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科學家在發光矽晶體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為光學晶片打開道路

可望讓停滯許久的積體電路技術向前一大步。


雖然說矽電晶體的製程技術還在極為緩慢的進步當中(Intel...),但除了生產愈來愈困難之外,目前的組件大小也已經逼近物體上的極限,因此我們勢必要開始尋找替代的技術,來讓運算速度能進一步加快。這當中一個相當有希望,但科學家花了 50 年都還搞不定的技術,就是將矽晶片「光學化」,透過光而非電子進行資訊的傳遞。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更進一步縮小晶片,而且耗能、發熱都會比現有的晶片減少很多。

然而,矽本身的特性,意味著要在晶片上製作發光單元是件極為困難的事。目前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將額外的一層砷化鎵或磷化銦佈於矽基之上,由這些額外的化合物來擔任發光的工作。但這種作法的缺點是除了工序麻煩外,在晶片的佈設上也會多有限制。

荷蘭恩荷芬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這次發表的技術則是不用其他的材料,直接利用了矽晶體本身來發光。他們突破了矽元素自身限制的方法,是將其混入微量鍺元素後,讓合金長成六角型的棒狀結構。這種奈米級的構造加上其材料,能產生足以讓其發光的能隙,使得矽晶片自身發光成為可能。

當然,和所有這類的技術突破一樣,從發表技術到進入產品當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步是要先從「發光」進展到穩定的鐳射,這部份最快可能今年內就能實現,但接下來還有如何有效率的應用到晶片中、如何有效率地生產等一系列的考驗在前頭,恐怕真的面世還要再等個幾年吧。

經由: Engadget