帽子、毛公仔等作攝影道具。
相館內收藏了譚增棠年少時使用的菲林相機。
相館內收藏了譚增棠年少時使用的菲林相機。

照片人手上色「出光起陰」

1951 年,棠哥只有 17 歲,偕堂哥和叔叔由佛山三水來港,遇上 50 年代戰後蕭條,「嘩!乜香港住嘅環境咁差!阿叔本身上面住大屋,落到嚟得樓梯底一張床位」。堂哥和叔叔熬不住跑了回鄉,唯獨愛玩的棠哥找到西環一間影樓的學徒工作,月薪 180 元,「本身可以去做警察,但人工差唔多,起碼唔使喺街曬呀嘛!」

當時攝影業包含多個工種,拍照、沖曬、執相底,彩色照片須靠照相館師傅以手工上色,「師傅只會教你少少,唔想你學晒,一陣你學晒爬過佢頭」,為爭取出師,棠哥每晚自學練習,「嗰時有麗的呼聲,師傅喺度打麻雀,我就每晚學到麗的呼聲停,(晚上)12 點」。

九旬的譚增棠自17歲起做攝影學徒,學習攝影到沖曬所有技巧。
九旬的譚增棠自17歲起做攝影學徒,學習攝影到沖曬所有技巧。

上色由溝色、力度均學問處處,最難掌握是「出光起陰」,使人物具立體感,「唔係淨係髹上去,咁咪變油畫囉!要先出到鼻樑,最後一步先打胭脂」。棠哥上色時需視乎相中人面色決定深淺,「面色深,支筆頭舐少少髹落去就得,由深色髹到淺色」。

棠哥以一年時間自習出師,輾轉到過港九 6 間影樓工作,「嗰時我喺外面未曾失業過」。這樣的際遇非單源於運氣,他邊學邊做,希望熟習所有攝影工種知識的毅力,「出嚟搵嘢做,你要搵黑房,我識;要『色蠟』(上色及執相),我識,自己學習嚟係充實自己」。

靠兄弟會集資 萬元自立門戶

1962 元,棠哥於元朗當時最大型相館、新星攝影院工作邂逅現在的太太。如今譚太憶起初相識之時,上下打量棠哥,「我媽當時要殺死佢!佢『百無』㗎嘛,係咪要殺死佢!」單靠百多元月薪難以成家立室,兩人決定婚前自立門戶開相館,租下元朗福康街現址舖位,怎料單計開業開支已高達一萬元。那時香港流行「兄弟會」,多由同齡兄弟組成。每當成員有需要時,一眾「兄弟」會湊錢互助,「會仔」亦可賺利息。靠兄弟之力,兩人成功開店。

譚增棠於工作期間認識譚太,兩人婚前決定自立門戶創立相館,需向兄弟會借錢開業。
譚增棠於工作期間認識譚太,兩人婚前決定自立門戶創立相館,需向兄弟會借錢開業。

開業初期,兩人既要兼顧生意且要還債,棠哥不時要替其他攝影院做外影賺外快,譚太亦要「落場」影相,奈何生意仍未好轉,「以前出九龍有 1 蚊 pass(車票),1 蚊出 1 蚊入,2 蚊搭車出去淨係夠錢買到一盒 10 蚊相紙,你想像吓窮成點,真係欲哭無淚」。

出名平靚正 「做得靚自己好開心」

她決定以「平」和「快」作招徠。當同行拍攝半打學生相需至少 1 元,元朗照相劈價至 8 毫子,更可翌日取貨,棠哥和太太每晚漏夜趕貨,「唔好喺錢方面著眼,要由客人角度出發。當時啲人睇一個幾毫睇得好重,爭少少人哋都會走咗去,天星小輪罷工都係為咗斗零啫!」那年代肯捱就有出頭天,相館每逢開學時期日吸逾 600 個學生哥光顧。

為賺錢兼還債,譚太決定要以價廉物美的照相服務吸引客人。
為賺錢兼還債,譚太決定要以價廉物美的照相服務吸引客人。

曾受多間影樓訓練的棠哥堅持相片「一定要靚」,全因口碑是致勝關鍵,「我哋比較注重出品,張相自己接唔接受到好緊要,如果唔靚,人哋一問『邊個影㗎?』,咁你咪即係幫自己『宣傳』囉?做靚張相,你自己都好開心、好舒服」。自此平靚正成為元朗照相標誌,「元朗以前有 10 幾間影樓,我哋企到今時今日,就係人無我有」。

受多年的攝影訓練,譚增棠非常注重相片質素,未有絲毫鬆懈。
受多年的攝影訓練,譚增棠非常注重相片質素,未有絲毫鬆懈。

熱鬧歸於平淡 盤算結業「有啲失落感」

60 年代後期攝影行業興旺,棠哥曾於同區先後開設另外兩間店舖,包括阜財街的「心心婚紗攝影」和壽富街「元朗沖曬」,但因工作量太大最終結業,專心經營元朗照相。當時相館的攝影服務由全家福、畢業相、學生相,以至車牌、藤器出口貨辦均一手包辦,「總之要攝影嘅就會搵我哋」。每年開學店內擠滿學生哥,過年亦是另一高峰,「啲人買唔起相機嘛,個個每月都得 100 蚊,相機閒閒地一千幾百」。家家戶戶恤個靚髮、穿得紅噹噹來拍全家福,「我哋 100 個冧把一個單簿,過年會開兩、三個單簿,排晒隊」。

相館目前大多只餘熟客光顧,主要拍攝畢業相或全家福。
相館目前大多只餘熟客光顧,主要拍攝畢業相或全家福。

走到數碼攝影時代,相館的需求亦慢慢褪色。元朗照相目前只餘寥寥熟客光顧,拍攝畢業相、全家福為主。在沒有客人的日子,兩口子會在店舖聊聊天、過日辰。不過,隨年紀漸長,相館或於今年內結束營業,「離唔開,聞慣呢個味道、上慣呢條樓梯,有啲失落感,但人生幾十年,遲早都係『日本郵船』(遲早完),係咪?」

在沒有客人的日子,譚氏夫婦坐在店中聊聊天、打發時間,店舖成為兩口子的寄託。
在沒有客人的日子,譚氏夫婦坐在店中聊聊天、打發時間,店舖成為兩口子的寄託。

這片角落盛載了一頁攝影業歷史,還有兩口子為對方打拼的回憶。有甚麼說話想告訴對方?棠哥率先舉起大姆指,「真係難為呢個太太,唔知點捱」。身旁的譚太看著棠哥,淺笑如昔,「我嫁佢咁窮我都未驚過,流眼淚就抹乾淨啲眼淚,使死呀?肯做就唔怕」。照相館去或留,但願人長久。

元朗照相地址:

元朗福康街8號2樓(近大棠路輕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